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人物大禹簡介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大禹人物簡介

  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孫子。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塗山氏國***今安徽懷遠***人,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 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大禹是中國神話時代的最後一人,國家歷史上的第一人,他所創立的家天下制度,可被視為原始社會與奴隸社會的分水嶺。

  大禹人物生平

  早期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出生在汶山石紐地區,母親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匯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即位

  《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夏本記》則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從有關文獻看,夏禹與陽城、平陽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稱為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說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

  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後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禹去世後,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文獻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史記·夏本紀》“予娶塗山”,“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司馬貞索隱:“《系本》曰‘塗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塗山氏號女媧也。”亦稱“ 女嬌”、“ 女趫”。

  《尚書·虞書·益稷》篇雲:“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

  《華陽國志·巴志》:“ 禹娶於塗,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

  《莊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書》所述的,是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新婚僅三四天,便出發治水,兒子夏啟呱呱墮地,他沒有見過一面。孟子說,“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現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和間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顧及兒女私情。

  大禹陵

  大禹陵,位於浙江紹興城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距城3公里,相傳是我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周圍群山環抱,奇峰林立,若耶清流潺潺東去,使大禹陵更顯凝重、壯觀。鬱鬱蔥蔥的會稽山旁依赫黃色的殿宇,屋群高低錯落,各抱地勢,氣勢巨集偉。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規模巨集大的古典風格建築群,由禹陵、禹祠、禹廟三部分組成,佔地40餘畝,建築面積兩千七百多平方米,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禹陵為我國東南久負盛名的勝蹟之一,進口牌坊鐫刻“大禹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大禹的父親

  鯀[gǔn] ,中國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顓頊之曾孫、大禹之父、夏啟的祖父。被堯封於崇地***河南登封附近***,為伯爵,故稱崇伯鯀或崇伯,約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

  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後因治水失敗,被刑罰致死。鯀與歡兜、三苗、共工並稱“四罪”。

  大禹人物評價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

  司馬遷:堯遭鴻水,黎人阻飢。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