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為什麼拒絕加入美國國籍

  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18***4月16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

  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者》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的女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者》和1927年的《大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後他拍攝了《大獨裁者》。

  1949年,他的有聲電影《舞臺生涯》上映,同年他被傳為共產黨人而被捲入麥卡錫主義的迫害中。不滿於美國的對他的不公正待遇,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攝了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7年受勳,1977年聖誕節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8歲。


        小編揭祕:

  出身英國草根的喜劇大師卓別林,1912年進入美國,在美國可謂功成名就。然後,他一直沒有加入美國國籍。

  原因在於,他對這個血腥資本主義的抗拒。他一直站在草根階層,所拍電影一直是替下層人民說話。嘲諷資本家與權貴。他同情GCD。他的左派立場遭到了美國政府的祕密打壓。

  胡佛下令聯邦調查局祕密收集卓別林的情報並建立了一個祕密檔案,胡佛還試圖將卓別林驅逐出境。1942年卓別林呼籲開啟第二歐洲戰場後,聯邦調查局對卓別林的壓力加強。1940年代末這個壓力達到頂點,美國議會威脅要審問他。但是最後這個威脅沒有變成現實,可能是因為反對他的政治家怕他諷刺和嘲弄審問者的才能。

 


卓別林

 

  1947年,在《大獨裁者》上映後的第七年,卓別林拍攝了他的第二部有聲片《凡爾杜先生》,之前卓別林已經因為一些個人問題,還有被指責同情共產黨的謠言搞得焦頭爛額,《凡爾杜先生》的劇本花費了他三年時間才完成,最後實際拍攝加後期剪輯卻只用了三個月——這也是這部電影製作發行過程中最順利的一段時間了。

  譴責戰爭販子和軍火商的《凡爾杜先生》,描寫銀行小職員凡爾杜忠心耿耿地幹了二十年,受盡剝削,在一次經濟危機中被踢出銀行,為了養家餬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爾杜因殺人而被捕,判處死刑。他說:“殺了一個人就說這人是罪犯,殺了幾百萬人卻說他是英雄。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權勢就能獲得成功……”

  影片上映之後,美國觀眾被凡爾杜的演講激怒了,電影聯合會打算禁映這部影片,理由是:抨擊社會制度、傳播不健康的價值觀。不過在一些朋友的幫助下,這部電影還是正常上映了。首映安排在紐約的一家劇院,但看起來更像是審判所。

  一些記者質問卓別林為什麼不加入美國國籍,卓別林的回答很巧妙,“我做的是國際買賣,75%的收入來自美國之外,反而是美國從中抽不少稅款,我應該是你們‘尊敬的客人’”。一些退伍士兵的代表則提起了他們在二戰中的英勇表現,併為卓別林不入國籍的行為感到羞恥。卓別林告訴他們,“我的兩個兒子也參加了那場戰爭,我可從不把這些事情拿出來炫耀。”但接下來,場面開始失控,一些記者直接問卓別林是不是共產主義者。

  記者的攻訐剛剛結束,電影放映之後的酒會就開闢了第二戰場,到場的150人中,沒有幾個喜歡卓別林的電影。之後,這種情緒在全國瀰漫開來,美國人被煽動了,他們把卓別林當成了惡魔。一些地區還有激進團體要求當地電影院停止放映《凡爾杜先生》,否則就號召更多的人不去影院看任何片子,部分影院老闆只能屈服,導致影片票房一塌糊塗。卓別林意識到,他變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1952年卓別林離開美國,他本來打算短暫訪問英國家鄉。但是因胡佛聽到這個訊息後與美國移民歸化局商議取消卓別林的入境允許,於是卓別林便決定留在歐洲,他定居瑞士沃韋。期間遊歷各國,受到了畢加索、英國女王、法國總統、赫魯曉夫、周恩來等人的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