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政法幹警考試片段閱讀習題解析

  新疆政法幹警考試的片段閱讀題需要考生有基礎的語文閱讀能力,通過閱讀習題對提高考試得分十分關鍵,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考生備考練習。

  新疆政法幹警考試片段閱讀習題***一***

  1.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禹貢》主要以山脈、河流和海洋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區分為九州,不受當時諸侯割據形勢的侷限,把廣大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分別闡述九州的山川、湖澤、土壤、物產等,是自然區劃思想的萌芽。

  ②此後,主要論述疆域、政區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斷湧現,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縣也多編有地方誌。

  ③《山經》以山為綱,綜述遠及黃河和長江流域之外的廣大地區的自然條件。

  ④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國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是戰國前後出現的《山經》和《禹貢》。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糧食安全問題。中國多年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實現了糧食供應從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

  ②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糧食產量不斷攀升

  ④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的糧食安全戰略

  ⑤推廣良種、改善水利條件、精耕細作

  ⑥在上世紀末突破5億噸大關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3.將下列打亂了次序的語句進行調整,使其還原為一篇精美的小小說。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他直起腰,快步朝前走去。

  ②五分硬幣從他手指縫鑽出,掉到地上。

  ③後面傳來低低的細語和響亮的、富有節奏的高跟鞋敲打路面的聲音;恍惚間,他看到了那熟悉的,隨風擺動的裙子。

  ④他朝著校門外的瓜子攤兒走去,手伸進褲兜……

  ⑤只有那五分硬幣靜靜地躺在那裡……

  ⑥他彎下腰,剛要將它拾起……

  ⑦高跟鞋的聲響也漸漸遠去。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②⑥③①⑦⑤

  C.②⑤①③⑦⑥④    D.⑤⑥③④②⑦①

  4.王祁詠竹詩“葉垂千口劍,幹聳萬條槍”,可謂深得古詩對仗和中國傳統語言意境之美,但聰明的蘇東坡卻以一句戲評曲終奏雅:詩是好詩,但竹子太差,十根才一葉耳!金嶽霖少年時就發現傳統諺語“金錢如糞土,朋友值千金”實在有違邏輯,照此推理便是朋友如糞土。或許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般都不會這麼較真,但偶爾來這麼一下,要麼帶來東坡似的黑色幽默,要麼啟發了天才邏輯學家的少年天賦。

  這段話主要支援了這樣一個觀點,即*** ***。

  A.中國傳統文化如果細品,大多經不起較細緻的邏輯推敲

  B.中國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魅力恰好就在於它的模糊美

  C.習慣了傳統文化的模糊美后,“較真”一下會收到奇效

  D.傳統文化應當在邏輯嚴密性方面加強,使人較真不得

  5.先秦時代,“文學”一詞的概念是指包括文學在內的一切學術。到了漢代,隨著文學***主要是辭賦和散文***的日益繁榮,人們對於文學的認識逐漸發展,文學有與一般學術分離而獨立的趨勢。《史記》為文學家單獨立傳或合傳,而沒有把他們寫進《儒林列傳》,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這段話主要支援了這樣一種觀點*** ***。

  A.從先秦到漢代,“文學”一詞的涵義擴大了

  B.到了漢代,文學作品開始形成一個獨立的門類

  C.司馬遷沒有把文學家的事編寫入《儒林列傳》

  D.漢代文學的主要形式是辭賦和散文

  新疆政法幹警考試片段閱讀習題答案

  1.【答案】B。按總分結構排序。⑤句總說《山經》和《禹貢》,①、③句分說《禹貢》、《山經》,順序應為⑤③①;④句是承接②句而述,順序應為②④。綜合起來,正確語序為:⑤③①②④。答案選B。

  2.【答案】B。根據敘事邏輯,應該先說採取的措施,然後再說措施帶來的結果。六句中,只有④⑤是措施,①②③⑥均為措施帶來的結果,因此④⑤相連,可以排除A、C。⑤是具體做法,應該跟在④這一巨集觀戰略之後,因此④為首句,排除D。因此本題答案為B。

  3.【答案】B。由①句的“他直起腰”,⑥句的“他彎下腰”可知,⑥應排在①之前,排除A、C。⑤句“只有那五分硬幣靜靜地躺在那裡……”言有盡而意無窮,明顯應放在句尾引人回味,而不是放在開頭引出故事,排除D。本題答案為B。

  4.【答案】C。文段首先列舉兩個例子,最後一句說明文段的觀點,即“偶爾對傳統文化較真一下,會帶來另外的效果”。文段並沒有表現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故選項A錯誤。選項B不能由文段推出,且沒有體現對傳統文化“較真”後得到的效果。選項D“使人較真不得”表述錯誤,“偶爾來這麼一下”說明有時還是可以對傳統文化“較真”的,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不嚴密,文段只是說“或許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般都不會這麼較真”,這只是一種假設。

  5.【答案】B。材料先講先秦時代,“文學”的概念是包括文學在內的一切學術,接著講到漢代,文學開始與一般學術分離而逐漸獨立,最後列舉《史記》作為文學獨立的例子,因此這段話主要支援的觀點是B項。A項說法有誤,文學的涵義是更加具體、細化了,C項僅是文段論述內容的例證,D項是無關項。故本題答案為B。

  新疆政法幹警考試片段閱讀習題***二***

  1.不要過分地依賴語言。不要總是企圖在語言上佔上風。語言解不開的,事實可以解開。語言解開了而事實沒有解開的話,語言會失去價值,甚至只能添亂。想到讓事實說話的人比起動不動就想說倒一大片的人更安詳。

  這段話的主要觀點是*** ***。

  A.語言是不重要的,而事實才重要

  B.平常不要說太多的話以免惹出是非

  C.沒有事實基礎的語言是毫無價值的

  D.事實比動聽的語言更有力量

  2.音樂是真正的世界語,是感情的語言。當兩個國家願意通過音樂交流,其中或許就含有某種政治善意,即雙方想以彼此都能瞭解、都可接受的音樂語言進行對話。而且,“樂於情通”,音樂往往可以給人帶來精神愉悅,從而為人際交往創造良好的氣氛。

  這段文字強調音樂是*** ***。

  A.化解文化衝突的有效方法    B.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外交手段

  C.人際交往的一種手段      D.國家之間進行政治溝通與交流的一種工具

  3.開放的社會應有開放的心靈。改不改國籍、改成哪個國家的國籍,這都是每一個公民的自由。因此,對那些更改國籍的人不應過多譴責,也不應強硬地把更改國籍和愛不愛國畫上等號。愛國是一個大的概念,可以將之理解為內心的一種情愫而不是僅僅將其侷限在某個行為準則上。如果必須擁有中國國籍的人才可以“愛我中華”,那每逢中國遭遇危難,全球幾千萬華人的愛國行為又當如何解釋呢?雖加入了外國國籍,但當中國需要時隨時準備待命出發,這無疑就是一種愛國表現。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要持有正確的國籍觀    B.應以開放的心靈對待更改國籍的人

  C.更改國籍≠不愛國      D.更改國籍是每一個公民的自由

  4.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證明,中間階層是社會的穩定器,他們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經濟上樂於消費,政治上渴望穩定。中國目前的問題是中間階層的規模還不夠大,也不穩定,而且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也開始面臨失業的威脅。如果政府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將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B.中間階層的壯大有利於擴大內需

  C.為什麼中間階層是社會的穩定器

  D.要培育和幫助中間階層發展壯大

  5.朱光潛先生曾說過,面對一棵古鬆,有三種態度,科學、實用和審美。審美的情形有兩種,一是直覺的,一幅圖畫,一處美景,展現在你的面前,你能夠聚精會神地去觀賞它,領略它,以至於暫時忘記了除它以外的其它事物。這時候,你沉醉其中,是一種審美的直覺。但更多時候,我們不完全靠著一種直覺,審美還有一種理念的參與。這時的審美就包含了一種文化的積澱。於是,看見彩蝶翻飛,我們會疑為莊子的夢境;聽到杜鵑鳥的哀鳴,我們會心生悲愁;而說到狐狸,我們則有如進入了花妖狐魅之境。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面對眼前的事物,要學會用審美的態度看待它

  B.審美是比科學和實用更高一層的看待事物的態度

  C.審美不單純靠直覺,更多時候還有文化理念的參與

  D.審美情趣的培養,必須以深厚的文化積澱為基礎

  新疆政法幹警考試片段閱讀習題答案

  1.【解析】D。材料論述的是語言和事實的關係,重點在強調事實。A項說法錯誤,作者說“不要總是企圖在語言上佔上風”,並沒有否定語言的作用,也沒有說語言不重要。B、C兩項都是無關項,文段中沒有提到,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2.【解析】D。文段首先將音樂定性為世界語,其作用在於傳遞感情,接著從音樂在國與國之間政治交流中的作用入手,對這一屬性進行了闡述。故文段主要闡述的是音樂在國家政治交流中的工具性價值,本題答案為D。

  3.【解析】B。文段主要強調應該以開放的心靈對待更改國籍的人。對此作者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釋:一是更改國籍是每一個公民的自由;二是更改國籍並不等於不愛國。B項全面地概括了這兩個方面,因此本題答案為B。

  4.【解析】D。文段首先指出中間階層是社會的穩定器,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接著指出中國目前中間階層規模不夠強大,若不採取措施,將不利於社會穩定的問題。故文段意在說明的是要壯大中間階層,即選項D。

  5.【解析】C。這段文字由朱光潛先生的話引出“審美”這一話題,並具體介紹了審美的兩種情形,除了直覺的審美外,更多時候審美還有一種理念的參與。與此一致的是C項。A項,審美只是看待事物三種態度中的一種,文段著重講的是審美的兩種情形,用什麼態度看待事物並不是文段意在說明的內容。B項,文段只說看待事物有三種態度,並沒有就三種態度的層級進行比較,屬主觀臆測。D項“審美情趣的培養”在文中沒有論述,屬過度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