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演講立意新穎

  演講的“怪”味,體現在演講者敢於打破常規,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演講有“怪”味的人,不按常規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按傳統的觀念去看待事物,他們的演講立意新穎,角度獨特,語言亦莊亦諧,表達靈動、張揚,充滿了張力和磁性。那麼,如何給你的演講加點“怪”味呢?

  1、大膽“錯位”  奇思妙想

  大膽“錯位”,奇思妙想就是把本來不同型別的事或人聯絡在一起,因為超出常理,自然讓人感到奇異和荒謬,而演講在這奇異和荒謬中,又閃爍出理性和智慧的光芒。請看這段演講——

  他***阿Q***怎麼求愛呢?他突然一天晚上就給吳媽跪下了,然後他說:“吳媽吳媽,我要和你睏覺!”哎呀,然後呢吳媽就哭,要抹脖子上吊,然後大家就都認為阿Q幹出了毫無人性、違反道德、不守規矩、傷天害理、不齒於人類的這種事情,阿Q沒有寫檢討因為他不識字,但是他表示了檢討之意,而且還賠了錢,把一年的工錢都給了吳媽,而吳媽卻一直在那裡哭、哭、哭。如果阿Q在語言文字的修辭上能夠到咱們中文系上兩節課,能來這兒聽講座,他就絕對不會用這種話了!如果他讀過徐志摩的詩呢?那麼他見到吳媽就會說:“我是天空裡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嘿,他可能就成功了!

  這是著名作家王蒙為暨南大學師生所作的演講《語言的功能與陷阱》中的一段,演講題目學術味很濃,但演講卻被他“處理”得很像朋友間的“閒”聊,語言口語化,而且風趣幽默。這種“錯位”已是讓大家大吃一驚,而當他提出他那近乎“荒謬”的設想:要讓目不識丁的阿Q用徐志摩的詩去向吳媽“表白”時,簡直就更讓人感覺是“驢脣不對馬嘴”,可也就是這故意的再“錯位”,卻更令聽眾過“耳”不忘,大家在捧腹大笑中自然接受了演講者的觀點:語言是有功用的。顯然,演講者這段錯位的聯想,卻將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由此增加了演講的“怪”味,使演講更有吸引力,更受師生的歡迎,畢竟,這不是在面對語言專家宣讀學術論文。

  2、另闢蹊徑  巧妙切入

  反彈琵琶是和傳統觀念唱反調,而另闢蹊徑則是從另一個新的角度巧妙切入,提出與常人不同的見解,但卻並不否認他人的觀點。請看這樣一段演講——

  我的話說完了,魯迅的話題,說不完的。我關於魯迅先生的兩點私人意見——他好看、他好玩——就勉強說到這裡……

  這是著名畫家陳丹青在北京魯迅紀念館的演講《我看大先生》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了演講者對於自己欣賞的大先生——魯迅的個人評價。顯然這樣看似“大不敬”的評價是大家聞所未聞,甚至連想都不敢想的,因此它帶給大家的震撼和衝擊是巨大的。陳丹青的演講沒有像以往的評論家那樣,字斟句酌地去推敲魯迅作品中的文字,而是另闢蹊徑選擇了以自己個人對魯迅的評價:“好看”、“好玩”為切入點。應該說,選擇這樣的角度,給予魯迅這樣的評價,不但新奇、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它讓大家感到了一個不再是“視覺符號”,也不再是“很凶、很嚴厲、不通人情”的魯迅,它讓大家有了想重讀魯迅作品,重新“走近”魯迅的衝動,而這不正是演講最大的成功之處嗎?

  這幾位演講者的演講的確是各有各的精彩,但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在演講時,根據不同的場合和物件,有選擇地加了點“怪”味,他們的演講堪稱是“怪”味演講的典範之作。

  給你的演講加點兒“怪”味,是給演講增色的好辦法。不過運用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場合和分寸,否則可能弄巧成拙,貽笑大方。只有在“用法”、“用量”和“場合”上把握好,“怪”味演講才能讓你的演講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