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政治答題技巧

  學習政治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掌握好答題技巧有助於考生在高考中節約時間並且取得更高的分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選擇題解題方法

  一、選擇題的分類:

  1、從題型上看,一般說來,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單項選擇題***即最佳選擇題***;一類是組合式選擇題。

  2、從題幹上看,可以分為直問式、填空式、材料式、圖畫式***含漫畫、名畫等圖畫***、圖表式等幾類。

  3、從題肢上看,可以分為單選式、組合式等幾類。

  4、從材料上看,可以分為單一式,拖帶式兩類

  二、解題的基本步驟:

  1、審題幹:

  ⑴ 明確題乾的選擇方向,是正向還是反向選擇;逆向選擇題要求考生選擇錯誤的選項,正確的選項不能入選。

  ⑵ 明確題乾的命題型別,是概念、原理***或觀點***的理解、判斷型,還是比較、事實的分析、綜合型; 是以果尋因,還是以因求果;是找區別點,還是要找共同點。

  ⑶ 明確題乾的規定性,把握題乾的側重點。

  ① 審設問,明確設問的指向性和規定性,搞清楚要選的內容,即題意,以及要選的知識點範圍;

  ② 審主體,明確要選的主體是誰;

  ③ 審材料,找關鍵詞,進一步明確題意、主體、範圍。一般來說。每個選擇題的關鍵詞大多在題乾的最後一句話中,如“範圍關鍵詞”:經濟學道理……、哲學道理……等。“內容關鍵詞”: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詞關鍵詞”:根本……、主要……等。“動詞關鍵詞”表明……、說明……、體現……等。立意和關鍵詞相結合,對做難度稍大的題目有較大的幫助。

  2、審題肢:

  ***1***注意確定四種不同的題肢。

  ① 確定哪些是正確的題肢,即符合題幹規定性要求的題肢。

  ② 確定哪些是錯誤題肢,即存在明顯知識性錯誤的題肢。

  ③ 確定哪些是干擾性題肢,即題肢本身的知識內容正確,但與題幹規定性的要求不符。

  ④ 確定哪些是一級引申題肢,哪些是二級引申或多級引申題肢。一級引申選,二級引申不選。

  所謂一級引申,是指題肢和題幹直接發生聯絡。二級引申則是指必須要經過一些中介,才能使題肢和題幹發生聯絡***如原因的原因、結果的結果***。

  ***2***通過回憶相關知識,逐個對照題肢,尋找題肢與題幹一致的的選項。

  三、解題的基本方法——“排除肯定求證法”。

  “排除”,就是排除本身錯誤的選項和本身沒有錯誤但與題幹要求無關的選項。“肯定”,就是肯定本身無誤並與題幹要求相關的選項,“排除”和“肯定”均是初步的,只有經過“求證”方能作最後結論。具體來說:

  第一,排謬法:排除題肢本身表述錯誤或部分錯誤的題肢。但逆向選擇題除外。

  第二,排異法:題肢本身儘管正確,但與題乾的規定性無關,須予以排除。

  第三,排重法:題肢的觀點不是回答題幹規定性的要求,而是對題乾的變相重複,這樣的題肢須排除。

  第四,排倒法:如果題干與題肢屬因果關係,要弄清誰為因,誰為果,有無因果。無因果者排除,因果關係顛倒者排除。其中因果關係顛倒者居多,故可稱排倒法。

  該題型有四種情況需引起重視。一是要區分清楚原因的性質,即“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二是是否針對結果回答了原因***注意原因和結果的對應性***;三是要注意因果關係是否顛倒;四是選肢是否是題意的簡單重複。

  第五,排大於或小於項。題肢中概念的外延大於或小於題乾的規定性,則予以排除。

  ①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有著嚴格的規定性,務必準確把握,慎防題肢用相似的詞語、符號,暗中將它的意思***內涵***改變,使其成為錯誤的選項。

  ② 題肢的內涵之和應等於題幹。如果題肢的內涵小於或大於題幹,都不能說明題意,都違反了同一律。

  ③ 題乾和題肢的外延必須對等。

  ④ 慎防以偏概全的題肢。以偏概全的題肢是指用片面的題肢,或者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上的題肢,來說明需要全面、完整說明的題幹。

  四、解題的注意事項:

  1、解選擇題的四項原則:

  直接性原則:最能直接表達或說明題幹意思的題肢入選,間接說明或引申意義的題肢一般情況下均不入選。

  整體性原則:能從整體上全面說明題幹意思的題意思的題肢入選,只能說明題幹區域性意思的題肢不選。***該項不適合用於組合式選擇題***

  根本性原則:能從根本上回答或最為深刻地回答題幹提出的問題,該選肢入選。只能從相對膚淺的層面上回答題乾的問題,是題幹意思的同義反復,該選肢不選。

  邏輯性原則:有些選擇題,不能機械套用某一原則,而要靈活運用幾項原則才可解決問題。

  2、考試中遇到一些特殊情況的解題方法

  情況1:在解答選擇題時,遇到生疏的或未接觸過的觀點怎麼辦?

  解答:將正向選擇和反向排除相結合,將學科知識和生活常識相結合,不難選出正確答案。

  情況2:最佳選擇題中,感覺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題肢都可以選,怎麼辦?

  解答:首先,一定要領會題乾的中心意思或總體的邏輯關係,然後比較各題肢,只有與題乾的中心意思聯絡最

  直接、最貼近的才能選,不能作無限延伸。

  千萬注意,這是最佳選擇,不是所有符合題意的都可以選。如果僅僅與題幹中的某一部分、某一層次的意思吻合,也不能選。

  情況3:組合選擇題的解題思路是什麼?

  解答:組合型單選題可分為不規則型與規則型兩類。

  第一類,不規則型。即各題肢被組合的頻率不一致,有的被組合的次數多一些,有的被組合的次數少一些。對

  這類題可採取高頻排誤法或低頻排漏法來巧解。

  第二類,規則型,即各題肢被組合的頻率相同。根據組合次數的數量,常見的有兩次型與三次型兩種,即各題肢均被組合兩次或三次。

  對三次型的選擇題,可採用選一排誤法,即在所有的題肢中,能確定一項一定不能入選,再排除所有包含這一題肢的組合項,從而快速選對答案的技巧。

  情況4:辨析型選擇題的解題要領有哪些?

  解答:辨析型選擇題一般以引文、漫畫等作為材料。引文的內容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漫畫往往帶有諷刺性。

  要特別注意:

  ① 如果題目的“設問”考查對引文或漫畫的理解,那麼判斷一個題肢選與不選並不是以這個題肢正確與否為

  依據,而是以該題肢的觀點是否蘊涵在材料中為依據。即使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也可能選;

  ② 如果題目的“設問”考查分析引文的作者或漫畫中的人物錯誤及其原因,請注意是站在“我們”的角度,

  還是站在材料作者或漫畫中的人物的角度。這是有區別的。

  情況5:對試卷中的古語、古詩詞、漫畫或圖畫看不懂,怎麼辦?

  解答:高考試卷中引用古語、古詩詞、漫畫或圖畫,會考慮到考生的理解能力,不必緊張。如果萬一遇到不能理解的,建議:

  ① 結合試題材料中的其他內容或題肢猜測;

  ② 抓住引言中的關鍵詞,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也能作答。

  3、不得已,猜。對於實在拿不準的題目,千萬不要放棄猜答案的機會,可用猜測法。如果此題大多數人都不會,每一個人都有猜測得分的機遇。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確認的干擾項,如果能排除兩個,其餘兩項肯定有一個正確答案,再隨意選其中一項,這就意味著你答對的概率為50%,如果放棄就等於放棄了這50%的得分機遇。即使一個干擾項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棄。四個選項中隨便選一個,得分的機遇率仍有25%,若每名考生對自己不能肯定答對的題目都猜一下,那麼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考試對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4、相信第一次做的答案。檢查是主要是看有沒有搬錯。不要在最後幾分鐘改選答案。改錯的機率比改對的機率要大得多。***除非是開始做時就明顯沒把握,做了標記待定的題目***

  5、要慢,判斷要果斷。換句話說,就是“審題慢一點,判斷要快一點”。解答選擇題切忌判斷無主見,優柔寡斷。

  非選擇題解題方法

  一、高考政治非選擇題的命題特點:

  重視基礎,突出運用——能力立意;熱點多元,模擬情境——拓展思維;強調聯絡,細分***——迴歸教材;角度多維,分層設問——思維綜合;適度開放,難度穩定——引導創新。

  二、非選擇題失分的主要表現

  1、審題不清,答錯答題的範圍,即答非所問。例如,題目要求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來回答,有些同學卻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甚至哲學生活的知識來回答;題目要求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來回答,有些學生卻用辯證唯物論的知識來回答。

  2、張冠李戴,答案前後不對應。這在哲學試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後面卻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與其相對應;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後面卻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方法論與其相對應等等。

  3、盲目呼叫知識,沒有使用政治學科專業術語答題,而是使用文學化、生活化的語言答題。例如,有些學生在回答通貨膨脹時不是說國家發行的紙幣量多了,而是說國家把錢發多了;物質決定意識說成物質決定想法;國家職能說成國家做事等。

  4、使用專業術語不規範,導致文字表達不準確,甚至表述錯誤。例如,人民民主專政寫成人民民主專制;矛盾的鬥爭性說成是矛盾的戰鬥性;經濟效益的提高寫成利潤的提高等等。

  5、思維混亂,文字敘述缺乏完整性、條理性和簡潔性,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準”的現象。

  三、非選擇題失分的原因

  1、知識結構的欠缺,基礎知識未落實***根本原因***

  ① 概念界定不清——判斷失誤; ② 觀點理解不透——遷移失敗; ③ 知識表述不全——要點失缺;

  ④ 人文通識不廣——思維失活。

  2、常規能力未到位:

  ① 無法提煉有效資訊——茫然失措,切題困難; ②不能形成有機聯絡——思路不清,運用失當;

  ③ 沒有結合熱點分析——東拉西扯,要點不顯; ④難以形成穩定觀點——觀點遊離,點睛缺失

  3、答題技巧未掌握:

  ① 命題特點不清——定位不準; ② 問題要求不明——破題不易;

  ③ 答題過程不白——思路不順; ④ 答題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 書寫潦草,難以評判; ② 術語不準,辭不達意; ③ 邏輯混亂,層次不清。

  四、非選擇題的分類:

  1、是什麼類:近三年來,主要是通過表格、圖示、材料來考查。通常是“分析上述材料***或表格、圖示、圖畫等***反映的經濟現象***或經濟資訊、問題等***。

  2、為什麼類:是對“為什麼”的回答。凡在設問中出現了“原因”、“理由”、“說明”、“闡明”、“闡釋”、“分析”、“必要性”、“重要意義”之類用語,都屬於“為什麼”類的試題。

  3、怎麼樣類:是對“怎麼樣”型問題的回答,即要求“怎樣做、怎麼辦、措施、建議”等。這種題型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限制性,另一種是開放性。而高考一般會採取限制性設問,即根據材料來尋找。因而對這種設問應堅持一個根本原則,即材料是尋找措施的唯一來源,切忌閉門造車,從頭腦中背答案。

  4、體現類:是對“體現什麼觀點***或原理等***”的回答。這類題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是怎樣體現×××***原理、觀點***,二是“體現了哪些×××***原理、觀點***”。 這兩種形式的共同點是原理必須與背景材料中相關資訊掛鉤。不同的是,“怎樣體現”類,答題時要求先闡述原理,然後分析材料。“體現哪些類”則是先敘述材料,然後指出或闡述原理。

  五、主觀性試題答題的一般步驟

  第一步:審設問

  1、明確知識範圍:

  知識類別:經濟、哲學、政治、文化 知識形態:微觀、中觀、巨集觀

  2、明確問題指向:

  單一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複合型:談認識、作分析

  3、第二步:審主體

  明確主體有幾個,不同主體的言論和行為各是什麼。這些應從解讀設問和材料中獲取。

  主體: 經濟生活:政府、企業、個人等 政治生活:國家、政黨、公民等

  第三步:審材料

  獲取材料中有效資訊,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子。這樣做,一是為了正確聯想相關知識,二是進一步明確答題的主體,不同主體的言論和行為各是什麼;三是關鍵的句子要作為“材料語言”寫入答案要點中。審材料實質上就是為了進一步證實“審設問和審主體”的正確與否。

  第四步:呼叫知識

  1、依據關鍵詞,直接呼叫***關鍵詞本身是學科基本概念,則直接呼叫***

  2、把握知識聯絡,聯絡呼叫***依據關鍵詞,通過演繹、推導,找到可用知識***

  3、概括具體資訊,歸納呼叫***關鍵詞比較具體,與學科理論不能直接對應'則先歸納再呼叫***

  4、依據設問,有效呼叫***知識呼叫要根據設問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呼叫,反對盲目堆砌和過度引申***

  第五步:確定答題思路,擬寫提綱

  1、確定大邏輯:要點之間的邏輯,包括有幾個要點,要點之間如何排列;

  2、確定小邏輯:要點自身的邏輯,即要點如何展開,包括有幾個關鍵詞,如何排列。

  第六步:寫答案***書寫答案的“四化”***

  1、層次分明,要點序號化——反對不分段落層次的“一塊板”

  2、表述準確,語言學科化——反對使用文學化、生活化語言

  答題時一定要使用政治術語。而不能使用自己創造的語言、概念及社會、家庭流行的俗語。***政治術語一般是指課本中的概念、原理、觀點;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人代會通過的決議;我國政府採取的各種政策等等***。

  3、邏輯嚴密,表述簡潔化——反對語句冗長、畫蛇添足

  4、字跡工整,卷面美觀化——反對字跡潦草、錯字連篇

  ***特別提示:突出關鍵詞,突出得分點***

  六、從高考閱卷看怎樣答政治主觀性試題

  1、要想方設法使你的答卷成為能夠得分的答卷——這是前提

  2、讓閱卷老師產生好的第一印象——這是關鍵;

  3、努力喚起閱卷老師的同情心——這是保證

  考生能夠贏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現:

  ***1***卷面整潔,字型整齊,層次清楚,使閱卷老師一目瞭然,產生愉悅之感;

  ***2***敘述和論證符合邏輯,步驟明確,無前後顛倒,答非所問的表達

  ***3***字型娟秀整齊,粗細得當為度

  ***4***試卷無異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氣味重,油膩性的藥物或降暑用品

  ***5***考生答卷字數適中。使閱卷老師處理時間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題的字數控制在50~60字以內,論述性大題的字數在300字內,不要下筆千言,不切主題,使閱卷老師費時,費眼力,產生厭倦情緒。

  ***6***除上述情況外,試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劃破,讓人懷疑可能做記號。

  總之,要想提高主觀題的得分率,答案必須做到“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統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潔、層次分明、格式規範、美觀大方;“內在美”就是政治術語表述準確、完整、嚴謹、思路清晰、符合邏輯,做到知識性與邏輯性、思想性的統一。

  七、答題注意點

  首先,是時間分配的問題。

  當提前五分鐘發下試卷後,如監考並不讓動筆答題,可以抓緊時間瀏覽一下試卷,做到總體有數。一是檢查試卷分發是否有誤;二是看一下題型及分數分佈;並要特別注意後邊大型題目,形成印象,預先思考一下。總體有數後,做好動筆安排。在總體有數的基礎上,要合理分配做題時間,並留有一定餘地,便於最後檢查。防止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分配不合理,即影響做題的質量。其基本原則是:依次而來,會做的就做,不會的就暫時空過,不過多的佔用時間去思考。先把會的做完,回頭有空再研究那些留下的題目。留下的題一定要做好記錄,防止漏題。

  其次,在考試中一定要保持平穩心態。

  每年高考題都有幾道難題,遇到這種題目不要慌,在同樣水平的基礎上,誰的策略方法好,誰就成績好一些,這就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難題無非就是在關鍵點上繞了個彎,只要細心讀題,仔細審題,再聯想一下現實與之有關的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想一下課本中的有關理論,找出題目中的關鍵字眼,自然會找到答題的“契入點”。有的“題眼”明顯,有的是隱形的,關鍵是吃透題意。

  第三,立足於材料,科學使用教材語言、材料語言、時政語言。要根據審題的要求和題目本身的邏輯關係,科學地配置三種語言,組織成多個答案要點。值得一提的是,高考試題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極強的實踐性,且不迴避熱點、焦點問題,如“經濟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科學發展觀”、“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創新型國家”、“金融安全”、“糧食安全”“關注民生問題”等等,在組織答案過程中也應根據題目要求而涉及。

  第四,答題時要把握好範圍,答要點。

  主觀性試題的答案標準,是由命題者擬定的,命題者的標準就是尺度,所謂“誰出題,誰標準”。但答題者是按自己的理解來回答的,能否準確達到命題者要求,有很大難度。做論述題最好是在下筆之前先打腹稿,或列個提綱。有的同學的答題習慣不太好,題就在試卷上寫。這樣,一是容易塗改,使卷面不整潔;二是邏輯易混亂。做論述題必須先有一個思維過程和大致構思,不僅使卷面整潔,而且論述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比較好得分,也給閱卷老師留下好的印象。尤其要注意分要點書寫答案,切忌一大段從頭寫到底。

  第五,解答高考題要體現良好的思維品質。

  一要體現發散性思維能力,在答題過程中做到“要點多寫幾條,廢話要少寫一點”。

  二要體現良好的心態,答題過程中,應堅持“慢審題,快答題”,應牢記“有話慢慢說,有話好好說”。切忌脫離課本知識就事論事,切忌脫離背景材料,泛泛而談。

  第六,回頭看,再完善。

  這一步是大多數同學普遍忽略的。考生在作答完後,要就答案內容進行檢查修補,回頭看看,再作完善,以進一步提高作答的質量。回頭看,究竟看什麼?一要看答案有沒有圍繞設問,即答題方向是否正確;二要看材料中有效資訊是否找全,用以分析材料的基本理論觀點是否想全,即答案內容是否全面;三是觀點與材料是否做到有機結合,答案的邏輯性如何,使用的政治術語是否規範,答案是否體現出創新思維等等。經過思考,可對答案作些微調,從而進一步提高答題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