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築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們在工程方面總是能突破極限,做出更多更高的更大的建築物,那麼書介紹最大的建築物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跟隨小編去看看吧!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建築

  在西班牙的塞維利亞,一座巨大的木結構公共遮陽廣場已經建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木製建築物。建築所用木材均塗有特殊材料,可以防水防腐。這座建築物由西班牙建築師J·邁耶·H設計,最初的設計方案是一個停車場,但是在挖掘地基的過程中,發現了地下的考古遺蹟,為了保護遺蹟,當地政府決定將此地改建為一個公共廣場。修改後的方案由六個蘑菇狀的單體組成,它們彼此連線形成了包括博物館、農貿市場、文化中心、餐廳酒吧在內的建築群,市民和遊客可以在巨大的陰涼下散步休閒,同時還可以欣賞歷史遺蹟,也可以登上建築屋頂,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城市風光。

  Metropol Parasol***都市陽傘***是一個巨大的現代藝術建築,由德國J. MAYER H.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的Jürgen Mayer-Hermann所設計,期望將建築所在廣場la Encarnacíon變成新城市中心。自2005年開始建築,後因西班牙經歷經濟衰退而遲至2011年4月才完工。

  事務所針對此案開發了一個1.5m×1.5m的幾何格狀構造,讓所有元件與面板有組織性而密集的構成長、寬度分別約150公尺和70公尺、高約26公尺的屋頂,號稱世界最大的木建築。同時也是現代最大、最具創意的木質結構之一。

  木造式的蜂巢結構,以六座混凝土基座彼此相互環扣形成一個巨型量體,曲線之中更包含了從從地下一層至地上三層共四個層次的公共空間,可以發展許多休閒和商業活動,並配備完善的基礎設施。

  建築師Jürgen Mayer H提到,如蘑菇般的天傘造型,靈感來自於塞維亞城市的氛圍、拱型教堂,以及摩爾人的裝飾、安達魯西亞特有的格柵手法與大片廣闊的森林;並且由於塞維亞炎熱的氣候,在建築物的空地上方也可見許多防熱布幔。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竹建築

  “綠色學校”是巴厘島上一個獨特的生態專案,約翰和辛西婭-哈代建立了這所給學生提供素質教育的生態學校,整個學校在施工中只使用了竹子,象草和粘土,僅在基礎部分採用了部分水泥。

  約翰與辛西婭•哈迪***John and Cynthia Hardy***在這個星球上最美麗的地方之一印尼巴厘島建了一座生態環境友好的學校以為當地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

  這是一個建在森林和稻田裡的教育鄉村社群,通過一種為當地人服務的教育系統來傳播他們無私的,可持續的思想。他們請巴厘島公司PT bamboo pure來負責整個竹子建築的技術設計。

  學校中央的核心建築高達18米,寬64米左右,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建築。

  在這座竹製“綠色學校”裡擁有一般學校的各種設施:體育館、公寓樓,教室,教師宿舍、辦公樓、小餐廳和咖啡廳一應俱全。

  當地豐富的亞洲木材具有多種利用潛能,它們可以作為結構、裝飾材料,用於製作地板、座椅、桌子和其它器具。建築師通過組裝各部分構件的方式來建造整個建築物,將當地的傳統建築形式與當代設計有機融合。

  最近新建的mepantigan活動中心是為學校和社群建造的公共大廳,用來舉行節日慶典,聚會和活動。橢圓形的建築平面被自然石材勾勒出來,這個類似圓形劇場的空間中設定了三排座椅。一個巨大的竹子結構體從地面上升,支撐起整個屋頂,同時形成了一個明亮的採光天窗。

  螺旋形屋頂從主要的垂直支柱開始擴充套件,讓自然光線能到達建築的每個角落,巨大的屋簷為開放的室內空間提供遮蔽。建築共有三個主要樓梯和三層空間,包括多功能區域和不同程度的私密區。

  學校的能源系統也是採用環保設計,通過水力和太陽能電池板這樣的清潔能源獲得學校所需的能源。

  “heart of green school”的設計是將自己安置在三個線性排列的節點中心,其它功能空間以一種螺旋形的組織形式向外輻射。在每個錨定點上,由多根竹子交織組成的通高圓柱支撐了整個建築,柱子與屋頂的交界處是一個木製圓環,形成了屋頂天窗。

  由稻田,花園,魚塘和堆肥廁所組成的這座教育設施將成為村莊裡的可持續設計案例。許多國際和當地藝術家多次探訪這裡,並組織了許多活動,而建築和空間場地都是由當地人自發設計的。

  一些在建築上很重要的空間,從多層的社群集會場所到小很多的教室都是校園的特徵。當地用可持續的方法種植的竹子,以創新或試驗性的方式使用以證明他們在建築上的可能性。最終,一個有著強烈教育背景的綜合性綠色社群試圖鼓勵學生們對環境和地球有更多的興趣、更多的參與和熱情。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黏土建築

  馬裡中部的傑內城建造於公元800年,它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於尼日河三角洲的半島上。在當時成為了廷巴克圖之外商人們運輸黃金、食鹽和奴隸的重要渠道,也是伊斯蘭教文化中心。城內的標誌性建築就是位於集市廣場的傑內大清真寺。

  城內的大清真寺建於1907年,很多建築工程師將它描述為最偉大的薩赫勒——蘇丹式風格建築工程。它具有明顯的伊斯蘭風格,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磚結構建築。

  13世紀,在傑內清真寺原址上有一個更古老的清真寺。但在19世紀的時候清真寺的很多地方倒塌了,隨後逐漸荒廢。

  在相簿洛爾戰爭期間,當塞古.阿馬杜侵佔傑內城後,鑑於大清真寺破敗不堪,就關閉了它,在其旁邊又修建了一座新的清真寺。1893年4月,法國軍隊入侵傑內城,摧毀了由塞古阿馬杜建的清真寺,在其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學校。同時,又重新翻修了傑內大並清真寺。

  精湛的塗泥技藝讓了大清真寺看上去格外美麗,就如雕刻般。根據高度,牆厚在41至61釐米之間。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了棕櫚葉以防止由於溼度和溫度的變化而造成的牆體開裂。白天牆體可以隔熱,吸收足夠的熱量,並在夜晚釋放出這些熱量以保持寺內的溫度。

  清真寺的排水管由陶瓷製成,把水從房頂排向遠離牆體的地方以避免清真寺由於雨水和洪水而造成損壞。

  清真寺被修建在一個3米高的平臺上,這個平臺連線著被裝飾好的臺階,是清真寺的***。每年清真寺的修繕都會變成一場聚會,城內的所有居民都聚集在一起,在幾天之內輪流維修大清真寺。孩子們把泥巴當做玩具,大人則注重管道和樓梯的維修,樓梯是用棕櫚樹製作而成。

  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傑內古城作為歷史古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大清真寺就是城內最標誌性的建築。雖然它不是傑內城最古老的清真寺,但它卻是城內乃至整個馬裡最有名氣的一座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