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投筆從戎,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戎:軍隊;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名稱: 投筆從戎拼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出處: 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

  釋義: 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反義詞: 解甲歸田

  

  班超字仲升,扶風安陵人,是徐縣令班彪的小兒子。為人有遠大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家孝順父母,常幹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為恥辱。能言善辯,粗覽歷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到洛陽。家裡窮,常給官府僱傭抄書來養家。長期的勞苦,***班超***曾經停下活,扔筆感嘆:“大丈夫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應該模仿傅介子、張騫立功在異地,以得了封侯,怎麼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人物怎麼能瞭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後來,顯宗問班固“你弟弟在嗎?”固說“為官寫書,但又要養老母。”於是皇帝把班超任命為蘭臺令史。後坐事不當官。[1] 版本二

  班超因為家庭貧窮,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 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 〔釋義〕 投:扔掉。投筆從戎指的是 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小子:對對方輕蔑的稱呼。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戎,不能讀作“jiè”。 〔辨形〕戎,不能寫作“戊”。 〔語出〕東漢時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筆決心去邊疆從軍打仗,建立功業。見《 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 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 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 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間,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班超:漢朝名將,封定遠侯。 傅介子, 張騫:漢朝人,曾出使西域,立過很多功勞。 《後漢書》: 范曄所作,是繼《 史記》、《 漢書》、《 三國志》後又一 紀傳體史學鉅著。敘東漢一代史事,文字周密而又有文采。共一百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