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品格教育

  談到品格教育,有人覺得很虛,有人覺得很簡單,甚至理解為“學雷鋒做好事”,扶老爺爺過馬路那麼的知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供大家閱覽!

  品格教育是什麼?

  談到品格教育,有人覺得很虛,有人覺得很簡單,甚至理解為“學雷鋒做好事”,扶老爺爺過馬路。

  那品格教育就是扶著老爺爺過馬路嗎?

  我只能說,這還遠遠不夠!

  就算是單單過馬路這一件事情,其實也不難猜想:

  一個不會扶老爺爺過馬路的人,如果不能好學,那麼他是不會扶老爺爺過馬路的;

  一個沒有目標的人,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扶老爺爺過馬路的,那麼如果老爺爺被他扶的過程中摔倒了,他下次也許就不會再扶了;

  一個不懂得堅持的人,扶一個老爺爺不難,難的是扶一輩子老爺爺過馬路;

  不懂規劃的人,就不會有長遠的目標,除了扶老爺爺過馬路,就想不出來其他幫助老人的事情;

  不懂務實的人,也許就把事情做得浮誇了。漸漸就流於形式、表面化,不能切實解決問題;

  不懂勤奮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也不會做成什麼;

  品格教育是一個概括詞,品格教育不過就是:除了知識、技能、方法之外,還有一類教育教會給人做人做事的方法,樹立理想和世界觀,那這類教育,就統稱為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的共同目標是在協助年青人能成為道德成熟、負責任、合群、自律的成人。品格教育幫助學生成為社會中負責任一員。

  關於兒童品格教育,認識品格不是藉口頭來教授的,而是藉行為來傳遞的。 學習、工作、生活都是做好的體驗塑造環境。 能體驗多少,就可以認知多少。 能認知多少,就可以內化多少。 能內化多少,就可以行為多少。

  品格教育不等同於技能培養,對於技能和品格的區別,我們可以舉個例子:A是一個漁夫,他能夠熟練的使用捕魚裝置,這是技能;他在捕魚過程中的判斷力、洞察力、目標感,忍耐與勇氣等等,就是品格。

  那麼,優秀的品格指的是哪些呢,它包括:

  品格教育有多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Goldman的研究:兒童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生活幸福的程度,只有不足20%取決於智商,絕大部分是由品格決定的。美國教育家Dorothy Rich 指出:品格是影響一生的大能力,是比一般能力大的能力。美好人生,80%取決於品格。

  有家長糾結:考試不考,學了品格有什麼用呢?上不了好大學怎麼找好工作?

  對此,我想說的是:品格教育非常重要,但是我們並沒有宣揚大家都不讀書。況且,品格教育和讀書並沒有什麼衝突。比如蓋樓房,不是先蓋第一層還是先蓋第一百層,而是應該先打地基。因為,地基決定樓房的高度。品格是地基,成績才是樓。

  應試教育的強大壓力,使得孩子特別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心理傾向,我國抑鬱症自1982年以來,患病率增長了10倍。其中初三學生達到14.3%,而高三學生達到了17.1%。抑鬱症的初次發病也從以前的30多歲提早到了現在的15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諮詢中心的徐凱文主任說:在北大新一屆學生中,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已在北大學生中呈現著普遍、蔓延之勢。

  優秀的品格如好奇心、喜歡學習、判斷力、毅力、自我控制等會幫助孩子順利應對應試教育的壓力、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優秀品格需要在實踐中養成

  世界上有兩類課程:一種是在教室裡,學習書本知識、二手的間接知識。一種是實景實踐課程,親身實踐,獲得一手的直接知識。

  品格教育不是思想品德課可以解決的,需要在實踐中獲得,在真實的場景中去感受、去實踐,孩子所有學習經驗的獲取都是基於實踐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形成孩子終生難忘的直接經驗。正如美國最著名心理學家、波士頓學院教育心理系教授Peter Gray所說:團隊遊戲是最好的品格教育。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功利的事,孩子的人生需要充滿幸福,而不是變得功利。有這樣一道選擇題:孩子的分數從98分提到100分重要,還是教孩子學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重要?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選後者。但問題是,為什麼知道後者重要,都明白這個道理,還拼命去做前者呢?

  所以,著眼於孩子未來的教育才是對的教育。對的教育不是6歲和12歲的時候在老師面前、在媽媽爸爸面前表現得有多麼優秀,而是在有一天我們先我們孩子而去的時候,已經沒有人再陪伴他們,指點他們,扶持他們的時候,他們仍然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麼,然後能夠知道怎樣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享受其中。

  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一定要建立起對教育的判斷力,做最有智慧的父母,讓孩子一生都與幸福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