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戰役的影響與評價
薩爾滸戰役裡清軍兵力:努爾哈赤探知明軍行動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6萬兵力集結於都城附近,準備迎戰。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薩爾滸戰役的影響
薩爾滸戰役,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後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直到明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薩爾滸戰役的【評價】
《清史稿》:“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瀋陽,規模遠矣。比於岐、豐,無多讓焉。”
乾隆帝:“爾時草創開基。篳路藍縷。地之裡未盈數千。兵之眾弗滿數萬。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師直為壯。荷天之龍。用能破明二十萬之眾。每觀實錄。未嘗不流涕動心。思我祖之勤勞。而念當時諸臣之宣力也。謹依實錄。敘述其事如左。”“鐵背山頭殲杜鬆,手麾黃鉞振軍鋒;於今四海無爭戰,留得艱難締造蹤”。
陳康祺:“載在琅書,千古無對矣。”
蔡東藩:“不才何事令專征,二十萬軍一旦傾。從此遼東無靜日,庸臣誤國罪非輕。”
蕭一山:“是役也,明傾天下之力,盡徵宿將猛士,及朝鮮葉赫精銳,分道深入,使之不能兼顧。而努爾哈赤以八旗六萬之眾,先破其一路,五日之間,全軍皆敗。金士卒僅傷數百人,而所獲則以鉅萬計。明清之興亡,此亦最大關鍵也。”“綜觀此役,明之兵數,實逾金軍,然分全軍為四路,則其勢必弱;而況杜鬆輕渡渾河,兩分兵力,乃明師失敗之最大原因也。使努爾哈赤不審敵情,分兵拒敵,則勝負之數,仍未可知。詎知決策明智,集全力以西向;界藩之援,不從眾議,乃能操勝券於目前;此又金兵致勝之最大原因也。蓋明之槍炮火藥,金實無此利器;不以士馬合圍,藉壯敵愾,則烽煙之中,殊非矢石可比耳。努爾哈赤即利用明之分,而己則以合克之,此其所以致勝也。此戰稱薩爾滸之役,與以後皇太極崇德間松山之役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