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之白藤江之戰
***越:Trận Bạch Đằng***指的是938年中國南漢政權與靜海地區***今越南北部***軍閥吳權之間的戰爭,因發生在白藤江而得名。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圖片
戰爭背景
越南是一個與中國歷史淵源極深的國家,從秦朝至今的漫長曆史中,有大約1100年***秦朝—五代十國***的時間,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約1000年***五代十國—晚清***的時間,是中國的藩屬國。
秦始皇以霹靂手段橫掃六合,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秦帝國,隨後為了開疆拓土,把目光伸向了南方。帝國剛剛建立,始皇即遣大軍50萬進軍嶺南,征服了嶺南地區後,為了加強管理,設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轄廣東,桂林郡轄廣西,象郡轄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區,從這時起,越南就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域的一部分。
此後,漢朝、隋朝在越南設立交趾郡,唐朝設立安南都護府,就連東吳、東晉、宋、齊、樑、陳等偏安小政權都對越南實現了有效統治,儘管名稱改來改去,一直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1]
起因與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有關。唐末,藩鎮割據,地方上的政權都由節度使掌握。唐朝滅亡以後,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兩大節度使之間的戰爭。
起因是南漢與靜海之間的戰爭。當時的南漢掌權者是劉龐,劉龐想要吞併靜海地區,靜海地區位於現今的越南北部,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後來靜海節度使幾次易主,當靜海節度使落到矯公獻手上的時候,南漢找到了機會。
矯公獻奪的是楊廷藝的權力,而楊廷藝的女婿吳權有自己的軍隊,因此他反對矯公獻的統治,矯公獻面對吳權的大軍,不得已向南漢政權求救。南漢的掌權者劉龐認為機會已經到了,就率軍進入靜海地區。南漢軍隊進入靜海地區後,與吳權的軍隊發生戰爭,在白藤江上交戰。
就因為南漢想要掌控靜海地區而發生了,南漢想要控制靜海地區,而吳權是想要自治。結束後,吳權勝利,吳權在靜海地區自立,脫離了中華。
雖然的原因中摻雜很多私人恩怨,但本質上是五代十國時期地方節度使之間的爭霸。南漢想要吞併靜海,靜海想要獨立,因此雙方發起了戰爭。像這樣的戰爭在五代十國時期很多,雖然起因是個人恩怨,但實際上還是節度使之間為了爭奪霸權,即使沒有私人恩怨,戰爭也會爆發。
戰爭經過
930年,南漢君主劉龑派李守墉、樑克貞討伐交趾,擒靜海節度使曲承美而歸。但不久曲氏的部將楊廷藝就驅逐了南漢軍隊,自稱靜海節度使。
937年,楊廷藝為牙將矯公羨所殺。938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在愛州***今清化***起兵,反對矯公羨。矯公羨見吳權勢力強大,於是向南漢求救。劉龑早已有吞併交趾的野心,趁機任命兒子劉弘操為靜海節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矯公羨的名義,率水軍出兵交趾。劉巖自己則屯兵海門***今廣西省博白縣***,為劉弘操的後應。南漢崇文使蕭益認為此節氣多雨且又道路難行,勸諫劉龑暫時放慢進兵的速度,多用鄉導帶路。但劉龑不聽,仍命令劉弘操率水軍進兵,從海口***下龍灣***進入白藤江。此時,吳權已經攻破大羅城***Cổ Loa***,殺死矯公羨。在得知南漢軍隊到達白藤江之後,命令手下的軍士砍伐樹木,製造木樁,並在木樁頂端包上鋒利的鐵皮。吳權將這些木樁插在白藤江入海處的險要的江心裡,同時在河岸一帶設下伏兵。
白藤江江水因漲潮而上升,淹沒了這些木樁。吳權當即命令部下率水軍向南漢軍挑戰。南漢水軍向前攻擊,吳軍佯敗而退。劉弘操果然命令南漢軍追擊,到達了吳軍的埋伏地點。敗退的吳軍返回死戰。不久以後,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樁全部暴露了出來。許多南漢的大船被刺穿了底部,相繼紛紛沉沒,不少士兵也溺水身亡。吳權的伏兵四起,趁機駕小船襲擊南漢軍,與之展開白刃戰。南漢軍大敗,損失過半,主將劉弘操陣亡。
在得知劉弘操陣亡後,南漢君主劉龑慟哭,率殘部回國。
戰後
吳權擊敗南漢軍後,在939年稱王,建立吳朝,都城古螺***Cổ Loa***。從此以後,南漢不再南下攻打交趾。而越南***交趾***開始走向自主獨立發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正式從中國獨立。
越南北部與中華地區分離也是的結果。靜海地區就是現今的越南北部,在唐末的時候屬於中華地區,在五代十國的時候,當地有很多軍閥割據一方,但依然是中華的範圍。吳權統一越南北部以後,自立為王,脫離了中華的範圍。
的結果出人意料。南漢方面出動了大量軍隊,吳權的軍隊遠遠不是南漢方面的對手,但是南漢方面卻失敗了。究其原因,就是南漢方面的軍隊統帥者過於輕敵,在白藤江流域作戰的時候,沒有提前派人瞭解當地的情況,致使大軍中了吳權的圈套。出現這樣的結果也顯示了吳權這位軍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