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天線數量是不是越多訊號越好

  無線路由器剛剛出現的時候,大多隻有一根天線,而現在,一臺路由器有五六根天線都不足為奇,那麼路由器天線數量越多訊號越好嗎?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路由器天線數量越多訊號越好的相關解答

  “天線越多覆蓋越廣,天線越多訊號越強,總之天線越多路由就越好”——覺得很“常識”的朋友可以繼續往下看正文了。為你解讀天線數量與訊號強弱的關係!

  首先,大家也應該注意到了,老一代無線路由器的天線肯定不會超過一根,這裡的“老一代”指的是802.11n協議以前的802.11a/b/g路由,老的54M產品就只有一根天線。這樣的話,802.11n顯然成了一條分水嶺,也是從那時開始天線不再只有孤零零的一根***1t1r的150M是個例外***,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裡我們就要提到一項11n協議之後才得到具體應用的多天線技術,也是無線通訊領域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入多出***

  先來看個例子,有人說,為什麼我買了一個最新款的3天線支援802.11ac協議的無線路由器,結果訊號強度、覆蓋範圍甚至連速度都沒上去呢?天線不夠?告訴你,300根也沒用,檢查一下你用的接受終端支不支援AC協議吧。比如你用的iPhone 3,這手機可只支援11a/b/g連11n都談不上,那麼即便是你給這它拆了加幾根天線也沒用。怎麼解決?加裝AC網絡卡或者換終端,總之加天線是沒有用的。

  為什麼這樣說?首先,Wi-Fi應用的環境是室內,我們常用的802.11系列協議也是針對這種條件來建立的。由於發射端到接收端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障礙物,收發時幾乎不存在直射訊號的可能。那怎麼辦?這個辦法叫做多徑傳輸,也叫多徑效應。多徑,從字面上也很好理解,就是把增加傳輸途徑。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多徑,傳輸的路程就有長有短,有的可能是從桌子反射過來的,有的可能是穿牆的,這些攜帶相同資訊但是擁有不同相位的訊號輾轉最終一起彙集到接收端上。現代通訊用的是儲存轉發的分組交換,也叫包交換,傳輸的是碼***Symbol***。由於障礙產生不同的傳輸時延,就造成了碼間干擾ISI***InterSymbolInterference***。為了避免ISI,通訊的頻寬就必須小於可容忍時延的倒數。

  對於802.11a/b/g 20MHz的頻寬,最大時延為50ns,多徑條件下無ISI的傳輸半徑為15m。在IEEE802.11協議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值最大範圍是35m,這是協議中還有誤碼重傳等各種手段保證通訊,並不是說有一點ISI就完全不能工作。這樣的話你會發現,對於802.11a/b/g協議,即使加裝再多的天線也沒有任何意義。假設這些天線可以同時工作,反而會使多徑效應更加惡劣。

  總之,無線路由器的發射範圍是這個IEEE802.11協議決定的,而非單純的看天線。

  路由器天線小結

  說了這麼多,單天線路由、雙天線路由、三線四線甚至更多究竟有沒有區別?有,但對於實際使用過程中的影響並不大,這包括訊號覆蓋、訊號強度,天線多速度快就更是無稽之談了。拋開已經很少見的單天線,剩下的“多天線”都只是實現MIMO技術的“介質”或者說是“工具”,區別在於使用的架構不同而已:常見的雙天線產品主要用1T2R或2T2R,三天線產品則用到的是2T3R或3T3R。

  理論上,增加天線數量會減少訊號覆蓋盲點,但我們通過大量的評測證實,這種差異在普通家庭環境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就像內建天線不輸外接一樣,三天線覆蓋不如雙天線的情況也絕非個例,說到底產品質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至於訊號強度和“穿牆”則取決於發射功率,這個東西工信部作過規定,不得高於20dBm***即100mW***,“天線越多訊號越強”也就不攻自破了。最後的結論就是,只要路由採用了有效的MIMO技術,無須在意天線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