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可以促進語文教學的進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語文三年級《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材簡析: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第五冊的第一課,是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自豪與讚美的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文。課文按上學的路上,來到學校,上課,下課,文末點題的順序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充分體現了學校的美麗、團結和充滿歡樂。課文通過描寫這所民族學校,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教學目標

  1、會認“壩、傣”等5個生字,會寫“坪、戴”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瞭解民族小學學生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課文表達的自豪和讚美之情,並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4、抄寫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初步體會這些句子的含義。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和風情的圖片、文字資料。

  2、教師準備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磁帶,圖片資料、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匯入,激發興趣。

  1、播放《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師生跟著邊拍手邊唱。

  2、匯入:同學們,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你們是屬於哪個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飾、風俗等。

  4、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飾和風俗習慣?請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圖片、文字資料,介紹自己瞭解的其他民族的情況。

  5、根據學生介紹情況,教師利用課後資料袋中的圖片,著重引導學生介紹課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況,並相機出示詞語: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

  二、揭示課題,初讀課文。

  1、早晨,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從山坡上,從坪壩裡,從一條條小路上走來,他們都高興地朝著同一個方向走去。他們要去哪呢?我們也跟著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板書:我們的民族小學***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詞。

  三、趣味識字

  1、出示詞語:坪壩、穿戴、打扮、歡唱、招呼、飄揚、敬禮、蝴蝶、好奇、孔雀舞、遊戲、招引、熱鬧、古老、銅鐘、粗壯、鳳尾竹、潔白、搖晃。***指名讀、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全體讀、***

  2、遊戲鞏固生字。

  貼字遊戲:教師讀生字,學生找出相應的卡片貼到黑板上畫的智慧樹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認遊戲,看誰認得的生字多。

  3、著重分析指導“戴、蝴蝶、雀、舞”字的書寫。

  四、整體朗讀感知

  思考:民族小學的美體現在哪裡?你喜歡哪一段就重點朗讀哪一段。

  五、分段讀議,加深感悟。

  1、朗讀第一段,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2、輕聲朗讀第二、三自然段,結合課文插圖,說說民族小學的孩子是怎樣上課的?

  3、四人小組交流:如果你是一棵小樹、一隻小鳥、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麼認真,朗讀課文這麼動聽,你會怎麼做?

  4、引導體會:“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這句話,用橫線畫下來,課後抄寫在積累本上。

  5、下課了,同學們怎樣盡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們玩什麼遊戲?

  6、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來上課、交朋友說明了什麼?

  7、學習第四自然段:這所民族小學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一邊讀一邊想象,拿起彩筆,畫出你腦海裡的民族小學。

  六、加深體會,比賽朗讀。

  1、學了課文,你覺得民族小學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出這些美嗎?指導體驗朗讀:

  景色美:通過看圖體會朗讀。

  衣著美:指名一學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飾展現在同學面前,接受大家的讚美後,用高興、自豪的語調朗讀。

  行為美:結合“同學們向在校園裡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這句子和學生平時的禮儀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發自內心的真誠、友好、光榮的語調朗讀。

  朗讀美:如何讀得連小動物都被吸引住了。

  2、課文寫得很美,你喜歡哪一部分?選擇你喜歡的部分參加朗讀比賽,先在小組進行,再選出代表參加。

  七、課後積累

  1、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2、把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抄下來。

  八、佈置綜合性學習

  我們在學校過著快樂的學習生活,課餘生活又是怎樣安排的呢?我們將開展一次活動,那麼,記錄自己的課餘生活,該怎樣記錄呢?

  可以用文字敘述,就像寫簡短的日記;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畫圖的形式……注意邊記錄邊整理資料,準備和同學交流。

  教學反思:

  巧用體驗 移情朗讀

  朗讀是任何一門語言課都非常重視培養的一種能力,它是任何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人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一堂沒有琅琅讀書聲的語文課無疑是充滿遺憾的,因此,培養學生通過朗讀形成一定的語感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一節語文課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用自豪、讚美的感情來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剛開始,我用提問的形式問學生:“那些民族小學的同學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學校的?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由於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加上生活區域與時空和課文所寫的內容有差距,因此對課文所寫內容沒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讀起來感情並沒有真正表達出來。如何引導呢?看到一名學生帶來的一套白族服裝,我靈機一動,馬上在她耳邊耳語了一番,請她套上這套服裝。當她再次出現在全班同學面前時,立刻傳來一片讚歎聲,我看到,自豪與喜悅也漾在了她的臉上。我馬上提議:“你能用現在的心情來朗讀課文的片斷嗎?”她有了新的朗讀體會,果然讀得聲情並茂。接著,我又讓在坐的全體同學用剛才發自內心的讚歎體驗來朗讀課文,他們也讀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導朗讀,除了可以創設一種情境,再現教材的有關形象,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所描寫的事物,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能讀出文章的意境外,還可以巧用學生的體驗,進行移情朗讀,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語感。

  小學語文三年級《金色的草地》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書寫“盛開、玩耍、一本正經、使勁、絨毛、假裝、這些、引人注目、釣魚、觀察、花瓣、合攏、手掌、有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進一步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樂趣。

  4、初步體會課文中一些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準備】

  蒲公英的圖片、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設疑激趣,匯入課題

  直接板書課題,設疑:課題,你想知道什麼?你有什麼疑問?

  如:為什麼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麼樣的?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學生輕聲讀課文,劃出生字新詞,標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組內互相認讀生字新詞和課文,正音並推薦組員。

  3、展示交流:

  ⑴ 小組推薦代表認讀新詞比賽。

  ⑵ 小組開火車比賽。

  ⑶ “順風耳”比賽。教師讀詞語,學生在詞語表中指出這個詞語。

  你最喜歡讀哪個自然段?指名讀課文,正音。

  三、再讀課文,感悟

  1、根據設疑提出的問題展開小組學習。

  2、全班交流,感悟課文:

  如:草地為什麼是金色的?你從哪兒看出來?

  課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觀看蒲公英。說說你看到這樣的景色,有什麼感受?你最想再這樣的草地上做什麼?

  如:金色的草地怎麼樣?

  ⑴ 這些並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快樂:

  課件演示兄弟倆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說說此時兄弟倆的心情怎樣?用這樣的心情讀一讀。理解詞語“一本正經、假裝”,然後加上動作讓學生讀一讀。

  想象一下,當時草地上空會出現怎樣的情景?

  用“有點像……有點像……還有的像……”聯絡說話。

  兄弟倆還會玩什麼遊戲?

  多麼可愛的草地!多麼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聲音來表示吧!有感情地讀一、二自然段。

  ⑵ 草地會變顏色:

  草地為什麼會變顏色?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

  出示填空題,同桌互相說說蒲公英變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

  早晨,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中午,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傍晚,花朵又***   ***,是***   ***色的,草地就變成***   ***色的。

  學生上臺講述蒲公英變色的原因。你知道這個祕密後,想對蒲公英說什麼?

  第二教時

  一、檢查複習

  1、“摘蒲公英”遊戲:把蒲公英狀的生字卡片認讀後,貼在黑板上,師讀詞語,指名學生上臺取卡片,並領讀2遍。這朵“蒲公英”就作為學生的獎勵。

  2、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倆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說草地變色的原因。

  二、總結課文,昇華情感

  1、讀第四自然段。

  2、說說我們為什麼會愛上“蒲公英”?蒲公英為什麼能成為我們最喜歡的花?

  3、為什麼說蒲公英跟我們一起睡覺一起起床?你怎麼理解?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麼顏色的?快畫一畫,與同學交流一下吧!

  2、學生畫畫。

  3、成果彙報。

  四、寫字指導

  1、默讀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麼辦法記住。

  2、全班交流。

  3、教師著重指導“耍、絨、瓣、察、假”。

  4、學生練習寫字。

  【課後反思】 揮灑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他們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不僅可以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他們的火花,而且可以讓孩子揮灑想象和才情,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金色的草地》一文,雖以敘事為主,但蘊涵在其中的情感卻是豐富的,強烈的。如何讓孩子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課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張開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種子……讓學生說說看到這樣一片草地時的感受。當學生感受到草地的美並想在草地上玩耍的衝動時,讓學生讀讀演演文中兄弟倆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領悟草地給兄弟倆帶來的快樂。隨之我又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說說此時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樣一種情景?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的說:“草地的上空飄滿了絨毛,隨風舞動,像是跟我們捉迷藏呢!”有的說:“絨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說:“絨毛像個調皮的孩子,東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這片草地上還會玩什麼遊戲呢?”孩子們個個神采飛揚,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我!”唯恐我不讓他回答。為了讓每個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洩,於是我讓孩子們畫一畫此時的草地和最想對草地說的貼心話。“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孩子們拿著筆揮灑著他們的想象、激情、才華……我的心情燦爛無比,原來孩子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啊!

  小學語文三年級《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講讀全文,教育學生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奮發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培養他們從小不怕困難的品格。

  2.掌握聯絡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交流資料。

  同學們去過天都峰嗎?誰能介紹一下有關天都峰的資料?***去過天都峰的同學可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沒去過的同學可介紹一下自己從網上或其它地方所查詢到的資料。***

  如:天都峰:是黃“七十二峰”中的最險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階約有1.5公里長,坡度在70度之上,最險處近乎於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掛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許多遊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鑿了石凳,增設了鐵索。解放後又修鑿了1000多級石階。

  天都峰最險處是鯽魚脊。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二、圍繞課題,質疑。

  1.誰爬天都峰?

  2.怎樣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4.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

  三、帶著問題學習課文。

  1.瞭解大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主要寫誰爬天都峰?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本文主要寫了暑假裡,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與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寫"我"和老爺爺。***

  2.理清思路:小組討論,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是寫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峰之後的對話***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險勢,通過朗讀,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頂峰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告訴我們峰頂很高,是運用誇張的手法,寫出天都峰高聳入雲”“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寫出了石級壁陡實指天都峰之險。“掛”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嗎?”寫出了自己在險峻山勢面前擔心,怕爬不上去,用“發顫”寫出了當時害怕的心理。

  在朗讀時一是讀出山勢的險峻、陡峭;二是讀出來作者心理的緊張與擔心。

  4.抓住“奮力而攀”,通過朗讀體會登峰之艱難。

  ①“我奮力向峰頂爬去。”“奮力”讀時要加強語氣,讀出充分鼓起勁來,盡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兩個“一會兒”讀出作者爬山時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歷盡艱辛克服各種困難。

  ③“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終於”是奮力的結果,還能表現出“我們”經過巨大努力之後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帶點詞的語氣讀出來,從而體會到:要攀登高峰,必須奮力向上,勇於攀登,才能達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謝”,通過討論,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談談自己對“我”及爺爺說的話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這句話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氣對老爺爺行為的影響。“居然”是說老爺爺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沒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我”由望峰生畏到堅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氣來源於老爺爺的行為鼓舞。

  通過交流,由此得出他們都是在對方的鼓舞下,爬上頂峰的。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爸爸的話。

  ***1***自己動手畫出爸爸說的話,認真讀一讀,“汲取”是什麼意思?***吸取***

  ***2***爸爸說的話“真有意思”你怎麼理解?

  ***這一老一小,雖然互不相識,卻能相互鼓勵,相互學習。***

  ***3***爸爸為什麼說這句話?***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才能取得進步。***

  四、總結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要善於從別人身上獲取力量,增添勇氣,把事情辦好。

  <<爬天都峰>>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

  今天我為大家說的是《爬天都峰》。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課文,通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儘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介面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生字詞,檢查評議,書寫生字。

  這裡我單說第二課時:提示課題,提出學習任務讀議結合,理解重點句段,依據板書,弄清全文之間的聯絡。

  根據課標3——4年級階段目標要求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注重體現人文精神。根據三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理解詞句意思的能力;學生能初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後,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讀課文。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學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點、難點:體會句子,能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說教法運用

  針對教學內容,我打算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從圖中理解體會,教師通過“教、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以情景教學法激發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腦動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難共解。

  四、說教學環節

  ***一***引入課題,分析題眼

  ***1***先以質疑的方式,引入課題,質疑:我們怎麼才能上到山上去?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天都峰怎麼樣?有什麼特點?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後讓學生展示一下蒐集到的天都峰的有關資料,並小組交流。再通過比較“登山”與“爬山”讓他們體會爬山是手腳並用。這為後面的體會思想起到鋪墊作用。

  ***2***朗讀課文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後”把文章分為三部分。

  ***二***品釋詞語,明白道理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部分,小組討論:天都峰有什麼特點?找出句子讀一讀。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二部分,聯絡上下文理解“奮力、手腳並用、終於”等詞語。小組討論:人物的動作、語言,體驗我的心情。

  3、自讀第三部分,自由討論:老爺爺為什麼要謝我,我為什麼要謝老爺爺?“居然”是什麼意思?如果用上別的詞語效果一樣嗎?***果然、突然、忽然***並分角色讀“老爺爺和我”的對話。齊讀爸爸的話,品析“汲取”是什麼意思?你從爸爸的話中懂得了什麼道理?***善於從別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學習: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請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紹給大家。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爬天都峰》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峰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峰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峰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這裡重點說一直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在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但是在找一找這些詞語時,卻碰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對於“掛”這個詞語,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這裡的時間就相對多了些,最後我希望通過知識的遷移來使學生理解,我舉了《望廬山瀑布》的例子,通過這裡的“掛”字來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掛”字,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以這樣一來就比較容量理解了,我也認識到有些東西的學習對三年級剛升上中段的學生不能太強求了,要通過知識的遷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幫助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