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是怎麼死的

  林黛玉本貫姑蘇人氏,五歲時因父做官遷居揚州。母親賈敏是賈母最小的女兒,父親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蘭臺寺大夫,欽點出為巡鹽御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林黛玉的死,其實還是淚盡而亡,但是絕不像高鶚續書中說的那樣,在賈寶玉大婚之時,這是以喜襯悲的方法不符合作者原意。他的死應該是在賈府落難後賈寶玉被抓,黛玉為他擔憂,整天憂心忡忡,掩淚而泣,最後淚盡而亡。映證了“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我們來看看書中的情節,就會明白。寶玉來到沁芳閘,看到桃花“落紅成陣”便拾起來抖入池內,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兒什麼沒有?仍舊把花糟蹋了。不難看出黛玉絕不會死在這麼不乾不淨的地方的。

  再看黛玉的《葬花吟》其中一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溝渠。不也是印證嗎!

  在紅樓夢曲中有這樣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這也在提示我們林黛玉最終因為傷心過度淚盡而夭。

  在林黛玉的詩詞中也多次有過淚盡的暗示,這裡舉一例: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這幾句詩寫得再明白不過了。

  仔細研讀後就會明白,書中的調包計很不符合邏輯,而是在賈家敗落、賈母去世、林黛玉也花魂消亡後,寶玉無可奈何地娶了寶釵。

  紅樓夢中常見的寫作手法是以詩為讖,我們再看幾句林黛玉的詩: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卻為誰?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閒。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綵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在大觀園點戲時第一齣《豪宴》;脂硯齋批:《一捧雪》中伏賈家之敗。第二齣《乞巧》;脂硯齋批:《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齣《仙緣》;脂硯齋批:《邯鄲夢》中伏甄寶玉送玉。第四齣《離魂》。脂硯齋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所點之戲具伏四事,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這充分告訴我們後半部書的發展脈絡可以很明確的知道黛玉該是在賈府敗落之後淚盡而亡的。

  《紅樓夢》裡描寫的大觀園是世界永珍之大觀園。僅就人物大觀園裡我最賞識的還是林黛玉。書中所寫,她是一棵仙界絳姝草,不僅模樣身材好,更兼氣質高雅,文采一溜,不落俗套,出淤泥而不染。她不僅是全書的“花魂”,也是“詩魂”。

  黛玉的孤高自傲,為現實社會所不容,也就註定了她的悲劇一生,這是現實的悲哀,也是無可奈何的。黛玉是學不得,也沒人能學得。我們只能象欣賞“鏡中花、水中月”一樣靜靜地欣賞著她!

  絳姝仙子林黛玉的死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焦點,有沉塘而死、投河而盡、淚盡而亡之論。其實儘管沒有曹雪芹最後的作品我們仍然可以考證出黛玉去世前後的情況。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這個人物在讀者心中的影響與賈寶玉幾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貴族階級的叛逆者,每次讀完《紅樓夢》,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淚,甚至用她的愛情來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但同時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點。

  因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點上所表現的是一個貴族階級的小組。在探春理家之後,黛玉評論說:“要這樣才好。咱們家裡也太花費了。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閒了替算著,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見她對於自己是屬於貴族階級,對於與自己休慼相關的賈家貴族的命運也是異常關心的。當湘雲等人說一個扮小旦的伶人模樣很象林黛玉時,她是很氣惱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給你們取笑兒的,拿著我比戲子,給眾人取笑!”***二十二回***這裡不僅是由於她使“小性兒”,而更重要的是在於:她在自己和社會地位低賤的人們----例如伶人--- 之間劃下了一道深深的鴻溝。從而認為把自己與這類人相比,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這裡,她的階級優越感表現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雖然存在著叛逆因素,但也並不是說她就一味地與封建階級抗爭。在寶玉的叛逆思想與封建傳統觀念衝突,矛盾最激化的時候----寶玉捱打時,黛玉卻在寶玉被打後勸她:“你從此可都改了罷!”***三十四***在這裡,黛玉勸寶玉時所憑藉的是怎樣的一種想法呢?還有,她偶而說了兩句《牡丹亭》和《西廂記》的曲文,被寶釵聽到了,寶釵就對她作了長篇封建論教的說教。黛玉對此不但沒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從此變得眼寶釵非常親密。那麼這裡黛玉又是憑藉怎樣的一種思想來對等待寶釵的勸告呢?顯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傳統觀念是與叛逆因素並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與她所生長的環境有著很密切的關係。由於她出身在貴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愛,因此養成了她貴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為怪了。不過,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點也就是她對封建禮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於世襲侯爵的“清貴之家”。由於生活在思想最先到達的,思想環境比較開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鐘愛,把她當作男孩來培養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較開放,才華橫溢。後由父母早喪,她寄居到每日每時都發生仇恨、傾軋、爭奪、欺詐的“本也難站”的賈府內。“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一家子親骨肉,一個個象烏眼雞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這樣一種險惡的環境下,黛玉得不到一點歡樂幸福。但同時,險惡的環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遠也學不會薛寶釵的處事圓滑,也學不會討好封建統治大家長。她眼裡揉不得沙子,心裡裝不下尖埃。無視“溫柔郭厚”的封建規範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還厲害”的言語對貴族家庭中種種黑暗和醜行揭露和嘲諷。我們常說,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實我們應該看到,她正是用她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還直接反抗封建禮教。薜寶釵曾經一本正經地向她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條,她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她才華橫溢,寫詩做賦不讓鬚眉。而且她還和寶玉有著同樣的愛好,最愛看諸如《西廂記》、《牡丹亭》這類“移人心性”的“雜書”。她的這種蔑視封建禮教的庸俗,詛咒八股功名的虛偽,從來不勸寶玉為官做宦,從來不用“仕途經濟”一類的“混帳話”去勸說寶玉,因而深得寶玉敬重,被寶玉視為“知已”。他們的這種共通點也成了他們愛情的共同基礎。

  但可悲的是寶黛玉之間的愛情註定是一場悲劇。頑固的封建禮教是不充許他們之間的愛情存在的。於是嫌棄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兒為由,一次次地向她們的愛情發出警告。從“金玉良緣”到“慧紫鵑情辭試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終在“抄檢大觀園”時達到了愛情的毀滅階段。在這場災難中,司棋、芳官、四兒等先後做了犧牲品。就連“眉眼兒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時被強趕出了大觀園,最後含屈而死。這裡封建勢力徹底拋棄黛玉的訊號。從此黛玉的狀況每日愈下,就連重病將死也乏人問津。美好的理想最終是毀滅了,黛玉贏得了愛情卻無法得到美滿的婚姻。

  林黛玉的藝術形象深入人心,打動了讀者,令人同情。但這個形象同時又是鮮活的。她那紛繁複雜的性格,明顯的弱點,和敢於反抗、追求愛情的鮮明個性組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使我們感到,她就我們所熟識的人,是為我們深深喜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