什麼是電子型文獻

  電子文獻,又稱電子出版物。我國新聞出版署1996年頒發了《電子出版物管理暫行規定》,規定中指出:電子出版物係指以數字程式碼方式將圖、文、聲、像等資訊儲存在磁光電介質上,通過計算機或具有類似功能的裝置閱讀使用,用以表達思想、普及知識和積累文化,並可複製發行的大眾傳播媒體。電子出版物的主要媒體形態有:軟磁碟、只讀光碟***CD-ROM***、互動式光碟***CD-I***、照片光碟***PHOTO-CD***、積體電路卡***ICCARD***等。電子檔案的產生,是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在辦公和管理領域的運用。電子檔案的科技進步性體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數字化生存,另一方面是網路化傳遞。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

  電子文獻的特點:

  第一,電子檔案的數字化,使檔案的記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一方面它改變了資訊的承載介質,使實物媒體,包括紙張、膠片、錄影帶及其他介質,像這些媒體的計算機儲存形式,例如磁碟、光碟等加快轉移。從這種意義上說,電子檔案數字化的結果,可以逐漸實現無紙辦公,改善辦公環境。另一方面,數字化大大提高資訊處理的質量和速度,實現了生產和管理效率的雙翼齊飛。

  第二,電子檔案可以被高速檢索。計算機最顯著的優點就是具有高速的運算能力和強大的邏輯判斷能力,藉助於這種優勢,在計算機支援的資訊系統中,能迅速、多方位地檢索到所需要的資訊。

  第三,電子檔案資訊可以藉助通訊網路進行遠距離的傳遞和交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訊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從1995年Intenet的國際商業化以來,一個嶄新的世界網路世界形成了,電子資訊傳遞交流的阻礙和屏障幾乎完全被撤除,電子檔案發揮著傳統檔案和手工勞動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和功能。

  第四,更有利於發揮電子檔案的資訊資源共享。資訊資源較之於材料和能量資源的優越之處,就是能夠實行共享而不損害其本身的完整性。但資訊內容必須依附於某種載體而傳遞和利用,而電子檔案的資訊內容可以從<優麥電子商務論文>其原來的載體上游離出來,根據利用者的需要,進行多種形式的顯示、輸出,並與其他形式的載體相結合,從而充分發揮資訊資源共享的優勢。

  第五,電子檔案能整合多元化資訊。在機讀系統中,電子檔案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做到圖、文、聲並茂,三維立體顯示,真實地再現當時的活動情況,並隨心所欲地從一種媒介轉換到另一種媒介。

  第六,有助於組建國家綜合資訊系統。衡量一個國家資訊產業發展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這個國家所組建的資訊系統的完善程度與綜合程度。組建國家綜合資訊系統的思想源於195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國家資訊系統”思想,完善的國家資訊系統,也有賴於檔案資訊系統的建立和完善。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和網路通訊技術的廣泛運用和綜合運用,使得國家資訊系統的建立、完善和綜合變成可能。

  隨著科技的進步,圖書館的文獻結構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電子文獻的崛起打破了紙質文獻長期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與紙質文獻平分秋色的態勢。儘管情況未必像有的學者提出的“今後電子文獻將取代紙質文獻”,但毫無疑問,新型的載體取代舊的載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電子文獻將越來越多,其使用會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受讀者歡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將各顯特色,優勢互補,共生共存。

  電子文獻的優點:

  具有多媒體資訊儲存和傳遞功能

  電子文獻內容豐富,既可表達文字等靜態資訊,也可以是集圖、文、聲、像為一體的動態資訊,各種資料藉助計算機實現任意組合編輯,可多次反覆進行。形式多樣,生動直觀,便於讀者對文獻資訊內容的理解和吸收。

  資料具有通用性和易複製性

  在網路環境下電子文獻可被多人同時訪問,人們可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足不出戶就能十分方便、快捷地查詢、檢索和獲取網上的資訊,即使眾多讀者對一種期刊的某一篇文章有共同需要,也可以互不干擾,同時通過網路進行瀏覽、下載,是一種共享性的資訊資源。複製有兩種辦法:可把網上的資料拷貝到機器的硬碟或軟盤上,也可以點選操作平臺上的列印按鈕進行列印。這兩種複製都比紙質文獻的影印要快捷、方便、低廉得多。

  檢索方便

  電子文獻由於具有全文資料庫的結構和相應的檢索軟體,通過資料庫、索引檔案、超文字等技術,使得資訊可以按自身邏輯關係組織成相互聯絡的網狀結構。讀者利用某些軟體,可以從“篇名”“作者”“機構”“關鍵詞”等檢索欄位入手,通過計算機自動檢索出所需的內容,大大方便了使用者檢索,提高了檢索效率。

  傳播速度快且範圍廣

  電子文獻應用的一個特點就是通過因特網進行遠距離、高速度的傳輸。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使用者在網路環境下只需幾秒鐘便可得到所需的文獻資訊。網路上的資訊,只要是與網路連線的使用者,就不分國家、區域、民族均可利用,真正實現了資訊資源的共享。

  資訊儲存容量大

  電子文獻體積小,但儲存容量大。一張7.62 cm***3 in.***軟盤可容納72萬個漢字;一張CD-ROM光碟可儲存650 Mb,相當於30萬漢字的圖書1 000冊。儲存《全國報刊索引》1993—1999年全部內容,只需一張光碟,解決了圖書館空間緊張和使用者查檢利用的困難。

  電子文獻的缺點:

  使用條件要求較高

  電子文獻儲存資訊的形式是數字程式碼,所以必須配備與因特網相連的電腦,技術含量比較高,使用者須懂得有關計算機硬、軟體方面的知識和具有相關軟體的應用技能。否則面對一份文獻,就無法知道它是用何種軟體編輯而成,以致無法開啟,更談不上利用。此外,電子文獻雖然購買價格低,但是加上配置裝置費、維修費和網路的使用費,在價格上沒有太多優勢。

  資訊可信度較低

  由於缺乏統一管理機制,單純的電子文獻出版不像紙質文獻那樣經過嚴格的編審制度,文獻質量得不到可靠保障,因而在學術評價中還不能與紙質文獻相提並論。在科研考核、職稱評定中也得不到認可,使人們對電子文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閱讀習慣問題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紙質文獻的閱讀,對紙質文獻有一種文化的依賴,認為其攜帶方便,隨意性強。此外,在計算機上看電子文獻,長時間近距離注視,易造成眼睛痠痛、疲勞。計算機的輻射,會導致某些身體疾病的發生,其閱讀舒適性比不上紙質文獻,因而大多數讀者只在計算機上進行專題檢索和簡單瀏覽,而不是仔細品讀。據有關資料表明,即使在美國、英國等圖書館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多數讀者依然習慣於閱讀紙質文獻。因此,在短時間內讀者還很難完全適應和接受電子文獻。

  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

  紙質文獻在智慧財產權和版權保護方面已有較完備的法律法規,而電子文獻通過數碼程式碼方式,在網路環境下,不僅使各類作品之間界限模糊、相互滲透,而且使作品複製、修改變得非常容易,影響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電子文獻的儲存問題

  電子文獻由於載體與資訊的分離,因此對它的保護,實際上是要對載體和資訊分別進行保護。在載體保護方面,以光碟為儲存介質的電子出版物,由於問世時間短,缺乏實際儲存的經驗,所以對光碟壽命的說法不一,同時軟磁碟和光碟對溫度和溼度也有較高的要求。現行的保護電子文獻有兩種方法:一是不斷地轉換檔案格式;另一種是儲存閱讀裝置和軟體,但這兩種方法都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