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警考試申論時事熱點閱讀

  在招警考試考試中申論是極為重要的科目,備考申論考試需要考生關注社會熱點,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招警考試申論時事熱點,希望大家喜歡。

  招警考試申論時事熱點***一***

  司法責任制改革是司法領域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革的是利益格局

  去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要緊緊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保證法官、檢察官做到“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再次傳遞出訊號:司法責任制改革正處於全面推開的重要時刻,各級政法領導幹部要凝心聚力、勇於擔當,當好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幹家,確保完成黨中央確定的改革任務。能否將司法責任制改革全面推開,不僅關係到人民群眾能否信賴司法,而且直接決定和影響司法體制改革之成敗。

  司法責任制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石。司法作為國家判斷是非、定分止爭、平衡利益之重器,理應獲得至高無上的公信和權威。長期以來,以層層審批為特徵的審判權執行方式,導致審者不判、判者不審,既侵蝕了司法的親歷性原則,又降低了司法的質量和效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抓住了司法體制改革的關鍵,也是讓人民群眾信賴司法的前提和基礎。

  司法責任制至少有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讓司法更公正,審理與裁判的合二為一,增強法官對訴辯雙方爭議事實的真實感受,提高了裁判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可以讓司法更高效,“讓審理者裁判”排除了層層審批的行政化執行模式,減少了審理與裁判的環節,提高了司法的效率;可以讓司法更權威,“由裁判者負責”相配套的責任機制、公開機制、說理機制和監督機制,才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大大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改革的獲得感。

  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一要恪守審判的獨立性,讓一切干預無處藏身。只有確保法官在判斷證據、發現真實和適用法律上的獨立性,排除一切非法干預,才能真正實現司法公正。二要堅持司法的公開性,讓審判權力陽光透明。只有實現了司法的過程公開、結果公開和理由公開,訴辯雙方相互對立的主張和理由才能完整呈現,司法裁判的合法性、正當性與合理性才能充分彰顯,法官的權力與責任才能更加清晰明確。三要堅守司法的專業性,讓追責機制科學有效。任何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任性與腐敗。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追責機制,讓法官對證據能夠證明或者不能證明的法律真實負責,對選擇法律適用的準確性和合理性負責,對訴訟程式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負責,可以大大提高法官的責任意識和職業良知,確保司法的質量與效率,有效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司法權在本質上是一種判斷權,也是在無數種可能性中選擇、採信或者排除一種可能性的解紛方式。受各種證據滅失或取證方法的限制,法官要百分之百地還原和發現案件的客觀真實存在較大困難。要讓追責和免責的邊界更加清晰,既要讓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法官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又要明確法官責任豁免的範圍和條件,確保法官裁量權的合理空間。這就要讓審判和監督的範圍更加明確,讓裁量的空間和底線更加嚴格,對法官行使裁量權的尺度和範圍進行必要的規範和限制,從而構築起有效防範冤錯案件的工作機制。

  築牢司法責任制這個基石,需要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同時發力、共同推進。當前,在確保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改革和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改革穩步推進的同時,還應當加快推進法院、檢察院的職務序列改革和內設機構改革,儘快落實涉及法官、檢察官職業保障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司法責任制改革是司法領域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革的是利益格局,矛盾、困難在所難免。但我們堅信,只要勇於擔當、知難而進,司法體制改革就會步入快車道,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繪就的全面依法治國藍圖就一定能夠實現。

  招警考試申論時事熱點***二***

  日前,遼寧營口警方破獲系列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查獲6000多公斤含工業明膠的黑心食品,端掉7個黑窩點。警方調查發現,吉林通化一窩點將數百噸工業明膠充作食用明膠銷至8省製成食品。幾天前,銀川警方也搗毀了一個利用工業明膠加工皮凍的黑作坊。此前浙江也曾查獲使用工業明膠、甲醛製作的超萬噸“毒鴨血”。

  從蘇丹紅到三聚氰氨,從吊白塊到工業明膠,近年來工業原料流入食品加工領域被製成黑心食品的案件不斷被查處。但遺憾的是這種事後的“滅火”力度有限,被查繳的黑心食品往往只是少數,更多的已經被銷往各地,甚至已經端上了人們的餐桌。類似案件一經公佈,消費者感受到的不是吃下一顆“定心丸”的安心,而是吞下一隻蒼蠅的噁心。

  事後“滅火”總不及事前防患,守衛“舌尖安全”監管必須前置。在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的事後懲處機制下,一次次通過案件查處來修補制度,只不過是在老百姓不斷被傷害中尋得些許進步,這無疑令人心痛。末端治理、事後查處對維護食品安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往往堵得了潰口卻防不住行業的淪陷失守,無法從根本上讓老百姓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問題暴露的不僅僅是不法商販的失德和監管體系的滯後,更深層問題是現行食品安全管理標準過低。強化食品安全管理、前置監督必須標準先行,把籬笆扎得更高。相關部門應進一步細化食品生產、加工、製作等各環節安全標準,為企業劃定紅線,為事前監督提供依據。

  要實現源頭治理必須讓監管部門的手伸得更長些,改“坐堂”式監管為動態監督,把監管前移到食品加工一線和原材料市場中。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形成聯動,加強對可能流入食品加工領域的工業原料的監控,完善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實現工業原料和食品原料的物理隔離。

  此外,食品安全監管的拳頭要再硬些,不僅要對重大食品安全案件加大依法懲處力度,還要強化對監管部門的督查問責力度。在讓百姓吃得安心這件事上,容不得半點馬虎。

  招警考試申論時事熱點***三***

  國家網際網路資訊中心日前釋出資料,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總數已達6.88億,其中年齡低於10歲的網民超過1800萬。一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釋出報告稱,有56%的兒童初次上網年齡低於5歲。

  久看螢幕視力下降,不良資訊誘導犯罪,沉迷網路性格孤僻……網際網路對孩子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讓不少家長為之焦慮。而這些家長恰是手持遊戲手柄、盯著熒光屏,在父母的焦慮和嘮叨中長大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視機的普及與今天的網際網路一樣,也曾引起社會焦慮——到底讓不讓孩子看電視,看什麼,看多久?人們還沒來得及找到正確答案,一塊塊大大小小的液晶屏,就在一夜之間把我們拉進網際網路時代。

  焦慮源自於對利弊的未知所產生的選擇茫然。從電視到手機屏,利弊之爭從來沸沸揚揚,標準答案從“家長要引導兒童安全收視”變成了“安全上網”。然而,在兒童網際網路教育研究、安全使用研究仍是空白的當下,“引導兒童安全上網”本身就是一句空話,又如何能讓家長“引”之有理、“導”之有據?

  大大小小的電子屏本身沒有是非,它作為新技術甚至新興文明的載體,早已嵌入我們的生活無法剝離。兒童觸網已經不是一道可以選擇的命題。網路正重塑我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讓孩子不當“屏奴”“網奴”絕不能坐而論道,網際網路管理機構、研究機構和企業應各司其職,認真研究分析網際網路中哪些是孩子成長離不開的“利”,哪些是必須除掉的“害”,方能擇其善者而用之,因勢利導教育、規範孩子健康使用網路,化解潛在風險。這之中,作為源頭的網際網路技術和內容建設者責任尤其重大。

  從熒光屏走進千家萬戶,到智慧手機成為孩子的玩具,不過短短三十多年。面對不斷湧現的新技術和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改變的生活形態,研究必須要打提前量,要幫助人們作出驅利避害的選擇。一些國家針對兒童上網加強立法保護的作法值得我們借鑑,不能讓我們的網際網路成為良莠不分、利害難辨的實驗田,更不能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他人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