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克儉的成語故事
成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事物認識的結晶,每個成語都是古人智慧的濃縮而如今我們現代日常生活又經常用得到。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的主人公簡介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 ***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 ,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 。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的典故
古時候,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洪水經常氾濫成災。人們苦於水患,熱切希望加以治理。
堯帝時,鯀[gǔn]受堯的委派負責治水,九年不成。
舜帝時,把這一任務交給了鯀的兒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務,當時雖然他剛剛結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別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認真地察地形,吸收了前人失敗的教訓,廢棄了過去一貫採取的堵塞方針,採用了疏導的辦法。他日夜辛勞地帶領著百姓疏通河道,開渠作壩,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長達十三年的艱苦歲月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已的家門口,都沒進去看一下,與群眾一起節衣縮食,同甘共苦,最後,終於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後,舜見他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職位讓給禹,他對禹說:“大禹啊,你是一個最賢能的人,既能勤勞地治國,又能節儉地持家,是能夠擔當得起這個職位的。”
在舜的再三堅持下,禹便接替了舜的職位,受到了百姓們的擁戴。
的啟示
勤儉節約這一被視為具有開源、節流意義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創造豐裕的物質財富和瑰麗的精神世界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禹去治水13年,曾3次路過家門而不回,在這期間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最終取得了成就。小朋友們,我們都要學習禹的品質哦~
的延伸
【注音】kè qín kè jiǎn
【出處】《樂府詩集·樑太廟樂舞辭·撒豆》:“克勤克儉;無怠無荒。”
【解釋】克:能夠。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勤儉。
【近義詞】省吃儉用、艱苦樸素、勤儉節約。
【反義詞】無所事事、揮霍無度、好逸惡勞。
【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