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優秀教師心得體會範文

  資訊科技課是技術課,目的是培養學生技能。接下來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去看一下關於吧。

  篇1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別。從對高二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於資訊科技課的興趣比其他學科要高得多。但無論是我們的教學內容還是我們的教學方法,學生都不太滿意,反映出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還很不理想。一是教學內容上,眾口難調,二是教學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參差不齊,使教學內容難以適合每一位學生;學生喜歡操作性強的東西,而對教師教授的理論性內容不大感興趣;學生喜歡自由自在的學習和遊戲,對於教師安排的任務缺乏完成動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一定的資訊能力以解決自身生存中所遇到資訊問題,適應社會的需求呢?這需要我們教師花更大的努力,不斷探索,找到一套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調整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學內容跟著課本走,內容過於簡單,知識面窄,重複性多。學生很容易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法過程中,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簡單的知識內容我則採取了自學和學生獨立製作的方法,儘量做到“精講多練”、“學生講,輔助指導”、“讓學生自主學習”等方法。在最後的作品展示課上,同學們積極思考發現自己作品的不足之處,並能通過觀看其他優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對學生作品,應多鼓勵、欣賞、讚揚學,讓學生體驗成功感。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氛圍,推進分層教學

  因為農村中學的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基礎較好,有的學生基礎很差,基礎好的學生,在老師還沒講完時就會操作了,而基礎差的學生總是害怕操作,不願意動手。資訊科技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於是,根據學生實際,每班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基礎好的先掌握的同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三、巧妙設計教學任務,採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圍繞相應的知識點多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從而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將每一個任務都設計的明確、合理、科學,將所要傳授的各個知識點蘊含於各個任務中,將每一個學習模組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讓學生完成了相應的任務後,從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識。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從而讓學生擁有學習真正主動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讓他們嚐到學習的樂趣,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聯絡生活,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對於計算機教學,一定要聯絡生活實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鑽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學習Excel軟體時,我用到了資料蒐集的方法。在有了兩節課的學習的基礎上,我動員同學們製作一份《個人消費統計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費都花在了什麼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應該花消的,然後計算出總開支。在這個資料的蒐集過程當中,同學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關注自身的生活消費支出,從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費用入手實事求是地、認真地製作了《每週個人消費統計表》。完成了表格的資料計算,並且有的同學主動算出各個方面所佔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識的到充分的發揮,還有的同學給表格加上了生動的圖片或者是美麗的背景圖片,從而結合了前面所學的在文件中插入圖片的知識,完成了表格中圖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設定,完美了表格的介面,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資料出來後,課堂上同學們還互相比較誰花的多、誰最節省,認真分析那裡的是該花的、那裡是該省的,然後制定出一份《日後花費計劃清單》。從這樣的一節課中,學生學習到的不僅是簡單的“Excel製作表格”,還包括了多個軟體的綜合應用,涉及到一個操作技巧在多個軟體中的不同使用,達到共同的目的***圖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設定***,修飾美化版面。他們不僅深入地掌握了該項操作的技巧,還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通過本次課的學習,真正讓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會了學生們對資訊的獲取、分析、加工,並給出分析結果的能力,可謂收穫頗豐。

  五、加強教學評價,多肯定學生

  教學評價一般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較多,特別是在學生自由創作過程中,我們對於學生的活動給予恰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掌握教學內容,達到良好教學效果。也使學生更客觀地評價別人的作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活動中都能有所發揮和創新。

  作為資訊科技教師,必須根據環境,注重知識應用的綜合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摸索總結,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實現資訊科技教育的總體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適應時代的要求!

  篇2

  以前我總得資訊科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操作,上課時,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再照著“葫蘆畫瓢”。其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你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更有部分學生走神了,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說什麼。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以下方法可以嘗試:

  一、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資訊科技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著"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而資訊科技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學習情趣

  資訊科技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學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有時不免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同學的積極性,於是,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三、嘗試以“任務驅動”的方法組織教學。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建立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

  另外, 經常利用學科中豐富的內容,為學生展示一些新知懸念, 讓學生課課從電腦上有新發現、有新收穫,讓學生感受到電腦中所蘊含的知識、技巧真多,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保持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的新鮮感和興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