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文明發展史

  獨特的地理環境、文明成型時期獨特的歷史發展條件以及希臘人為適應生存環境變遷而作出的制度抉擇,形成了古希臘社會不同於人類其他文明形態的獨特個性——這就是表現為海洋島國、城鎮中心、民主制度以及多元共存等一系列特徵的城邦文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古希臘文明的興起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因為對這一時期的瞭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所以又稱“荷馬時代”。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推廣,取代了青銅器;海上貿易也重新發達,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前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誌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

  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對美的事物的熱愛是希臘神話的靈魂。著名的金蘋果之爭,帕里斯在財富、智慧和美這三者中最終選擇了美,這是典型的希臘式的選擇。將美凌駕於財富與智慧之上,顯露出了希臘人強烈的愛美意識。他們在日常生活,如競技、造型藝術、戲劇等方面將這種唯美意識發展到了極致。希臘人比較重感覺,對肉體的崇拜更甚於對精神的關懷。以宙斯為首的奧林匹斯諸神並不是一些枯燥泛味的道德偶像,而是一大群相貌俊美,體魄健壯的有血有肉的神靈。諸神在精神或道德方面並沒有超人之處,只是在肉體上比人更強壯、更健美,而且能夠長生不死。

  這些極具感性色彩的神成為希臘人的生活理想。對人的自然形體之美的崇拜使希臘出現了特有的運動形式裸體競技。希臘人為了取悅宙斯每四年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奧林匹克附近舉行一次競技會,參賽的每個運動員均須裸體出場。人們絲毫不以裸體為恥,相反倒是以擁有一副矯健的體魄而感到無上的榮耀。這就使得奧林匹克競技會成為力與美的展示,得勝歸來的運動員被當成英雄加以崇拜。裸體競技使雕塑家得以觀察人體在各種自然形式和姿態中的情況,於是體育和宗教的結合產生了造型藝術的美。通常雕塑家關注的是人物外在形象是否健美,試圖通過對美的形體的描繪表現出人物的內在意韻之美。如米隆的“擲鐵餅者”和波里克波利特的“持矛者”。即或是取自宗教題材的神像雕刻,雕刻家仍然追求外在形體之美。在希臘人觀念中,美的心靈是寄託於美的肉體之中,健美的身軀應當包容著智慧、善良、美德。這種萬物一體的觀念是希臘精神中較為典型的特性。

  對美的不懈追求使希臘人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更甚於對彼岸世界的嚮往。荷馬史詩《奧德修記》中描述了遠征歸來的特洛伊英雄奧德修途經地府遇見已死的阿喀琉斯的一段對話。阿喀琉斯說:“我寧願活在世上作人家的奴隸,侍候一個沒有多少財產的主人,那樣也比統率所有死人的魂靈要好。”阿喀琉斯對生命的留戀反映了古希臘奧林匹斯宗教的世俗精神,是希臘人生命觀的體現。希臘人熱愛生活但也不懼怕死亡。

  古希臘人相信人死後另有一個世界,人的死亡只是由生界到該世界的變遷,而非人體的消失。他們相信人死後魂靈同肉體共同幽居於地下墓中。蘇格拉底就曾經說過,倘使死是由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而那另一個地方又是奧爾弗斯、赫西阿德、荷馬所居住的,那麼我將樂於在那裡。由於這些死去的英雄都有一個很好的歸宿,因此希臘人能以平常之心對待死亡,進而使他們有勇氣直面生命中的悲劇。古希臘民族具有濃烈的悲劇意識,對生命獨特的理解使他們選擇悲劇的藝術形式來觀照生命本能世界。從《荷馬史詩》中的命運難測到俄狄浦斯對命運的反抗,希臘人的命運觀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

  這一變化是希臘人對人的價值的再次肯定。人的生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然而在其深處,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遠處於對立衝突之中,由此造成命運難測。而索福克勒斯則通過俄狄浦斯對命運的反抗試圖表明,人類不甘心於此,寧願以生命為代價抗爭命運,揭開人生和社會之謎。俄狄浦斯精神實質上就是希臘人勇於接受挑戰,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這是希臘民族精神之魂。希臘人創造了這種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成為不斷地推動希臘人乃至西方人創造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的精神源泉。

  在世界各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宗教與文化息息相關,共同發展。文化是本質的,宗教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宗教與文化的互動作用構成了一個民族基本的精神特徵。深入研究古希臘宗教,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古希臘人在長期的宗教薰陶中所形成的自由、唯美、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已成為古希臘民族文化現象中最基本的精神特徵。正是這種蘊含在古希臘文化中的基本精神特徵,成為推動古希臘民族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強大的精神動力,進而也推動和影響著西方文化的發展

  希波戰爭

  在希臘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擴充套件的同時,西亞的波斯帝國也在擴張,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上的艾奧尼亞希臘諸邦。前499年,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米利都等希臘城邦發動起義,得到雅典的支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鎮壓起義後,就準備進攻雅典。前490年,波斯大軍渡海西侵,但在馬拉松戰役中被人數居於劣勢的雅典重灌步兵擊敗。

  希臘人贏得了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勝利。 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50萬大軍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也結成同盟,共御強敵。希臘聯軍的陸軍以斯巴達人為主力,海軍則以雅典艦隊為主。希臘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陸軍,雖然兵敗,但為希臘海軍的集結贏得了時間。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將全城焚燬,但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戰中一舉擊潰波斯海軍,波斯人面臨補給被切斷的危險,不得不撤退。希臘人乘勝追擊,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諸邦。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希臘的勝利告終。

  伯羅奔尼撒戰爭

  希波戰爭以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雅典海軍是希臘各城邦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雅典的民主制也在伯利克里執政時期達到黃金時代。希波戰爭中,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後逐漸成為雅典實現其霸權的工具。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的霸權,雙方爆發多次摩擦。

  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底比斯進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正式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依靠其強大的海軍進行封鎖,斯巴達則攻入雅典,試圖迫其決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遂於前421年締結和約。和平未能維持很久,前415年,雅典對西西里島斯巴達的盟邦敘拉古發動大規模遠征,結果以慘敗告終。西西里遠征使雅典元氣大傷,無力抵禦斯巴達的攻勢。前405年,雅典海軍被全殲。次年,雅典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成了希臘的新霸主。斯巴達的霸權也未能長久,希臘各城邦陷入混戰之中。

  馬其頓的崛起

  馬其頓位於希臘的北部,處於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制權。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即位。亞歷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歷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拒絕。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歷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歷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