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的成語故事介紹
釜底抽薪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釜底抽薪的成語故事
漢代枚乘,字叔,淮陰人,為吳王郎中。吳王圖謀與六國謀反,枚乘認為這是危險之舉,上書勸諫吳王不可如此。書中用大量的比喻來說明這種做法不明智。譬如說,有一人討厭自己的腳印,害怕自己的影子,於是就倒退著跑,這樣一來,腳印更多,影子跟得更緊,他不知道找一個背陰的地方停下來,影子也消滅了,腳印也沒有了。
凡事要想別人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做;要想別人不聽見,除非自己沒說。想要開水冷下來,一人燒火,一百人揚湯散熱也沒有用,不如撤去爐灶中的薪柴,把火滅掉。吳王不聽枚乘的勸諫,枚乘感到禍事就要到了,就離開吳王到了樑國。吳王造反了,朝廷用周亞夫率兵平叛,很快就平息了這場叛亂,吳王落了個可悲的下場。"釜底抽薪"從此就傳了下來。
釜底抽薪的成語資料
《三十六計》第十九計-釜底抽薪,指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發音】
fǔ dǐ chōu xīn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
【釋義】
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英語】
extracting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
【出處】
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近義詞】
抽薪止沸
【反義詞】
火上澆油、揚湯止沸
出處
《釜底抽薪》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的人還:
1.釜底抽薪的主人公
2.釜底抽薪主人公
3.三十六計之釜底抽薪的故事
4.投筆從戎的主人公是誰 投筆從戎的典故
5.負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是誰
6.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是誰 成語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