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1500字3篇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1500字1
《魯賓遜漂流記》是英國18世紀啟蒙文學家迪福的的代表作品。這部小說是迪福當時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魯濱遜漂流記》也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
讀了《魯賓遜漂流記》一個偉大人物形象浮現在了我的面前,他就是魯濱遜。魯濱遜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去浩渺無垠,充滿神祕色彩的大海冒險,可是因為船舶失事而把他孤零零的一個人留在了島上。他必須學會依靠自然環境生存下去。他必須面對可能出現的危險。他靠著自己的的智慧,勇敢,堅持不懈與勤勞:挖洞建屋,種植莊稼,打獵,在島上生存了28年之久,他終於見到了曙光。從魯濱遜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知識就是力量,在我們面臨困難時或者面臨絕望時,時只要敢於拼搏,堅持而不放棄,我相信我們也會像魯濱遜一樣獲得希望的。
魯濱遜出生在一個體面的商業家庭,他本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魯濱遜及酷愛航海,他的父親和母親曾多次勸說他不要出洋冒險,父親告訴他一般出洋冒險的人,不是窮的身無分文,就是妄想暴富;他們野心勃勃,想以非凡的事業揚名於世。但是對魯濱遜來說,自己出去航海是完全滿足自己的願望。我想,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人都會留在自己的家裡,過著富裕的生活沒有人願意出去冒險,拿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但是魯濱遜為了他的願望而不惜放棄在家裡過著富裕,享受的生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魯濱遜是一個及其堅定的人。在魯濱遜第一次嘗試航海中就遭受了挫折,令他差點失去了生命,可是他依然選擇不放棄。我不禁再一次為他感到自豪,再看看我們周圍的人,有一些人禁不起挫折,禁不起磨難,而這些人因為經歷了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夢想與目標,最後他們會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遙遠結果就是一事無成。
可是在一次航海中魯濱遜的船遭遇了不幸,船員都遭受了災難可是魯濱遜卻幸運的被風浪吹到了一個孤島上。當魯濱遜發現自己倖存時,他感到無比的興奮在島上就狂歡了起來。然而當他平靜下來時,他的情緒極度的低落,因為他發現自己雖獲救,卻又陷入另一種絕境--這是一座孤島,上面沒有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魯濱遜會怎樣選擇呢?是讓自己自生自滅呢,還是不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呢?當然意志堅強的魯濱遜選擇了後者。魯濱遜在第二天的時候他發現那隻擱淺的大船竟然浮出了水面,這時魯濱遜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把船上的物品與食物搬運到島上來。就這樣魯濱遜一邊搬著有用的東西一邊修建著自己的房屋,他靠著自己的智慧與勤勞製作了許多家用產品,自己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當然他除了吃現有的食物他還得親自去打獵,就這樣魯濱遜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如果是我,我可能到島上的第一反應就是絕望兒放棄尋找食物慢慢地就會因為缺少食物和水死去;如果是我,我可能不會去自己想辦法生存而是天天幻想著誰能救我出去;如果是我,我可能會因為自己缺乏動手能力和缺乏經驗而死去。
然而我們大家都不能忘懷的是,魯濱遜有一個非常忠誠,知恩圖報,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的好朋友——星期五。那天,魯濱遜救了一個野人,因為當天是星期五於是魯濱遜給他取名位“星期五”,而星期五也願意做魯濱遜的奴隸。他們倆並肩作戰就出了被囚在島上的人,又幫船長奪回了船,最後魯濱遜帶著星期五回到了英國。他們倆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我從他們倆身上看出了友情的偉大!!!
人生就像魯濱遜航海那樣,可能會遇到種種困難或者陷入一些絕境,只要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想魯濱遜一樣堅定自己的夢想,越挫越勇,刻苦奮鬥,就能突破重重困難朝著希望邁進,學會成長,收穫自己的成功,也能收穫真摯的友誼!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1500字2
以前讀過《魯賓遜漂流記》有一點點感受。再次讀它,感受更深切,有了新的領悟。
《魯濱遜漂流記》是丹尼爾•笛福晚年時代創作的一部小說。他塑造的魯濱遜是一個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一個理想化的英雄。他不僅賦予魯濱遜種種人類優良的品質,比如勇敢、堅強、智慧和熱愛勞動,並使他具有一個“理想”的資產者的所應有的實幹精神,宗教信仰和嚴謹等。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使讀者身臨其境,讓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可以說這是一本讓人驚歎人類智慧和勤勞的巨大著作,同時也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美麗。
《魯濱遜漂流記》採用當時風靡一時的紀時性航海回憶錄的文學體裁。主人公則以當時一名因過失被流放荒島的水手的原形。他是個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勞動者,是當時不斷擴張。不斷攫取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社會的典型產物,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三番五次地離開小康之家,出海闖天下;他理智明達,勤於勞動並擅於勞動。他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以後,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製造器具,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了井然有序的欣欣向榮的家園。他流浪多年,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獲取了一筆可觀的財富,並且收服一位忠心的僕人“星期五”,完成了他那個時代的典型英雄人物的創業歷程。當我再次讀完了這篇小說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從根本上說,人離不開社會,也離不開健康的自我。”是荒島經驗使魯濱遜那些被描述“原罪”和人類本性的慾望明白無誤地顯示出其社會性的本質。魯濱遜的生存環境改變了:以自然為伴,與山水林木相守,孤獨的生活形成某種宗教隱修的環境,迫使他和自我和自然對話。為他走出荒島融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的那種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把自己從絕望中解救了出來,支撐著魯濱遜長達二十幾年對生的希望的就是毅力,
讀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讓我想起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魯濱遜能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獨自生存二十八年,靠的就是他的智慧和勞動。假如他不去勞動,那麼他只有被食人族吃掉的可能;假如他沒有知識,那麼他只有在荒島上病死的可能。魯濱遜用自己的雙手在荒野中搭帳篷,掘山洞,打圍牆,為自己築起一個安全堅固的“城堡”,免受食人族的侵害。有了住,還得有吃。從船上運下來的食品雖然不少,但確是有限的,如果不自立根生,就會坐吃山空。於是魯濱遜又開始自己種莊稼,圈養家畜。荒島上的天氣變化無常,魯濱遜上荒島的第一年就病倒了,病得很重,一天到晚都昏昏沉沉。這時他運用了巴西人無論得什麼病都不吃藥而吃煙葉這個例項,成功地救了自己一命。
頓時,一個高大的形象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遜。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我不僅對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和豐富的想象力大為讚歎,更對魯濱遜這一人物在坎坷經歷中表現出的剛毅、堅強不屈的品格欽佩至極。我深刻體會到,魯濱遜有如此豐富多彩的經歷,與他的實幹精神和堅強性格是分不開的。而我正是缺乏這種精神和品格。我早已習慣了父母為我創造的優越條件。像溫室裡的花朵,不經歷風雨,沒受過生活的磨勵,根本無法體會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成天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只會空談理想,缺乏認真紮實的奮鬥精神。在學習中,我常遇到一些困難,但這點困難與魯濱遜獨自生活在荒島上遇到的艱難險阻相比,是微足不道的。他能用雙手創造奇蹟,我為什麼不能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呢?我不禁想到現在的一些人們,他們有的只因為受到了一點點小挫折,就產生了輕生的念頭。跟魯濱遜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多麼的優越。因此,我們更應該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熱愛我們的生活。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不要輕易就放棄了寶貴的生命。想象一下,魯濱遜當年遇到了多大的困難,都能夠克服,而我們現在的這點小麻煩又算得了什麼呢?縱使生活中存在著千千萬萬個困難,但也共存著許許多多的精彩與幸福,我們只有多去挖掘、體會那些精彩與幸福,才會得到更多的快樂讀過這樣一個富有冒險精神的英雄的傳奇生涯後,我深深地被一個英雄頑強奮鬥的精神和不屈的靈魂震撼著。那麼從現在起,我應該堅強、勇敢,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美好生活。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有著很多的困難險阻,也有許多磨難與坎坷會阻擋自己的腳步,使自己不能前進,但是我相信上帝在給你關上了門的同時也會給你開啟一扇窗,只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持之以恆,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的精神,困難始終會被我戰勝的!這就是《魯賓遜漂流記》教給我的生命的真諦!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1500字3
《魯濱孫漂流記》是世界文學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小說,作者笛福也因這部小說,享有“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的稱號。
文中主人公魯濱孫的經歷與作者十分地相似。魯濱孫的父親希望他當律師,笛福則本應當一名教士,但他們卻一個決定出海冒險“下海”經商,魯濱孫最終收穫了他的巨大財富,笛福也在年近六十才憑藉這部作品一舉成名。
主人公魯濱孫是一個永不疲倦的行動者,他不甘心守成,三番五次地離開自己舒適安全的家,出海闖蕩。他勤於勞動並且非常擅長勞動。他在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後並沒有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製造傢俱,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榮的家園,他在海外冒險多年,歷經千辛萬苦,完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一般的創業歷程。
對魯濱孫來說:“一個人只是呆呆地坐著,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這就是絕對真理。他憑一個人的力量,又沒有小船,把破船上的東西往島上搬,是相當困難的,但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把手搬得動的東西統統搬了下來,而且“倘使天氣繼續這樣良好,我一定可以把全船一塊塊地搬到岸上來”,他沒有坐失時機,所以當破船終於被風暴摧毀時他可以覺得坦然,因為他沒有偷賴,他說:“我生平沒有使用過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運用我的勞動勤勉和發明才能,我漸漸發現,我什麼都可以做得出來,只要我有工具。話雖如此,即使沒有工具,我也做了許多的東西……魯濱孫用自己的雙手,憑著開闢新天地的熱情,創造了整個自己的小王國。
魯濱孫是個堅毅的人。他說:“我的脾氣是隻要決心做一件事,不成功決不放手。”他沒有助手,工具又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比如做一塊木板就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了勞力,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喪望。他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他用半年的時間做了一隻獨木舟,做成之後卻發現要挖條河,把它放在海里需要用十二年的工夫,他只好放棄它,但他接受了教訓,在入海較方便的地方,伐倒大樹另建一隻,前後花了兩年時間才有船可用。他偶然發現一點稻、麥種子,播種一些,但種的不是時候,毫無收成,他只好再重新種過,他最後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住所,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的,他對任何事都不灰心,因此也就不厭煩勞動,他就是這樣與自然進行鬥爭,改變了自己的處境。
魯濱孫是個徹頭徹尾的“經濟人”,他熱衷於航海,並不是因為有什麼浪漫的追求,而完全是為了經濟利益。他在海島上曾發過幾句金錢無用的感慨,但說過以後立刻就把見到的錢幣一一收好,最後又一個不落地帶回英國。魯濱孫心安理得地把販賣黑奴看做利潤豐厚的風險事業。他被海盜俘獲時曾鼓勁同為海盜奴隸的小男孩佐立在一起逃跑,並許諾要使他成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個好價錢,他只稍經猶豫,略講價錢把那小孩賣了,後來他在荒島上又解救了一名土著,給他起名“星期五”,便順理成章地把他收做自己的奴僕。他回到歐洲後找到他的代理人即當年救他的葡萄牙船長,那老人此時已經窮困潦倒,但仍傾起其所有拿出一百六十金幣還欠魯濱孫的錢,並交出一份詳細的收支帳目,魯濱孫感到萬分熱淚盈眶,同時卻不忘記一絲不苟地寫一張收據。
《魯濱孫漂流記》生動地顯示給讀者一個人的勞動究竟可以做出什麼來。《魯濱孫漂流記》以生動的吸引人的故事表達了只要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業。這就是《魯濱孫漂流記》至今沒有失去而且永遠不會失去光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