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竇嬰人物介紹

  西漢大臣竇嬰是漢文帝的皇后竇氏之侄。這樣的身份應該能讓竇嬰在朝堂上更加順風順水才是,但相反,竇嬰在漢文帝時期並沒有得到重用。到了漢景帝時期,竇嬰才因七國之亂而被任命為大,又因平息戰亂有功被封為魏其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竇嬰性格豪爽,是清河觀津人士,喜愛結交賓客。漢景帝四年的時候,他已經是太子太傅了。能做到這個官,足以可見竇嬰其實是一個頗有才華之人。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幾年,太子被廢,竇嬰為此向皇帝多次爭辯,但還是沒有成效。於是,竇嬰以生病為名而隱居了好幾個月。

  後來,竇嬰聽從高遂的勸解,出山回朝。竇太后曾多次推薦他來擔任丞相,但漢景帝認為竇嬰驕傲自滿、辦事草率的性格不足以擔當重任,便一直沒有答應。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竇嬰才被任命為丞相。

  竇嬰是個崇尚儒家學說的人,而竇太后卻喜歡黃老學說,這注定了他們在觀念上的不同。竇嬰推薦了趙綰、王臧等人為官,他們不斷推崇儒家學說,從而貶低道家學說,導致太后對他們愈加不滿。此後,趙綰奏請漢武帝不要將政事告訴太后。竇太后聽聞,十分憤怒,遂罷免了趙綰、王臧、竇嬰一干人等的職務。同時被罷免的還有太尉田蚡。

  失去了竇太后的支援,竇嬰很快就被漢武帝疏遠,而田蚡雖也被罷免,卻因為身份是漢武帝之母王娡的弟弟,反而漸漸被重用。後竇嬰由於灌夫之事與田蚡交惡,於元光四年被處死。

  漢武大帝竇嬰

  漢武帝時期,人才輩出,擔任過丞相職位的竇嬰就是其中之一。竇嬰本身立下過汗馬功勞,加上他身份上是竇太后親侄子的那層關係,仕途理應平穩上升才是,但沒想到他最終還是被漢武帝所殺,沒有得到一個好的下場。

  竇嬰雖然曾經擔任過前太子劉榮的太傅,但是在漢武帝登基之後,他還是非常忠心的,並被任命為丞相。當時,漢武帝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竇嬰也是愛好儒家學說之人。因此,他非常支援漢武帝的改革,由此得罪了喜歡黃老學說的竇太后,被解除丞相職位。

  竇嬰被殺的事情起因也只是源於一場酒後鬧事罷了。竇嬰的好友灌夫在田蚡的婚宴上因出言不敬,被逮捕入獄。竇嬰很重感情,決定全力搭救好友,遂與田蚡在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終查明竇嬰所說不實,他被拘禁在監獄。入獄後,竇嬰曾設法通過漢景帝當初給他的遺詔來面見漢武帝,但這份遺詔在宮中並沒有記載,竇嬰又加了一條“偽造詔書”的罪名,最後被斬首示眾。

  看到竇嬰的結局,許多人不禁產生疑問,難道漢武帝真的不知道竇嬰是被冤枉的嗎?作為歷史上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漢武帝自然是知道的,可他最終還是執意殺了竇嬰,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外戚”。當時除了外戚竇氏之外,還有另一支外戚王氏,而與竇嬰爭鬥的田蚡正是王氏一黨中的人員。漢武帝既可以通過竇嬰的死來壓制竇氏,也能以此為藉口來攻擊王氏,削弱外戚的實力,這對帝王來說自然是再重要不過了。

  竇嬰密詔

  自古以來,西漢大臣竇嬰之死的真相被很多專家學者研究過,他的死是一件大事,但導致他死的事件起因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當然,除了這件事情,竇嬰被斬首示眾的罪名還有一條,那就是“偽造詔書罪”,而這個罪名又是怎麼來的呢?

  漢景帝臨終前,將劉徹託孤給竇嬰,並給了他一道詔書,上面寫著“事有不便,以便宜上論”九個大字,大意是說假如有一天竇嬰遇到什麼不方便的事情,可以隨機應變,將自己的意見呈報給皇帝聽。

  在灌夫一事發生後,竇嬰為了搭救好友,卻使得自己也被下獄了。他焦急不已,遂想到這份遺詔,想以此來再次面見漢武帝。漢武帝聽聞有先帝遺詔一事,就去專門保管檔案的尚書那裡進行查明,結果並沒有這份遺詔的存檔。於是,竇嬰又被加了一條偽造遺詔的大罪,最終被斬首示眾。那麼,難道漢景帝真的沒有給過竇嬰這份遺詔嗎?

  現今為止,針對竇嬰與遺詔的事情有兩種廣為流傳的說法。一是遺詔當時並沒有存檔,而是隻被封藏在竇嬰的家中。二是存檔的詔書被王太后、田蚡等人毀掉了,畢竟這份遺詔如果真的面世,對他們是非常不利的。此外,還有關於漢景帝故意不存檔以及漢武帝毀檔的說法,這兩種推測大致都是因為竇嬰是竇家這一外戚勢力中的一員,而如果竇嬰因遺詔之事身死,對竇氏家族也是一個打擊。然而,竇嬰已死,關於先帝遺詔之事也成了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