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后是獻身張居正麼

  李太后從小就對明神宗管教嚴厲,輔佐兒子盡心盡力,全力支援萬曆新政。李太后對首輔張居正相當賞識,也是傳聞二人關係微妙。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隆慶皇帝死時,李貴妃只有28歲,她兒子朱翊鈞登基時只有10歲。朝廷進入了“主少國疑”的非常時期。

  如果時光倒轉,回到1572年舊曆5月,我們就能看到李貴妃牽著10歲的兒子住進乾清宮時緊張的表情。丈夫去世了,她感到悲痛;兒子當了皇帝,她感到欣喜。但兒子太小,國家又那麼大,政事又那麼爛,無不讓她縈心。

  萬曆初年的新政之所以能夠迅速推開並取得巨大成就,就因為李貴妃、張居正、馮保這樣一個牢不可破的“權力鐵三角”。其時朱翊鈞尚小,凡由皇帝決定的事情,都由他的監護人李貴妃拍板定奪。

  母愛可以讓一個女人極度自私,母愛也能讓一個女人產生超常的智慧。將母愛融入政治,要麼一塌糊塗,要麼充滿和諧。值得慶幸的是,李貴妃不但是一位慈母,更是一位嚴母。她將自己的這兩個功能轉植於兩位信任的大臣。在小皇上面前,馮保近慈,張居正持嚴。兩相配合,國事家事就顯得井然有序。

  李太后與張居正的關係,在萬曆初年,始終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欣賞幾乎是不加掩飾,無論是國事上的謀劃還是對皇帝的教育,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朱翊鈞年滿18歲後,張居正多次提出歸政於皇上,均遭李太后拒絕。朱翊鈞20歲時曾向母親委婉提出想親政處理國事,李太后亦明確回覆:“30歲前不要提親政的事,一切聽張先生的安排。”母親的這個態度,增強了朱翊鈞對張居正的反感。

  李太后為何不保張居正

  雖然張在世的時候與李關係曖昧,但畢竟人死不能復生,張死後,萬急需擺脫張的束縛,推行自己的意志,擺脫張的陰影,其中還有報復的成分,因為張在世的時候對萬比較嚴苛,而自己卻不那麼幹淨,還和李曖昧不清,所以萬可謂是苦大仇深,此仇不報非君子啊。可以說如果不整張,萬曆依舊是那個傀儡,所以在一個死人和兒子之間,李沒得選擇。

  李太后的人物評價

  李太后性情嚴明。萬曆初年的政務,雖委任張居正,但綜核名實,國家近於富強,李太后之功居多。明光宗朱常洛還未被冊立為太子時,給事中姜應麟等上疏請求冊封太子而被貶謫,李太后聽說之後很不以為然。有一天,明神宗到慈寧宮陪侍李太后,李太后便問他不冊立太子的原因。明神宗回答:“他是都人之子。”李太后大怒道:“你也是都人之子。”明神宗聽後惶恐不已,跪伏在地上不敢起來。原來後宮中叫宮女為“都人”,李太后也是宮女出身,所以她才會這麼惱怒。明光宗因此才得以立為太子。群臣請求讓福王朱常洵前往藩地,且行程已定,其生母鄭貴妃想將出發日期推遲一年,以給李太后祝壽為理由。李太后說道:“我的兒子潞王朱翊鏐也可以來京拜壽嗎?”鄭貴妃聽她這麼說,才不敢留住朱常洵。御史曹學程因為進言而被判死罪,李太后憐惜他的母親年老,為他在明神宗面前講情,將他免罪釋放。李太后的父親李偉被封為武清伯。李太后家人曾經犯有過失,她便命宦官前去列舉其過,而將有罪家人依法處置。不過李太后十分信奉佛教,在京城內外多處建造廟宇,動輒耗費鉅萬,明神宗也出資無數幫助修建。張居正在世時,曾經為此進諫勸阻,但沒有被李太后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