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古典吉他難度

  大提琴和古典吉他的學習難度只有真正接觸過的人才能夠深刻地認識並體會到。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古典吉他自學難度怎樣

  只彈給自己聽,與民謠吉他相比,古典吉他自學難度顯著提高嗎?我總是抱著民謠吉他彈古典曲,覺得音色太硬手指太痛了。

  基本不能,因為從你第一次練習你的姿勢和手形就是不標準的,如果你自學還非常刻苦,不良的姿勢會影響你的脊柱和頸椎,而不正確的手形會影響你的音色和彈琴的速度,作為一名古典吉他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醒學生動作的規範性,即使學了一段時間,還是要不斷的板各種小毛病,如坐直,右邊肩膀要放鬆,左手手腕立起來並且要正,彈琴時從正面不可以看到左手拇指,按琴絃時要按在品格的下三分之一處,右手手腕的角度,彈琴時手指的關節發力點,彈琴動作要小,手指不可以跳,手指不可以分得太開,彈琴時用到的手指緊張,暫時不用的手指要放鬆等等,這些細碎的問題只能是專業的老師上課時磨破嘴不斷的糾正你,很多你是想也想不到的,更沒有一個網路視訊可以講得這麼細緻。希望你不要用民謠琴彈古典了,那就不是同一類樂器,同樣,希望你也不要找一個彈民謠或者電吉他出身的老師教你古典吉他,隔行如隔山。祝你學習進步。

  成人零基礎學大提琴難度有多高

  很多人問我“想學件樂器,歲數大了再學難不難?”“一把年紀了,手是不是都僵了?”看你又期待、又猶豫、一會兒躍躍欲試、一會又灰心絕望的小樣子,真恨不得象優秀的游泳教練一樣,用充滿愛的一腳,把你踹進發現自我的洪流中去~

  經常被人這樣問,可我既不是音樂教育家,也不是演奏員,而是個三十歲多才開始學大提琴的大嬸。一邊上著班一邊管著家,出著差、逃著課,花三年時間從學習握弓持琴、到能拉英皇八級曲目。其間從未覺得多辛苦,倒是每跨過一個技術關卡都歡欣鼓舞、成就感爆棚。我現在的老師篤信佛,願意幫助人分享音樂的樂趣;我是個愛管閒事的大嬸,恨不得身邊的人兒全都幸福開心萬事如意。所以,你想學個樂器伍的,我可願意竄掇你立馬赴諸行動啦!

  要我說,學樂器不是手上的技術臺上的範兒,而是傾聽和尊重自己的內心,堅忍不拔地尋求更好的狀態。用唐三藏的話說,是“勇猛精進”,用喬布斯的話講,叫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都是“我的地盤我做主”、“誰用誰知道”的主權內務,人稱自娛自樂,廣告語言叫“自我實現”,難道還怕有個老先生來考你及不及格?尤其,您要是象我一樣三十歲開始學琴,心裡想的應該也不是拿國際金獎、當柏林愛樂首席、到卡內基獨奏再座無虛席吧?所以呢,多大點兒事,想做就做唄!

  以我自己的經歷,學樂器沒什麼大不了的門檻,也不需要太複雜的準備,咱們來大概掰扯掰扯q***^0^***p

  A.身體條件

  大多數樂器用到手,部分樂器涉及呼吸系統,有一些要用到腳。至於肚子、屁股、膝蓋等身體部位,主流樂器一般不殃及,此處按下不表。

  一般來講,絃樂要求左手有五根手指14個指節,拇指少一個指節倒也不是大問題。有弓子的,右手要有三根以上手指便於握穩;不用弓子的,多數要五根手指,如果專攻撥片,還可以放寬,能捏牢就行。鍵盤、木管銅管需要每隻手有五根手指,打擊樂需要有手和/或握得穩擊槌的手指。呼吸系統相關的樂器一般要求能喘氣,口脣有一定的密閉性要求。用腳的要求肢端能踩住、用得上力,大部分效能穩定的義肢也能勝任。

  這是演奏樂器對身體條件的要求。當然演奏得怎麼樣,好不好,這要靠耳朵來判斷,最好要聽得見。如果碰巧還能聽出高低快慢,那就更好。不過貝多芬先生的情況大家也都知曉,也就是說聽力這事兒也不是不能克服。

  總地來說門檻不高,能親自讀到這篇字兒的,保守估計應該有不少人能圓滿地符合條件。

  B.樂器

  混跡樂壇,必然要有件稱手的兵刃。

  問題來了,還不知道能不能堅持下去,到底買呢,還是買呢,還是買呢?

  其實大多數樂器的入門級並不貴,雖然好的聲音是繼續學下去的樂趣之一。多逛幾家琴行做到心中有數,砍價高手還能小有減免,店家一般會附送外圍裝備。如果入門級樂器超過月薪稅後的兩倍,建議先租用。不差錢兒的請隨意。

  C.到底要不要老師

  這個話題老生常談了。學界公認的觀點是,無論是學來玩玩,還是打算走專業路線,開始學琴時都要嚴肅認真地跟老師。就象蓋房子,不管是建別墅還是搭涼亭,都有從地基到內飾的成熟系統的做法。演奏的一抬一敲、一吹一吸都有一定之規,包括訓練方法,也都有科學的體系。地基打歪了,房子可建不好。

  D.教材

  選什麼教材也是訓練體系的一部分,早有行之有效的套路。比如小提的馬紮斯,大提的王連三,鋼琴的車爾尼。直接用各考級機構的考綱也不算錯,英皇上音什麼的。甚至鈴木,都不失為寓教於樂的好教材。

  如果沒有特別的執念,跟從老師的教學習慣是不錯的選擇。但要留心,如果你的老師東一篇西一篇地找樂譜塞給你,或者自稱他使用獨創的訓練方法和曲集,建議你果斷地離開他。不是說獨特的方法培養不出正確的演奏習慣,而是歷史證明靠譜率比較低。再說21世紀還自稱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大師,十有七八是江湖術士。

  E. 時間

  練習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老話說得好:時間就象魚網,撒向哪裡,就在哪裡有收穫。我這三年裡平均花在練琴上的時間大概每天半小時,過年過節自覺放假。最開始時間長一點,越往後、發現了練習的規律,就能更有針對性的提高效率。除了自己練習以外,原則上每週上一個小時課,驗收前一階段曲目,再學新的。實際上我因為出差、生病、工作忙、出去玩、想偷懶等各種各樣原因,出勤率只有65%左右。//所以成人學琴大概需要特別耐心的老師,不因為你成不了名家、他出不了成績而焦慮,也不因為你屢次被技術動作難倒而氣餒。親爹或者老公悉心教導的請略過。

  F.周圍環境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個琴倒不需要一定出身音樂世家,但最好身邊的人不要因為你學琴而受折磨。你最好有一個不畏躁音的配偶/室友,一個雖然心痛但也不阻攔的孃親/婆婆/丈母孃,至少得有個好溝通的鄰居。獨佔一片莊園或有專業隔音室的請隨意。

  羅列了這麼多,中心思想就是:只要跟著老師系統地堅持練習,花一段時間都能學會樂器,同時最好別禍害別人=D

  為啥要這麼熱心滴推著想學琴的人立馬動手//而不是“等退休以後”//呢?再拿我的個案來說說事兒。

  a.身體健康

  以前除了上班我就是個宅家的胖子,雖然出門聽音樂會,但那是標準的晝伏夜出,肝氣鬱結肺失宣發,懶得說話懶得動。練琴之後每天半小時到一小時總不能吃東西吧,再加上擎著手臂按弦握弓,體重竟然減少了十幾二十斤。人輕精神就好啊,穿啥啥靚,一口氣爬五樓!得瑟地跟什麼似的~

  b.心靈成長

  這個好處就更多更普遍啦!借用網上的紅文獻給各位:

  《學習樂器的同時我們還學會了什麼?》

  1. 堅忍

  沒有堅持與忍耐,根本演奏不好一首曲子。學生要忍耐練琴時的孤獨,忍耐不斷失敗的打擊,堅持不放棄。

  2. 耐力

  練琴時間少則半小時,長則數小時,不斷重複當中每小節,每小段數十次,這絕對是耐力的磨練。

  3.專注

  沒有一個成功的演奏家能邊練琴,邊東張西望、胡思亂想。這絕對在浪費光陰和精力。樂譜上的音符、節奏、符號、速度、風格、句子,每每需要全情投入。

  4.協調

  不只是左手和右手,還有左腳與右腳或者是嘴,眼睛與耳朵,理智與情感。

  5.時間管理

  每次練琴時間有限,要很有效率地分配時間才能完成那天的練習功課。久而久之自己必然懂得分配自己的時間。

  6.追求

  音樂是藝術,沒有要求,這根本算不上音樂,只是糟蹋自己和身邊人的耳朵,所以學樂器的學生,應有追求卓越的精神。

  7.想象力

  音樂每每在說話,或故事、或陳述、或陰森、或抒情,學習需要有想象力才能表達到當中的情感。

  8.同步思考

  同時處理兩隻手的配合及不同的表達。

  9.責任感

  學習樂器為要完成這首音樂,以及復練給老師聽。對自己、對老師,是責無旁貸的,否則是浪費對方的時間和精神。

  10.感情

  學音樂的學生,絕不可能是冷漠無情的人,除非你從來沒有讓音樂在你心中滋生過。

  而我自己,通過挑琴買琴練琴,遇到很多制琴大師、演奏員和票友,每週泡在琴行裡的時間是我最開心的時刻。甚至聽音樂會都從聽聲音變成看手指,揣摩演奏員特定手法的妙處,試著用到自己的曲子裡,欣喜得不得了~

  最後必須要感謝一下CCTV~~ 學琴這幾年裡,最感謝的是我先生:我以年過三十的高齡萌生學大提的想法,老公不僅沒有笑話我,還送我一把音質頗漂亮的琴;我上課他時常花三個小時接送和陪同;有時下了班燒好飯累得不想動,他甚至會捲起袖子衝進廚房說“你看我都把盤子洗了你還不去好好練琴”=D 每當我熱淚盈眶地誇他真是個高尚滴好老公,他總是兩手一攤萬般無奈地說“老婆愛做藝術家,總比愛好逛街、打麻將、找閨蜜交流怎麼迫害老公要好吧!”

  嗯我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理由,能爭取到大多數理智配偶的支援!希望你也家庭美滿、心想琴成

  大提琴家的真實生活,學習大提琴難嗎

  仵代岱,現任職於新加坡交響樂團,同時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Yong Siew Toh 音樂學院秦立巍教授助教;多次歐洲、北美與澳洲個人獨奏演出經歷並與多個世界知名交響樂團、指揮家合作;

  2009年獲紐西蘭第二十一屆Gisborne 國際音樂比賽第二名,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秀桃音樂學院協奏曲比賽第一名和英國Royal Over-seas League 新加坡聯邦獎學金;

  學習大提琴的黃金年齡

  其實什麼樂器都沒有絕對的黃金年齡,重要的是去練。因為我也有上了中學之後的學生,按說上中學才開始學大提琴可能稍微有點晚了。相反其實這個學生學得還是非常好,最重要的還是要用心練習。

  並且年齡大的孩子對於學習的理解會更快一些,當然學音樂我們都是講究最好是“童子功”,小時候就開始練習技術上會“硬”一些。

  介紹一下自己的經歷和大提琴

  我***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7歲和媽媽開始學的大提琴,之後以當時專業第一的的成績考上了西安音樂學院的特招班,師從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趙振霄先生,2007年考入了新加坡國立大學Yong Siew Toh音樂學院開始和秦立巍教授學習,當時獲得的是全額獎學金。

  其實畢業後同時拿到了新加坡交響樂團和英國北方皇家音樂學院的碩士offer,並且音樂學院也是有全額獎學金的,但經過考慮之後還是選擇了去工作。

  對我來說大提琴基本上就是全部,也是我認為最“美好”的樂器之一。首先大提琴是一個低音樂器,相對於小提琴等高音樂器來說,大提琴更像是一個大樂隊或者室內樂的“根”,一首曲子如果沒有低音的話會有一種“飄在上面”的感覺,時間長了也會有聽覺疲勞。

  比較重要的轉折點

  其實真沒有遇到特別大的困難或者轉折點,只要練習和準備到位,一定會有成績。比如我平時都會保持5個小時以上的練習,如果有重要演出時間會更多。

  同時要對自己的水平有認知,不要因為別人的言語影響自己。人要有自知之明,我覺得很重要的事。

  仵代岱和著名大提琴音樂家米沙·麥斯基

  國內外工作的差別和音樂教育上的不同

  國外工作相對可能會更單純一些,並且新加坡樂團裡各個國家的樂手都有,非本國籍的外國樂手比例也比國內樂團要大,大家都有不同的文化,所以這樣的構成也會讓人更注重自己的專業。

  相對於國外,國內音樂教育會在室內樂方面比較欠缺。國內學生接觸的不多,聽的、看的也不夠,所以這方面會弱一些,也沒有具體的學習系統。但在國外的話室內樂會是一個專門的課程,作為專業主課來學習。

  演出之前的習慣

  拉琴前會洗手,這是我從小的習慣。其實我不太記得這個習慣是什麼時候養成的了,但是拉琴前一定會把手洗乾淨。

  還有就是一定會穿漂亮的演出服,我的演出服都是媽媽幫我準備的。這樣在重大演出的時候會有一些自信,同時也是為了觀眾負責。

  印象最深的合作伙伴

  Alasdair Beatson***英國著名青年鋼琴演奏家***。當時我在英國獨奏,演奏的是勃拉姆斯的《F大調奏鳴曲》一首特別難的曲子,他是我的鋼琴伴奏。你能感覺到他是在音樂上“帶著你走”的感覺,而且特別有感染力。

  很多人覺得鋼琴伴奏可能就是一個伴奏,但其實在獨奏演出的時候兩個人是同樣重要的。

  喜歡的大提琴演奏家

  首先就是我自己的老師秦立巍先生,他對於音樂的要求和處理非常細膩。並且雖然已經是大提琴屆數一數二的人,但是生活上對朋友和學生態度非常好,是非常低調的音樂家。並且除了音樂,在做人方面也教了我很多。

  還有傑奎琳***英國女大提琴演奏家Jacqueline Mary du Pré***,她是一個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音樂事業的人,因為其實她其實得了肌肉硬化症,40多歲就去世了,到後面自己已經不能拉琴了,但還是會做音樂的其他方面比如說音樂的教育和錄音等等。

  最後一定要說的就是馬友友***美籍華人音樂家,曾獲得多座格萊美獎包括電影《臥虎藏龍》***因為太全面了影響力也太大了,連我不懂音樂的鄰居說到大提琴就會知道馬友友。

  喜歡的音樂

  古典音樂:

  舒曼***羅伯特.舒曼 德國音樂家***A小調協奏曲第129號

  大提琴獨奏曲:

  聖桑***夏爾·卡米爾·聖-桑 法國音樂家***《動物狂歡節》的第13首《天鵝》***電影《不能說的祕密》中周杰倫在畢業音樂會上彈奏的就是這個主題的變奏***,自己也經常會拿出來獨奏。

  流行音樂:

  喜歡慢歌多一些,張學友、鄧麗君是我認為流行音樂方面的大師,同時比較喜歡蔡依林,我覺得她是非常努力的一個歌手。

 

看過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