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是怎麼來的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那麼?

  歷史來源

  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為“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為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佈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執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

  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溼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歷史作用

  ——可推算中國歷史年代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的建元年號。[2]

  干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曆史時間。

  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天干地支二者的組合,產生了六十甲子,在中國採用公曆之前,人們長期用它記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年、戊辰年等。例如,公元2001年,是中國農曆的辛巳年;下一個辛巳年則是在60年以後,即公元2061年。

  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數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數字取代之後,人們仍然用它們作為一般的序數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僅用於羅列分類的文章材料,還可以用於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評級與分類。在有機化學的命名中,1-10個碳原子的化合物用天干命名,如甲烷***1個C原子***,乙烷***2個C原子***,丙烷***3個C原子***以此類推……又比如乙烯***2個C原子***,丁烯***4個C原子***。

  在陰陽五行理論中,干支按其順序分為陰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數。在這個基礎上,根據相生相剋的理論,推算人事的和諧、興衰、衝突及其生滅。

  天干地支這樣一些符號被賦予了豐富的神祕的文化內容,是瞭解古代中國人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