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為了能更快的提高學生們的生物成績,教師們要如何準備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參考。

  :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需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和探究過程中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使學生養成熱愛自然、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的態度和情感;提高觀察、收集資料、分析、評價、綜合概括的能力;樹立生活與科學是緊密相連的觀點。

  二、教材分析

  八年級上冊《生物學》內容包括: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五章內容,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三章內容。教材的編寫注重從生活實踐出發,廣泛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把握基礎性,體現先進性;內容編排圖文並茂,加強了啟發性,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欄目設定豐富多樣,注重創設問題情景,突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內容編寫具有彈性,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本冊書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與七年級的《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同為《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圈的多樣性及其保護》離不開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人、動物、細菌和真菌等有機組成部分的和諧共存,前後內容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要注意類別知識的橫向對比,又要注意結構知識的縱向梳理,還要注意基本知識的多向遷移,搭建過渡橋樑、構建知識網路,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會貫通。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八年級上冊***教材的學習,應逐步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認識動物的主要類群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徵。

  2、瞭解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3、瞭解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徵以及與人類的關係。

  4、通過活動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徵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

  5、瞭解生物的多樣性及其價值。

  6、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如: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製作甜酒”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

  7、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進行生物學相關資訊資料的查詢和收集。

  ***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方面:

  1、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2、瞭解生物科學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實踐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熱情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使命感。

  3、瞭解科學技術在促進人類進步的同時,往往帶來人們預想不到的負面影響,認識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善用可以為人類造福,濫用則會貽害無窮,確立全面的、辯證的技術觀和價值觀。

  三、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八年級6個班的生物教學。6班和拆分的一個班級學生的七年級生物是我帶的,所以學生非常瞭解,其他班級學生七年級生物課程雖不是我帶,但去年的我帶的生物栽培實踐和校本課上都有很多接觸和了解下面是我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

  一方面,經過七年級生物課程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有了初步的瞭解,對生物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識、生物實驗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不少同學還對生物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為八年級的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不少學生的生物學基礎較差,在學習過程中仍然存在目標不明確、自制力不強、主動性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是學習習慣懶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時完成作業,好奇心有餘而自覺性不足,學習成績存在兩極分化的趨勢。

  因此,從本學期開始,在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加強課堂管理和調控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學習思想引導、學習方法指導,特別是學習過程和效果的監控,不僅要讓端正學生態度、學習得法,還要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及時鞏固、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明顯的進步,學習成績有大面積的提高

  四、教學進度

  五、方法措施

  1. 堅持“五環三段“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鼓勵學生叫討論交流,促進學生之間密切合作性;同時,也規範自己的教學模式,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可持續發展!

  2. 每週積極參加集體備課,研討新教材,利用集體備課小組的力量對教材進行充分討論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廣度,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備課組內相互學習、幫助,精誠團結。

  3. 充分利用電教手段,使用多媒體課件,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積極開展生物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

  5. 堅持業務學習:深入鑽研課改理論,更新教學觀念,並結合教學實際交流學習心得,寫好學習筆記。

  6. 在教學中注意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7. 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

  ***1***問題導向法。指導學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態結構特徵?如何適應環境?與人類的關係如何?”等基本問題自主學習、自主解答、自主測試、自主反饋,輔以同伴互助和教師點評,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2***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實驗操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和反思”的科學探究的方法流程。

  ***3***理論聯絡實際法。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所遇到的生物學現象,提升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做到知識源於生活,學以致用。

  ***4***識圖學習法。新教材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可讀性強。引導學生學會看圖、讀圖,可以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直觀把握和理解記憶。

  ***5***比較法和歸納法。引導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比較和歸納,找出知識之間內在聯絡,理順知識脈絡,學會歸納概括和總結,形成知識結構,加深理解記憶。

  ***6***注重實驗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創新實驗的理解能力,設計和完成實驗的能力,用圖表表述實驗和對實驗方案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