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被貶的原因是什麼

  在陶淵明任職期間,做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官職,因為人正直接受不了官場上的黑暗,屢次被貶辭官歸家。陶淵明最後一次擔任官職彭澤縣令時,不滿督郵劉雲的貪賄收汙之風,最終被貶回家中,不再出仕。那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陶淵明為人正直有氣節,受外祖父的影響,自小有著救濟蒼生的巨集偉之志。從二十歲開始,陶淵明就開始了他的宦官生涯,走向救濟蒼生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陶淵明擔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和彭澤縣令等官職,為了生活計謀更是擔任過許多小官小職。這條道路且長且踞,挫折一路不斷,功名成就終能成否?

  陶淵明對灰暗的官場失望之極,不堪重任屢次被貶歸家。直至義熙元年,在朋友的勸說下,陶淵明最後一次迴歸仕途。在職三個月期間,正巧正巧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到陶淵明任職的地方檢察公務。派遣的督郵劉雲是個十分凶神惡煞之人,其貪婪可惡之名方圓百里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美曰其名是檢察公務,實際上是過來接受賄賂貪汙的。如果不賄賂他,他就栽贓陷害。陶淵明看不慣此作風,在迎接督郵劉雲時沒有奉承賄賂,守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氣節毅然離去。劉云為此懷恨在心,就栽贓陷害陶淵明,陶淵明因此被貶。

  陶淵明雖然被冤枉,但他並不在意,他最失望的莫過於心死了。陶淵明被貶之後,他才明白原來自己的追求抱負不過是一場空,還不如歸隱田園生活過得瀟灑自在。

  關於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作為頗為著名的偉大詩人,歷史上有很多的關於他故事,例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一則美談,還有白衣送酒、葛巾漉酒、顏公付酒錢等世人熟知的故事流傳至今。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晉書陶潛傳》,故事主要發生在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時期。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淵明為了家中的生計,前往距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就在這年的冬天,陶淵明在彭澤縣上任八十一天時,恰逢潯陽郡的督郵前來彭澤縣巡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是個名叫劉雲的人,他凶殘狠厲的為人以及貪婪的個性在附近非常有名,每年兩次都以巡視為藉口向各縣索要賄賂,如果不給賄賂的話,他就會栽贓陷害那個人,因此,他每次巡視完畢後都是滿載而歸的。

  這次前來彭澤巡視的督郵是個非常傲慢又庸俗的人,他一到達彭澤的旅館,就命縣吏叫縣令去見他。陶淵明雖然相當瞧不起那些貪圖富貴、狐假虎威的人,但是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就立馬動身去了。沒想到的是卻被縣吏阻攔,而且還被告知參見督郵需要身穿官服,並且要束上大帶,不然是失禮的表現,會被督郵趁機大做文章的。這下子,陶淵明再也不能忍受了,長嘆一聲後說自己怎麼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而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小人獻殷勤呢。

  說完之後,陶淵明就取出自己的官印,並且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彭澤,而彭澤縣令這個官職陶淵明只做了短短八十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