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人學習的名言有哪些

  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學者在歷史的舞臺上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他們或是言語非凡,妙語連珠,或是筆鋒犀利,字字珠璣,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名人學習的名言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名人學習的名言

  1.學無止境。—— 荀子

  2.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3.學然後知不足。—— 禮記

  4.活到老學到老。—— 諺語

  5.學習永遠不晚。—— 高爾基

  6.重複是學習之母。 —— 狄慈根

  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8.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9.單學知識仍然是蠢人。—— 歌德

  10.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

  11.師以質疑,友以析疑。—— 李惺

  12.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董仲舒

  13.學問難窮,幫親師取友。—— 湯斌

  14.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孔子

  15.問學必有師,講習必有友。—— 陸佃

  16.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袁牧

  17.背得爛熟還不等於掌握知識。—— 蒙田

  18.愛學出勤奮,勤奮出天才。—— 郭沫若

  19.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20.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 李嘉圖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22.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的情人。—— 佚名

  2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 佚名

  2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增廣賢文》

  25.刀要磨才鋒利,人要學才聰明。—— 越南諺語

  26.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弗萊格

  27.聞見廣則聰明闢,勝友之而學易成。—— 魏源

  28.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 弗萊格

  29.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張載

  30.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關於名人讀書的方法

  1.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

  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

  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讀書學習“務於精熟”。曾經“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則折節學問,“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目的為求得“義理精熟”。而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諸葛亮讀書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對好友們說:“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答”。

  後來事實證明,讀書務求“精熟”的石廣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確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讀書務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諸葛亮則成為一代賢相。

  2.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3.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

  那麼,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它的目標或問題。所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它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

  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關於名人學習的故事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雞叫三遍過後,周家花園裡傳出了陣陣琅琅的讀書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著、讀著,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麼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一盆涼水裡,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

  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祕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閒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1.學習類的名人名言

2.勵志學習的經典名人語錄

3.虛心學習的名人名言

4.古今中外關於學習的名人名言100句

5.有關學習的名人名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