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見的寓言故事推薦
寓言故事是較為特殊的一種文學樣式,深受讀者的歡迎。那不常見的寓言故事你們想看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穿井得一人
春秋時代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澤,而且乾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
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種了一些旱地。因為他家的地裡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汊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裡,一天到晚專門幹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日子一久,凡是在這家住過莊稼地、成天取水澆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勞累和厭倦。
丁氏與家人商議之後,決定打一口水井來解決這個困擾他們多年的灌溉難題。雖然只是開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徑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進行井壁加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幹了半個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過節一樣。當丁氏從井裡提起第一桶水時,他全家人歡天喜地,高興得合不上嘴。從此以後,他們家再也用不著總是派一個人風餐露宿、為運水澆地而勞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說:“我家裡打了一口井,還得了一個人哩!”
村裡的人聽了丁氏的話以後,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無關其痛癢並不在意的。然而誰也沒有留意是誰把丁氏打井的事掐頭去尾地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以致一個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宋王想:“假如真是從地底下挖出來了一個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聽個水落石出才行。”為了查明事實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我家打的那口井給澆地帶來了很大方便。過去總要派一個人常年在外搞農田灌溉,現在可以不用了,從此家裡多了一個幹活的人手,但這個人並不是從井裡挖出來的。”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說明,凡事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流言,以訛傳訛,造成視聽混亂。
篇2:頑固的蹶叔
從前有一個叫做蹶叔的人,性格很是倔強,又常常自以為是,愛跟別人唱反調。
蹶叔在龜山的北面種糧食,又想與人家倒著來。他在高而平的地方種水稻,卻在又低又潮溼的地方種高粱。他有個很忠誠的朋友,見他這樣做不會有什麼好處,就好言勸說他道:“高粱適合種在旱的地方,水稻宜於種在低溼的地方,可是你現在正好相反,違反了水稻和高粱生長的習性,那怎麼能獲得豐收呢?”蹶叔聽了朋友的話,一點都沒放在心上,還是我行我素。結果他辛辛苦苦地種了10年地,每年都歉收,糧倉裡一點儲備也沒有。眼看就快沒飯吃了,他這才去看朋友的地,發現朋友正是像他勸說自己的那樣種地,所以獲得了豐收,不由得懊悔萬分,就向朋友道歉說:“您說得對啊,我知道改悔了,不再不聽勸告了。”
後來,蹶叔到汶上這個地方去做買賣。他做生意完全不加考慮,看到別人搶購什麼貨物,他也一定進什麼貨,處處都硬要和人家競爭。這樣一來,他的貨一到手,積壓得厲害,使他手上的貨總是賣不出去,價錢被壓得極低。蹶叔的朋友擔心他吃虧,就又教他說:“善於做買賣的人要進別人暫時不爭不搶的貨物,這樣,一旦等到機會來了,就可以獲得好幾倍的利潤,這正是古代大商人白圭致富的原因啊!”蹶叔又不聽。過了10年,蹶叔常常虧本,終於入不敷出,到了非常困窘的境地。這時,蹶叔才又回想起了朋友的話,意識到朋友是正確的,又去找到他的朋友道歉:“我現在知道自己錯了,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敢不改悔。”
有一天,蹶叔要駕船出海,邀請了他的朋友一起去海邊。他的朋友將他送上船,告誡他說:“等你到了海水歸聚之處,一定要返航回來,不然船一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蹶叔表示自己記住了,會聽朋友的話。蹶叔駕著船隨著波濤向東駛去,航行了些日子,到了海水歸聚的深淵邊上。這時候,他又犯了那頑固的老毛病,不相信朋友的告誡,還是繼續前進,結果船捲入深深的大壑中。蹶叔就在這黑暗的地方,忍受著顛簸和孤獨,非常艱難地過了9年。直到一次趕上大鯤化為大鵬時激起的巨浪,才總算被衝出了大壑,可以回家了。
蹶叔回到家裡,頭髮全白了,形體枯瘦得就像根蠟燭,親朋好友沒有一個人能認得出他來。蹶叔再次找到他的朋友,深深地拜了兩拜,還對天發誓說:“我如再不改悔,請太陽作證懲罰我。”他的朋友笑著說;“改悔是改悔了,但還有什麼用呢?”人們都說蹶叔三次改悔就度過了一生。
蹶叔直到碰得頭破血流,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知道改悔,白白浪費了大好青春。我們做事情,應該吸取這個教訓,不要一意孤行,遇事多聽聽大家的意見,才能獲得成功。
篇3:神童的不幸
有個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個農人家庭。他家裡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一個文化人。他長到5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是個什麼模樣。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著向家裡人要紙墨筆硯,說想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裡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4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知道的人不免個個稱奇。
從此,方仲永家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家玩,有的當場出題要小仲永作詩。小仲永不論什麼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內容深刻雅緻,文采絢麗多姿,得到眾人讚賞。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了縣裡,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都認為他是個神童。縣裡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連他父親的地位也隨著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對方仲永的父親另眼相看,還經常拿錢幫助他。這樣一來,方仲永的父親便認為這是件有利可圖的好事情,於是放棄了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的念頭,而是每天帶著方仲永輪流拜訪縣裡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誇讚和獎勵。
這樣一來,神童漸漸才思不濟,久而久之,由於只一味憑著一點“天才”而沒有後天的再學習,方仲永終至每況愈下。到十二三歲時,作的詩比以前大為遜色,前來與他談詩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歲時,他的才華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並無什麼不同,人們都遺憾地搖著頭,可惜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終於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可見,一個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後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識,到頭來只會落在別人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