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或寓言故事的成語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很多,都是非常有趣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1:百川歸海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祟兵客和懂得天文、醫學、歷算、占卜等數千人,集體編寫了一部數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淮南子》中有一篇《記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

  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裡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後來出了聖人,他們帶領人們建造宮室;這樣人們才從山洞裡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聖人又教人們製造農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後來,聖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矩,使人們有了禮節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髮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於現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該發揚。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後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成語出處:《淮南子·記論訊》”百川異源,而險歸於海。

  成語釋義:表示眾多的事物彙集一處,也用來比喻大勢所趨,眾望所歸。

  2: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解釋: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3: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4:士別三日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