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物的散文

  自然的美麗真是讓人很心動,感嘆大自然的神奇。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參考!

  篇一:踏青

  三月的風笛。飛揚起溫馨的旋律,四月的雨弦,靜溢著柔婉的春曲,悠悠香草,淺淺作序,迭迭花語,雋詠著歲月流轉的主題。柳暗花明的季節,用心去踏青,幽谷聽溪,雲曲采綠,從大自然的空靈維妙中領悟人生真諦。

  春風無意,卻吹醒了冬的沉寂,也吹開了滿地新綠;細雨無聲,卻潤美了山川原野,也染洗了滿懷的旖旎。一場春雨過後,陽光柔柔,香草悠悠,縷縷溫馨透過了封塵了一季的冷窗,爬上眉梢,香心底漫散。屋外的世界早已一片陽光正好,山水正嬌,我已經埋葬在冬天裡太久。春風吹落的梅瓣應該化作了春泥,銜在歸燕的巢窩裡了吧,是的冬天的故事不再是故事。

  年年春顏,歲歲柳色,綠肥紅瘦蕩起的心事卻不盡相同。江邊的那棵柳樹經歷了多少風霜雪雨,似乎都已經被刻成翠色琉璃,氤氳在心湖之上,片刻又迴歸平靜,那抹琉璃也在這片刻平靜中漸漸凝成了永恆,當再次凝眸風吹動的柳絮打在水面時泛起的漣漪,臉上只有淺淺的笑容。喧囂紅塵,無常風雨,能有這樣寧靜卻不死寂的心境,還是何等的勇敢和幸福。所以,我人生的四季裡,感謝那些一路相隨的人帶給我的苦難和甜蜜。

  四季從不會調換,時光也不會靜止,斗轉星移,日升日落自然有它的軌跡人生亦是如此,冬去了春自會來,春暖花開會來,沒什麼大不了的。

  青山腳下,柳絲流翠碧,江面垂逸漣漪,粉飾胭脂紅,紫荊盈盈笑春風。草薰水暖,蛙聲舊調換新曲,花韻流芳,暗香浮動沁心脾。在這五彩繽紛的原野上,那片白中透粉紫荊花,清純秀麗,張揚又秀潔的盛開。一棵接著一棵連成了一條粉帶,它張揚著美麗的同時,留下更多的是一種恬靜,茫茫人海,落落紅塵,我們的生命中不能缺少愛,無論是親情的,友情的還是愛情的,如若都像紫荊花這樣靜靜的守候,無所奢求,那麼美麗的幸福離我們還遠嗎?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奇妙的大自然,出處都有奇妙的景象,只要用心去看,就會發現,美,無處不在,就連,破土而出的嫩芽,都讓我感動。滿山春色的熱鬧中,獨愛峭壁上的一叢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它竟然能在石縫中開出淡淡的紫色小花,沒有桃花依舊笑春風驚豔,也沒有沾衣欲溼杏花雨的詩意,它更不被人們注意,它就那樣靜靜的綻放著。而我,真的被感動了,在這個紅男綠女的世界中,我就像這朱無名花。對它來說,光禿禿的峭壁是它的全部營養,同樣的,對於峭壁來說,它就是它的整個春天。生命,因為靈動才美麗,而美麗,有了淡然才更有魅力。

  春天來了,出去踏青吧。踏出一個如花一樣美麗的生活歷程,也踏出一個似水一樣寧靜致遠的人生。四月,柳更暗,花更明,走進自然,把春天刻在心裡成永恆。

  篇二:登香山

  那日,小城雪,紛紛揚揚,下得大也少見,想起山中雪景不知該是如何美,遂於二日,攜樂兒驅車約三十里至香山。

  香山在小城西陲,北陡南緩,雖僅136.6米,卻因突出平壤之上,故顯高峻磅礴,素有江南名山之譽。可遠眺大江,近瞰港澄,南通亦遙遙在望。雲掩霧縈如琵琶半掩;大道來去似玉練輕浮。

  該山,春秋時屬吳,據傳因吳王夫差遣美人來此採香而得名。

  山雖不大,卻是不少名人經行處,遠可至大禹,現仍有聖過潭留存,潭狀如井。傳聖人治水過此,口渴,汲水而飲覺泉水清澈味醇,遂解佩劍拓成潭。

  潭,至今清冽幽深,常年不涸。

  山腰更有與東坡有關之梅花堂及洗硯池,傳蘇子晚年仕途失意,應江陰好友之邀,曾數度來此小住,題額填詞,揮墨洗硯,風月賞梅,與友人觴詠對酌泛此種種,或可稍慰其不平之心,由此,梅因點染墨香得人文之蘊,墨因潤洇梅香添自然之靈,山水更增內秀與外美。

  後,時光逝去,戰火數熾,該堂湮滅無存。至明未,霞客之兄在其舊處再建梅花堂,並廣植梅竹,徐霞客於馳鶩之暇,朗月之時,在此堂,面此山,依梅竹,與兄對飲言說途中趣險、異域見聞,亦為人生極樂之事吧。

  香山之山,山中之水,水映之梅,梅涵之香,怡情,養性,更熨人之心,所以,此山才能引得如此眾多賢哲逸士駐足留連,這許就是劉禹錫所言“山不在高”之意吧。

  當然,山中不僅僅只潭與堂,還有聆風塔、寺及桃花澗、聽鬆吟、藏軍洞等等,更兼近年來展擴,修亭建榭,開池成山,種草植梅,香山一新再新,界域一拓再拓,風光更見勝。

  山腳下,白雪一片,樹綴白雪間,點點簇簇,樂兒和我堆了兩個大大的雪人!並拿厚綠厚綠的桂花葉做它的頭髮,做它的耳朵和它的嘴巴,做成了兩個嘴角掛著吟吟笑的雪人!

  我們和雪人留了影,它們很令人注目,引得其他人也來拍照了。

  然後,我和樂兒緣北階而上,沿南階而下,與山勢似,北階陡而短,南階緩而長,沿途風景不多,因著意為雪而來,故而未特特尋勝探幽。

  小城地處江南,冬季時大多數樹並不落葉,雪壓翠枝,石階逶迤而上,空山不見人,偶聞數聲鳴,山幽,氣清,雪素,雲淡,人也跟著氣平,心靜了。

  山腳處,翠竹林林,籬落深深,深深處,多少人和事已逝隱其中,有名如禹、夫差、蘇軾等,勝蹟雖在,卻也是數經湮滅後的新建;其身早已隨鶴杳去,幸而有傳說與詩文傳世。

  而眾多微芥類我者,怕只如這蒼穹中的塵起塵落了,思及此,怎不令人頓生“我輩復登臨”之感喟!

  山頂上,雪覆朱欄,塔猶聆風,此風自大江而來,攜赤壁之韻,亙古不易,蘇賦亦絲縷而至,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物與我皆無盡也,得與蘇子、霞客之屬共享此山與風,亦是微芥類之大幸也。

  篇三:長城

  聽說,北京八達嶺長城下雪了,我的愁也大面積降落。雪花兒的強勢能否抵得住漫漫長夜寂寥的寒和瑟瑟的徹骨,挨至暖日。

  我有點兒不敢去找你——長城,卻還是忍不住想來看看。青磚外千里冰封裡的一絲暖,誘著城樓底部乾枯冬樹上的小芽,惺忪地出來,悄悄地不敢聲張,我還誤以為是早來的春天。立春裡北京延慶區的冷風,掠過冰凍半解的河面,想吹皺一池冬水,又無力平息,我稍作逗留,又覺得好笑,笑它還想留下漣漪足記不成。

  我一直在想,怎樣做才能做到隱忍,不露痕跡的來看看長城。又能不錯過任何一個烽火臺的細節,痴痴地端詳每一塊青磚,每一塊灰瓦,每一個朝代熱血凝鑄倍化磚牆的鐵固,這樣就算跟你們娓娓道來也會比較深刻吧!

  我講述眼中的烽火長城與你聽,在旁人看來它是昧,而在我看卻是朦懂,我與它的距離不密集,不疏離。多少人懂它的桀驁不馴下全是護衛家國的真性情;懂它在默默無聲中,守護孟姜女的老故事;懂它在縱橫捭闔裡,多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智慧;又有多少人,痛心於它的壞,阻隔了民族相容大團結,卻忽略了它青磚上的每一絲刀傷,每一堵箭痕。或許只有我知道,它卸下堅硬的鎧甲,裡面是全部不能觸碰的軟肋,那裡有它劫後餘生的尊嚴。在這雨夾雪的天氣裡,我飽蘸了顫抖的心疼,疼它的情之所至,恨極了我那個有惻隱卻無以迴應的自己。遊移不決何嘗不是一種殘忍?它的殘垣斷壁已經傷不起了,政府及國家必須慎重,有邪性的遊客也要一步一回頭,這次,它的筋骨真的不能有半點兒閃失。

  我的思緒彷彿被雪覆蓋了,透不過氣來,長城的青史太熾熱糾結纏繞我都快窒息,與遊歷在此的每個人終於斷了片似的清醒。給不了,要不起,禁不住,捨不得。這些複雜多餘的情緒我無法與自己和解,也無力再去撮合。在八達嶺長城***處離場是唯一的解救和救贖。永遠別問我為什麼言不由衷,全都把它解釋成盡如人意吧,那樣,你們才能在寬闊的城牆上走遠,且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