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中國戲曲文化的七年級作文

  戲曲是演員在舞臺上綜合運用唱、念、做、打等藝術手段,裝扮角色***劇中人物***表演故事,以情、理、藝,動人、教人、娛人的戲劇藝術。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希望你們會喜歡。

  篇1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在漫長髮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但是近幾年來,戲劇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日趨衰弱,受到了新生藝術的衝擊。尤其港臺歌曲大量湧入內地,學生追星捧星,趨之若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卻是知之甚少。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現代戲劇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是主體,外國戲劇一般專指話劇。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篇2

  戲曲的角色分為四大類:生,旦,淨,醜,這還是我小學音樂參加公開課時,老師讓我們記下的,還別說,我真的知道關於戲曲知識的只有這些,因為我從不關心戲曲,對它的印象只是兩個無聊的熱門在無聊的說唱著,每次“掃蕩”但是頻道時,看到它後,變好不猶豫的跳過了。

  唯一的一次轉折還是在這次語文課上,是“戲曲大舞臺”這一綜合實踐課上,老師先放了一段段“討人喜歡”的戲曲,這聲音可好聽呢!所以,我認為:反正都是學,還不如好好藉著這次機會研究一下,何況它還這麼好聽呢!

  於是,我便真的好好學了。

  上完這節課,我頗有感觸:難怪戲曲能從封建社會一直流傳了幾百年至今!因為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閒娛時間創作出來的,內容多為人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比如《天仙配》中的一句:“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你好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心中對生活那淳樸的嚮往,因為戲曲“順”民意,“得”民心,所以才能流傳甚廣,所以才能格外動聽。可惜現在的青年只痴迷於流行音樂,一點也不重視這美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為璀璨的明星--戲曲!

  不管別人怎樣對待它,反正,我是愛上它了,單從這次語文課!

  篇3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須親自去嘗一嘗。其實,很多東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就像戲曲,它雖不分時代,但既不會過時也不會老套。它是中國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永不褪色。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每種戲曲都有各自的特點,如京劇的容華美,崑曲的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黃梅戲的悠揚委婉。

  為了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我特地上網查詢。

  我先一段既簡單又好聽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聽著聽著,那似乎散發著清香的泥土氣息的黃梅小調使人感受到了劇情人物的歡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頭歡歌的小鳥……突然,我感到一陣搖晃,猛地睜開眼,感到重心不穩,原來由於我聽得太入迷了,差點摔倒在地。再一看,戲早已唱完了。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原來戲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樣很好聽。

  想到這,我不禁感到臉紅。我這個只知道聽流行音樂,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卻一直沒發現戲曲藝術的美,一種脫俗的美,一種自然的美……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須親自去嘗一嘗。其實,很多東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就像戲曲,它雖不分時代,但既不會過時也不會老套。它是中國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永不褪色。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