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形成的原因霧是怎麼形成的

  一早出門,一片煙霧飄渺總是給人些許遐想。那麼霧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霧形成的原因,歡迎閱讀。

  霧形成的原因

  霧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發生的凝結現象。霧的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氣溫低。

  各種霧的分類及形成原因

  第一種陸地上最常見的是輻射霧

  這種霧是空氣因輻射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主要發生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早晨。這時,天空無雲阻擋,地面熱量迅速向外輻射出去,近地面層的空氣溫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氣中水汽較多,就會很快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成霧。

  另外,風速對輻射霧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如果沒有風,就不會使上下層空氣發生交換,輻射冷卻效應只發生在貼近地面的氣層中,只能生成一層薄薄的淺霧。如風太大,上下層空氣交換很快,流動也大,氣溫不易降低很多,則難於達到過飽和狀態。只有在l一3米/秒的微風時,有適當強度的交流,既能使冷卻作用伸展到一定高度,又不影響下層空氣的充分冷卻,因而最利於輻射霧的形成。

  輻射霧出現在晴朗無雲的夜間或早晨,太陽一升高,隨著地面溫度上升,空氣又回覆到未飽和狀態,霧滴也就立即蒸發消散。因此早晨出現輻射霧,常預示著當天有個好天氣。"早晨地罩霧,儘管晒稻穀"、"十霧九晴"就是指的這種輻射霧。

  第二種霧為平流霧

  當溫暖潮溼的空氣流經冷的海面或陸面時,空氣的低層因接觸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成的霧就是平流霧。

  只要有適當的風向、風速,霧一旦形成,就常持續很久,如果沒有風,或者風向轉變,暖溼空氣來源中斷,霧也會立刻消散。

  第三種霧為蒸汽霧

  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氣是冷的,當它們溫差較大的時候,水汽便源源不斷地從水面蒸發出來,闖進冷空氣,然後又從冷空氣裡凝結出來成為蒸氣霧。

  一般在南方的暖洋流進到極地區域時,極地的冷空氣覆蓋在暖水面上而形成蒸汽霧。例如北大西洋上就有一股強大的墨西哥灣流的暖洋流,經常突入北極的海洋上,造成北極洋麵上大規模的蒸汽霧。有時候,北極的冷空氣停留在冰面上,在冰面裂開的地方,冰下較暖的水就露出來,形成區域性的蒸汽霧,蒸汽霧大都出現在高緯度的北極地區,所以人們常稱它為"北極煙霧"。

  除了極地區域外,冷空氣覆蓋暖水面的情形還常出現在內陸湖濱地區。夜間湖水面比陸面暖,當夜間陸風吹到暖的湖面上時,在湖面上就會形成一層比較淺薄的蒸汽霧。秋、冬季節,每當冷空氣南下以後,在天睛風小的早晨,暖水面還來不及冷卻時,就瀰漫著這種蒸汽霧。

  第四種霧為上坡霧

  這是潮溼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生的霧。這種潮溼空氣必須穩定,山坡坡度必須較小,否則形成對流,霧就難以形成。

  第五種霧為鋒面霧

  經常發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鋒前鋒後均有,但以暖鋒附近居多。鋒前霧是由於鋒面上面暖空氣雲層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氣內,經蒸發,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凝結形成;而鋒後霧,則由暖溼空氣移至原來被暖鋒前冷空氣佔據過的地區,經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因為鋒面附近的霧常跟隨著鋒面一道移動,軍事上就常常利用這種鋒面霧來掩護部隊,向敵人進行突然襲擊。

  其他霧: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又增添了許多新霧。比如:工業排放廢氣形成的廢氣形成的光化學煙霧,鍋爐、窯爐和生活小煤爐排放的黑色煙霧等。

  霧形成的條件

  一是冷卻,二是加溼,增加水汽含量。

  霧的種類

  1、輻射霧: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

  2、平流霧:暖而溼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

  3、混合霧:有時兼以上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

  4、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範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5、煙霧: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汙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

  一般來說,秋冬早晨霧特別多,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了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溼,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裡,這就是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這樣說來,霧既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自地而出?是空氣中凝結的水汽。不過他與天上和地面的溫度、溼度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靠近地面的大氣中,空氣裡飄浮著無數直徑約千分之幾毫米的小水珠,使天地間白濛濛的一片,能見距離較小,這種天氣現象稱之為霧。

  那麼,霧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知道,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達到最大限度時,就稱為水汽飽和。氣溫越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越多。

  例如,在氣溫為4℃時,每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每立方米的空氣中的水汽飽和量為17.30克。

  如果,空氣中所含有的水汽多於某一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時,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小水滴或冰晶,所以,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就要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隨著氣溫的降低而造成的。

  地面熱量的散失,會使地面溫度下降,同時會影響接近地面的空氣,使空氣的溫度也降低。如果地面附近的空氣相當潮溼,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空氣中的部分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靠近地面的空間裡。如果靠近地面的空氣層裡的小水滴多了,能見度低了,這就形成了霧。

  霧和雲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只是霧生成在大氣的近地面層中,而云生成在大氣的較高層而已。霧既然是水汽凝結物,因此應從造成水汽凝結的條件中尋找它的成因。大氣中水汽達到飽和的原因不外兩個:一是由於蒸發,增加了大氣中的水汽;另一是由於空氣自身的冷卻。對於霧來說冷卻更重要。當空氣中有凝結核時,飽和空氣如繼續有水汽增加或繼續冶卻,便會發生凝結。凝結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千米以內時,霧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