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優秀學習方法有哪些

  想要提高學習成績,學習方法少不了。語文是我們國之精粹的根本,學好語文才能瞭解中國的文化。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小學生學好語文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學好語文的方法

  1、興趣

  首先,我們要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個培養過程,古人分為三個階段:知之、好之、樂之。先說“知之”:走進語文,不牴觸,不反感,不因對以前的老師、教材和考試的印象而遷怒語文;能如此,方可初嘗語文的甘霖。再說“好之”:日日操習,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棄,不因外界干擾、其他學科和考試分數而離開語文;能如此,方可欣賞語文的漫天紅霞。後說“樂之”:處處留心,養成習慣,言談舉止,一笑一顰,莫非語文;能如此,方可進入語文的神仙洞天!

  2、自主

  古人云:“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強調的就有自主學習的重要。語文學習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教師的“教”不會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而只能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求理解,才能逐漸達到“自會讀書,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圖靠老師講得好、深、透,學生只管默默聆聽、記憶就學好語文,這種想法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作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自奮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條極重要的語文學習規律。

  3、多寫

  同學們學語文所為何事?我以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豐富心靈、明白事理、完美生活。這就是要鍛鍊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簡化為“思欲麗”:情感思想要富贍犀利!現實中,我們許多同學只會作題,從來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鍛鍊,其情思通常表現出兩個缺陷:一是“淺”:情感幼稚化,思維平面化,既無深情,也無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導致了關注的主題窄,既少閱歷,又缺大氣。要糾正這兩個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廣”,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同時,必得加上一個字:“寫”!“寫”可以醞釀和昇華情感,“寫”可以廓清和鍛造思想。“思欲麗”,必多寫!

  堅持寫日記,這是許多偉大成功者的良好習慣;至少要堅持每週練習寫作兩次:生活札記一篇,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鮮活素材;讀書筆記一篇,養成閱讀習慣,整理讀書收穫。三年裡,能寫到三至五萬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謂:“筆磨禿”。

  4、多讀

  在你學習的這三年中,要下定決心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這就叫“勘破三春”。閱讀時,要涵蓋古今,包舉文理,融會中外,首重哲學,這就叫“融匯九流”。

  舉凡人類心靈智慧的結晶,能開眼界、除迷狂、啟思維、美德行、富心靈者,均可大讀特讀。尤請注意:不要只讀文學作品,只讀中國作家。

  5、積累

  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樣***模板***應該是什麼呢?當然是前賢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紅樓夢》、蘇步青熟讀《古文觀止》的例證,當是大家熟知的。通過長期的艱苦的積累,在頭腦中建立起豐富的“語言正規化”,形成“興奮灶”,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腹有詩書”。

  運用這些“正規化”,模仿著“說”,模仿著“寫”,先求其“形似”,後求其“神似”,最後求其超越。這樣,就很容易有學習個充實感、成就感、條理感,就不會再感到語文學習空泛、無力、不可捉摸。這種狀態可以稱為“胸有成竹”。

  小學語文的快樂學習方法

  這種方法是遵循人的認識心理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使兒童在愉悅的情緒中獲取知識。它是根 據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894年提出的“快樂教育”思想而創造的。

  近些年來,我國許多語文教師積極實踐,他們針對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唱好跳的特點,注重挖掘教材自身 蘊含的快樂因素,把“快樂教育”引進課堂。教學中可借鑑如下的做法:

  1.根據教學目標,結合課題或課文內容,通過音樂、圖畫、錄相、表演、遊戲、實物道具以及繪聲繪色 的教學語言,創設氣氛,以趣激學,使學生感到“課伊始,趣即生”,增強求知慾,激發學習的興趣。

  2.針對兒童注意力不穩定,易動好玩的年齡特點,可做做“猜字謎”、“找朋友”、“打撲克”、“擊 鼓傳花”、“開火車”、“送信”、“添筆組字”等教學遊戲。課堂中有動有靜,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情緒 。

  3.結合學生好勝心強、勇於進取的特點,可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爭上游”、“插紅花”、 “奪紅旗”、“當醫生”、“看誰先到知識宮”等課堂學習競賽,誘發學生的情趣,讓他們感受攀登之樂、成 功之樂。

  4.小學生大都善思好問,對周圍的新鮮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收 集標本、集郵、參觀訪問、科學小實驗、小製作、歌詠、舞蹈、器樂、繪畫、棋類、球類等課外活動,使學生 將課內學到的知識在課外得到補充和延伸,收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小學語文情境閱讀學習方法

  它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 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其分類有:

  1.實體情境--即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 其適用於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教學內容。如有條件 ,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

  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 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 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於趣,寓教於樂,提高教學效果。

  3.語感情境--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 想,體會其情境。這裡所說的;“語感”,是指對語言的內容、感情和表現方法等的感悟。語感越強,對作品 的藝術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體味作者的情感。

  4.想象情境--即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啟發學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 ,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第11冊***時, 篇末可設問:①為什麼揚科被活活打死後,還睜著眼睛?②如果他還能說話,想說些什麼?③假如揚科活著, 生活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他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這樣誘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把感情體 驗上升到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