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記憶十七法_總有一款適合你的

  記憶,是學習的童要環節,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科學記憶,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加速知識積累。因此,要提高學習效率,加速知識積累,就要學會科學地記憶。

 

  實用記憶十七法

  1、交替記憶法。

  又叫分佈記憶法式重視頭尾記憶法。這是把不同性質的識記材料按時間分配、交替進行記憶的方法。長時間單純識記一門學科知識的效果不好,因為具有相同性質的材料對腦神經的刺激過於單調,時間一長,大腦的相應區域負擔過重,容易疲勞,將會由興奮狀態轉為保護性抑制狀態,表現為頭暈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這就不利於記憶。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記憶過程中,先記住的事物對後記憶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後遺抑制***我們用 表示***;後記住的事物對先記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攝抑制***我們用 表示***;那麼,記憶的序列則為:

  A B C D E F

  可見開頭A和結尾F只受單向抑制,中間部分B、C、D、E則受雙向抑制,越是中間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強烈。為了降低這種抑制,可以採用間隔法。也就是說把記憶的序列打斷,插上非記憶的活動,這樣開頭和結尾增多,中間部分減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對某一長篇材料,一天要讀六十八遍方可背誦;可是每天讀幾段,三天內讀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誦長課文、階段複習,與其集中時間打突擊,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點,效果還好些。也就是說,把不同學科的學習交替進行,避免過多地接受單一刺激,可提高記憶功效。

  課間操,就是把上午一個記憶序列打斷,變成兩個記憶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間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式,以恢復下午與晚間學習的精力。

  怎樣利用記憶的這一特點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開頭和結尾去記,若是講話,應該把要緊事先講給大家,結尾時候再強調一下。

  ***2***記憶大篇幅的材料,可採取分段記憶法,這樣每段都是有開頭和結尾,就人為地製造了增進記憶條件。

  ***3***一次記憶若干名詞或大題可改變其次序,每記一次就換一個開頭和結尾,平均分配複習的力量。

  ***4***合理地組織識記材料,儘量使前後相鄰的學習內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發生。例如,剛學完歷史,不要去學語文,以減少材料之間的相互影響。

  ***5***合理安排時間。早晨起來,不受前攝抑制的影響,晚上學習過後就睡覺,不受倒攝抑制的影響,這兩個“黃金時間”不能錯過,可以利用它記那些難度較大的材料。再有,在長時間學習中,中間要休息休息,時間最好是10—15分鐘,這樣,又增加了開頭和結尾的次數。

  總之,充分利用開頭和結尾會使你在同樣的時間內,用同樣的精力取得顯著的記憶效果。

  有人曾介紹豐子愷先生的“二十二遍讀書法”。這二十二遍不是一氣完成,而是分四天進行的。第一天讀十遍,第二、三天各讀五遍,第四天讀兩遍。這就是分佈識記法。這種方法比較省力,也比較科學。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曾做過這樣的測試:分別讓兩組學生識記同一詩篇,一組採用集中識記的方法***即集中在一個時間內,將識記的材料反覆學習,直到記熟為止***,另一組採用分佈識記的方法***在三天內,每天只讀一遍,最後記熟***。測試的結果發現,分佈識記比集中識記的方法好。在分佈識記時,人的大腦神經細胞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反之,老是重複同一材料,單調刺激容易引起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分佈識記也就是分散記憶。所謂分散也有一個限度,不能認為越分散越好。過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記憶。同時還要掌握好間隔時間。間隔時間太長容易造成遺忘,間隔時間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擾。

  2、自測記憶法。

  這是通過自己測驗自己來增強記憶的方法。

  首先,它可以幫助我們確切瞭解自己的“底數。”通過經常性的自測,我們就能知道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學好,沒記住,哪些地方易混淆,有誤差,也就能馬上核實校正,避免一誤再誤。其次,它可以培養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考試中,考題往往變換了角度,與原來學習時大不一樣;在工作中,也常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棘手的問題。如果經常運用自測記憶法,對所學知識從多方面理解消化,那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臨陣不慌,即使遇到出乎意料的問題,由於平時訓練有素,也會得到很好的處理。

  具體來說,自測記憶方法如下幾種:

  ***1***定期測驗。從時間上可分為當日測、週日測兩種。①當日測:晚上睡覺前,應該將當天所學的知識擇其要點複述一下或默想一遍。②週日測:星期天休息,可將一週來所學課程的內容變換角度提出問題,寫在一張紙上測驗自己,發現存在疑難或模糊之處,馬上解決,決不拖欠。從課程內容上可分為單元測、全書測兩種。①單元測:一個單元學完後,可問問自己這個單元學了些什麼,有哪些主要內容,取得了什麼收穫。②全書測:一本書學完後,可翻開目錄,逐章回憶內容,並可挑選那些重要內容進行自測。

  ***2***默寫自測。默寫出文字元號比只看不寫的記憶效果顯著。這是因為默寫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思維積極活躍,必然使記憶的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

  ***3***設問自答。“假若我是老師,我希望學生掌握哪些問題呢?”如果經常對自己這樣提出問題,從多種角度設問自答,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設問自答能使人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增強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熱情。而這些都是增進記憶的有利因素。

  3、系統記憶法

  系統記憶法,就是按照科學知識的系統性,把知識順理成章,編織成網,這樣記住的就是一串。零散的珠子,我們一手抓不了幾粒,如果用一根線把珠子穿起來,提出線頭就可以帶起一大串。記憶也是這樣,分散的、片斷的知識記得不多,也不能長久保持。把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了,就會在腦子裡留下深刻的痕跡。例如:記憶圓形、扇形、弓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這樣記憶:首先抓住這三種形狀的關係:扇形是圓形的一部分,弓形又是扇形的一部分,然後再把幾種圖形面積的公式串起來。這樣記憶起來,就不困難了。

  把知識系統化,往往還可以採用列表比較的方法。記憶是智慧的倉庫,但這個倉庫裡不能雜亂無章,應該把各種知識分門別類地放在應放的位置上,這樣記得清楚,提取也方便。在列表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比較和歸納的能力。往往是一張表整理出來了,知識在腦子裡也就清晰了,不需要專門去背,也能記得很牢。

  4、爭論記憶法。

  這是通過與別人對識記材料進行爭論探討以強化記憶的方法。

  在進行爭論的時候,爭論雙方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一方面全神貫注地聽取對方的意見,同時分析其中的正誤;一方面積極思維,評論對方的見解,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情況下,資訊輸入大腦容易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爭論可以幫助我們檢查記憶的準確性。通過爭論,錯誤的暴露出來,得以糾正,從而形成正確的記憶。而記憶正確的知識也得到了檢驗和應用,並得到鞏固和強化。

  爭論還可以使爭論雙方開闊視野,拓寬思路,互相受到啟發。在爭論中,由於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是聽到一個新觀點,還是發現一個新論據;無論是自己被駁得體無完膚,還是被對方佩服得五體投地,都是一種強刺激,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運用爭論記憶法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動機要正確。進行爭論的目的是辨明知識的準確性,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而不是為了鬥高低、出風頭,更不能逞強好勝,中傷對方。

  ***2***態度要端正。進行爭論要保持善意的、平等的態度,不應鑽進牛角尖。既要允許對方有錯誤見解,也要承認自己的不當之處。對別人的謬誤要善意指正,對自己的錯處要勇於改過,決不能固執己見。

  ***3***方法要對頭。爭論中切忌跑題,如果離題太遠,就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爭論中要堅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不懂裝懂。

  5、理解記憶法

  心理學認為,理解是通過利用現有的知識在事物與事物之間建立起一種邏輯聯絡。在閱讀比較容易的文章時,理解僅表現為感知,也就是說一下子想到從前所掌握的知識,或者馬上能夠從現有的知識裡抓住所需要的東西並把它同新的印象結合在一起。但是,在閱讀學習不熟悉的和不易理解的知識時,就要利用知識建立新的邏輯聯絡。理解記憶是以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為前提的。這種理解,並非指一般的弄懂了,而主要是指掌握了所要學習的內容,特別是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絡,及它與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絡。

  理解記憶法,理解是關鍵,是記憶的基礎。要理解,就應對記憶的內容進行分析、判斷。掌握它們內在的邏輯聯絡和層次關係,抓住表現內容實質的關鍵處***或重點詞語,重點句、段,重點步驟等***。這樣,也就在理解中識記了。

  6、嘗試回憶法 

  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但能獨立地再現出來的過程叫回憶。嘗試回憶法就是在背記過程中,不斷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法很多,主要是採用自己複述、自己默寫等方式。例如,在記憶外語單詞時,可以揹著默寫,也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或者看中文口讀英文。背誦課文時,可以不斷地嘗試著自己背。背得不對時,再看,再記。對學習過的識記的知識,及時進行嘗試回憶,效果好。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①可以及時瞭解自己在學習中的記憶情況。每次嘗試回憶後,就會知道自己記住了什麼,還有什麼沒記住。在進一步閱讀時便可有重點、有選擇地記憶。②可以激發人的學習積極性。進行嘗試回憶,目的是逐字逐句地再現讀物,這能促使自己逐字逐句地讀,把目標對準那些尚未記住的材料。

  有些學生在記憶的時候,總是悶著頭一遍又一遍地讀。這種枯燥無味地重複誦讀,往往不能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這樣,就必然會降低記憶效果。嘗試回憶,雖然比照本宣科費力氣,特別是在回想不起來的時候,就要開動腦筋。因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一直處於興奮狀態,也就容易記住所讀的材料。

  反覆看過要記的材料後,試著不看材料。背誦一遍***或回憶一遍***,若遇到困難再看書,這種利用反饋效應嘗試背誦的記憶方法稱為嘗試背誦記憶法。

  例如,在熟記英語單詞後,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也可以看著中文默寫英文,然後對照一下答案,把不對的更正後,再記一下。又如,背誦課文,可以在熟記之後,嘗試回憶一下,也就是自己背一下,背不下去時,再看,再記。又如,在識記一個比較複雜的數學定理證明時,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後,也可以嘗試用筆演背一遍,證不下去時,再看書,再記。

  實驗表明,讓記憶者瞭解自己的記憶效果,即給予資訊的反饋,往往能夠提高記憶效果。下面這個心理學實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把被試者分成甲、乙兩組。主試者讓甲組學生對一篇課文連續看4遍;讓乙組的學生對同一篇課文看一遍,嘗試背誦一遍,又看一遍,又嘗試背誦一遍。結果,一小時後,甲組只記得52.5%;乙組記得75.5%;一天後,甲組只記得30%,乙組記得72.5%;十天後,甲組僅記得25%,乙組仍記得57.5%。

  每次嘗試背誦就是給予一次記憶資訊的反饋。為什麼利用反饋效應的嘗試記憶法能夠提高記憶效果呢?這是因為反饋提高了記憶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篇材料識記幾遍以後,總是有的部分已經記住了,有的部分還沒有記住,或者記錯了。反饋資訊就可以告訴你哪些部分已經記住了,哪些部分還需要加工,幫助你瞭解自己記憶的進度,記憶的難點,然後,你就可以針對難記的部分集中力量攻下來。其次,反饋可以增強對記憶的自信心,從而給識記增添力量。如果對一篇較難的材料,或者較長的材料誦讀幾遍以後,就發現已經記住了其中的大部分,這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習動機,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悅心情,充滿信心地去完成餘下的記憶任務。當然,也可以在你識記幾遍後,發現自己還沒有記住,心中不免煩躁起來,這時你應該懂得:“煩躁情緒將干擾記憶,影響記憶效果。”最好的辦法是控制情緒,使自己心平氣和,相信自己的記憶能力,或者這樣想:“這篇材料難,是應該多記幾遍才能記住。”再其次,反饋在一定的程式上可以消除疲勞,維持注意力的集中。悶著頭一遍一遍地讀,這種枯燥無味的重複誦讀容易產生疲勞,時間一長,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記憶的過程中,時時有關於記憶的資訊反饋給你,無疑會消除一些疲勞,或者使疲勞延緩產生,同時又可以使注意力不斷地集中在識記上。因此,嘗試背誦記憶法比那種單純反覆地去念、去看、去寫的單純重複記憶方法好。

  7、比較記憶法。

  這是對相似而又不同的識記材料進行對比分析,弄清它們的異同以進行記憶的方法。

  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有比較才有鑑別,不經過比較,我們就難以辨明事物的特性、事物的本質,難以弄清事物的相互關係及異同。比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全面地識記材料。對同類材料進行比較式閱讀,會明顯地收到全面瞭解材料、進行“立體”記憶的效果。

  ***2***準確地識記材料。記憶的準確性與最初識記有直接的關係。如果輸入大腦的資訊有誤,那麼提取時必然不準。而比較是達到準確記憶的關鍵。

  ***3***深刻地識記材料。很多識記材料之間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點,難以辨別。在記憶某一材料時,如果找同類材料閱讀參考,稍加比較,各自的特點就突出了,印象也會隨之深刻。

  比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對立比較法、對照比較法、順序比較法、類似比較法等。比較的基本原則有二:

  第一,同中求異。即在識記材料共同點之外找出其不同點。比較時不要停留在材料表面現象的認識上,應著眼於它們本質屬性的比較,抓住細微的特徵進行記憶。

  第二,異中求同,即在識記材料不同點外努力找出它們的相同或相似點。世界上的事物紛繁複雜,儘管表面現象千差萬別,但往往有本質上的相同或相似點。如果我們能找到它們,就會把它們記得更紮實。

  8、聯想記憶法。

  這是通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由此事物聯想到彼事物的記憶方法。

  什麼是聯想呢?巴甫洛夫認為,聯想是由於兩個或兩個以上刺激物同時地或連續地發生作用而產生的暫時神經聯絡。聯想是在頭腦中從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動。依靠聯想,每個人把輸入大腦的資訊穿串編排,構成記憶的網路;依靠聯想,人能從記憶倉庫中找到所需,並順利地提取出來。我們如能抓住聯想的規律,學會聯想的方法,不但有利於迅速記憶,而且有利於鞏固記憶。

  ***1***表象聯想法

  這是將需要識記的東西與其實物表象聯絡起來的方法。如識記“蚯蚓”這個詞的概念,只記這兩個字不易鞏固,必須在腦子裡浮現出那種怕人的物象才行。浮現物象時,頭腦要象張開的銀幕那樣,看著文字,聽著讀音,當場把銀幕上的物象描繪出來。這樣經過多次練習,養成習慣,就容易把物象印到腦海裡。

  使用表象聯想的要領是:①儘可能把知識物件在腦海裡變換成具體物象。如學“寄寓”一詞時,就想象自己正住在姥姥家。②多用誇張物象的方法。如學“細菌”一詞時,就把它擴大到象在教科片中看到的那種細菌物象。③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的東西。如理解“含英咀華”這個抽象成語時,可能費解,你可把自己比作正在搖頭晃腦欣賞一篇好詩文的老學究。④有時要記眾多事項,你可用整體物象法記憶。

  ***2***接近聯想法

  這是把根據有些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有所接近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聯想方法。如看到帶魚,馬上會想到大海;關里人提到哈爾濱,必然想到氣候寒冷、冰燈、冬泳等現象;一提到井崗山,會想到朱德和******曾在那裡會師等,這些都是因為在空間上有接近之處。又如,一提起諸葛亮,馬上就會想“借東風”和“三顧茅廬”;一提起鴉片戰爭,馬上就會想起1840年和林則徐的禁菸運動等,因為這些事情在時間上接近。學習中,如果運用這種方法,把遇到的事實、事物和學到的知識,與接近事物聯絡在一起,形成空間或時間上有相關之外的系統,就可產生聯想,幫助記憶,而且提起一種東西就可能聯想到一大串內容。

  這種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在現象或本質方面有類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聯想。類似聯想主要是突出事物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它對學習和記憶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集中識字教學,其所以能得到大力推廣,就是因為它利用了漢字結構具有音、形、義方面的類似性。依據漢字的造字規律,抓住特點,把常用漢字分別歸納成不同的類,然後編成《快速集中識字手冊》在全國進行推廣的。又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匯出,就是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的相似特點推出來的。把一平行四邊形的兩個對角頂點聯起來,就構成兩個全等三角形,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底乘高除二”,兩個全等三角形合起來構成的平行四邊形,正是一個三角形的二倍,二二抵消,得出平行四邊形有公式是“底乘高”。這樣就很容易記住了。

  類似聯想在各科教學和學習中使用非常廣泛,它要求在合乎邏輯、忠於現實的前提下進行。不合邏輯、違背現實的兩種事物,不能強行聯絡起來。類似聯想用得好,不但對高效記憶有作用,而且有利於創造性才能的發揮。

  ***4***對比聯想法

  對比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往往具有對立性的特點而建立起來的一種聯想。如由熱想到冷,由甜想到苦,由愛想到恨,由落後想到進步等。由於想到的事物具有對立性,因而將其歸納到一起。用對比聯想增強記憶,效果就特別顯著。小學語文教學中,常把同義詞與反義詞聯絡到一起教;中學分析小說時,常將這一人物與另一人物的形象對比起來教,能增強感染力;數理化教學中,也可將彼此對立的定理、公式、規律等歸納起來,運用對比聯想幫助記憶。對比聯想在學習和教學中的運用非常廣泛,是提高記憶效率的極好方法。

  ***5***奇特聯想法

  奇特聯想是世界上公認的“記憶祕訣”,也是一種記憶的“訣竅”。奇特聯想法是利用一些離奇古怪的想法,把有關事物、詞語或知識串連到一起,在大腦中形成一連串的物象的增強記憶的方法。

  奇特聯想可以把任何幾個字或詞語概念串起來,用自己的特殊辦法加以記憶。

  運用奇特聯想時有三個要點必須掌握:一是將靜態事物動態化,把本來是靜止的東西,想法讓它動起來。如“汽球、墨水、草原”三個不相干的名詞,你要連起它們達到記憶目的,可想象成墨水掛到汽球上向草原飛去。二是用甲事物取代乙事物,或讓甲事物變成乙事物的一個組成部分,把它們聯絡或組裝起來。如“鉛筆、草帽、大豆、拖拉機”,可以想象成鉛筆代替了人,戴著草帽坐在拉大豆的拖拉機上。三是對被記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增多或減少。如要記住“手錶、窩瓜、滑梯”這三件事,怎樣聯想呢?可想象為手錶象窩瓜那樣大,從滑梯上滾下來。運用這種辦法對事物進行隨意組合,就可進行聯想創造,收到最佳記憶效果。奇特聯想法乍看起來是可笑的,但使用到需記多項事物的場合,它就會發揮特殊效能。訓練習慣之後,要記一連串的詞語和事物,就會方便多了。

  總之,聯想記憶的方法多種多樣,最重要的還有定位聯想法和應用聯想法,由於難度較大,本文受篇幅所限,難以介紹清楚,請愛好者專門學一下王維同志的《快速記憶法》,定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9、概括記憶法。 

  這是對識記材料進行提煉、抓住關鍵來記憶的方法。

  人的記憶潛力雖然很大,但是,見什麼記什麼,見多少記多少,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科學的。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簡化才有所強化。識記時,我們必須提煉出材料中的關鍵部分,然後進行綜合概括,形成一個或一組簡單的“資訊符號”,便於大腦接收、儲存和提取。

  概括記憶的形式一般有如下幾種:

  ***1***主題概括法讀一本書,學一篇文章,欣賞一首名詩,都需把握主旨,理解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如能抓住綱、線,把內容、要點系統完整而又概括性強地穿在一起,再去記憶就方便多了。如學習《實踐論》這篇難度較大的論文,如果不總結出中心思想,學過就象一盤散沙,很難實踐應用。對它進行“主題概括”,可以這樣表達:“這篇文章論述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闡明瞭在實踐的基礎上,從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二次飛躍,揭示了認識過程的反覆性、無限性、前進性,強調了主觀和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這段概括已把全文的中心顯示出來了,但仍有難記之感,如果再用“數字概括法”概括一次,即可更為精要,可記為:一個基礎,二次飛躍,三性一強調。這樣加強記憶之後,就能牢記中心思想。

  ***2***內容概括法學習篇幅較大的材料,往往洋洋萬言,龐雜多變,難於識記。這就需要抓住內容提要,選擇關鍵性詞語,字句,加以重點記憶,以便啟發對全部內容的聯想。如大至一部作品、一部電影片、一篇長論文的“內容介紹”和章節目錄,小至一篇文章、一段事實的記載,甚至一個邏輯性很長的長句子等,都可運用關鍵性詞語,字句進行縮寫或概括,使其化多為少,濃縮精華,從而啟發回憶,加深理解。

  ***3***縮略概括法在學習記憶的材料中,用心尋找起關鍵性作用的字、詞做為思考的“媒介”,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這就是縮略概括。如學習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時,首先要搞清電子得失與“氧化——還原”的關係,其次要判斷出什麼物質是氧化劑,什麼物質是還原劑,這是非常重要的。當你真正理解後,可用“失——氧——還”三個字作為縮略結構去記憶。意思是:失電子的物質——氧化後——該物質是還原劑。這樣,只要記住“失”、“氧”、“還”三個關鍵字,即可作為提示,引起對整個意思的聯想。有些較複雜的固定片語、名稱,概念或成串知識,也可進行縮略,使其成為簡化代稱。

  ***4***數字概括法這是用數字概括事實、內容或語句增強記憶的方法。如習慣使用的“五講四美”、“四化建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綱五常”、“四書五經”等等,都是人們約定俗成、寓意鮮明、容易引起回想的記憶方法。學習中有些較複雜的內容,也可琢磨一些用數字概括幫助記憶的方法。如記憶鍊鐵的主要化學反應及鍊鐵高爐的構造時,可以把它們概括為“三個五”。即鍊鐵過程有五個主要化學反應式***略***;高爐有五個部分組成***爐喉、爐身、爐腰、爐腹、爐缸***;高爐有五個進出口***鐵礦石、焦炭、石炭石、***、進風口、高爐煤氣出口、出渣口、出鐵口***。記住這“三個五”,共十五項小內容就可進行回憶。

  ***5***順序概括法這是按照需要識記的事實材料的順序進行記憶的方法。如歷史事件的發生,各種條約的條款,歷史上的各種變法,改革等內容,都可編成簡化順序,用概括詞記住較複雜的內容。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農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稅法;⑤保甲法。記憶時可順序概括為一青、二募、三農、四方、五保。只要記住五個主要字,即可回想起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