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定位小故事_給自己定位的哲理故事

  我們要找好自己的自我定位,充分了解自身需要什麼東西,這樣才會有一個清楚的目標。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自我定位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自我定位小故事篇一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麼?”“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於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於披頭散髮。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就必須適合社會環境需要。如果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得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去發揮自己的專長。

  自我定位小故事篇二

  著名錶演藝術家英若誠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口人坐在一個大餐廳中。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吃飯前,他把自己藏在飯廳裡一個不被人注意的櫃子裡,想等大家遍尋不到的時候再跳出來。讓他尷尬的是,並沒有人注意到他的缺席。自那以後,他就告誡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會大失所望。

  古往今來,沒有誰是世界的中心,也沒有誰一直是所有人注目的焦點。能夠看輕自己,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境界。

  詩人魯藜說:“還是把自己當做泥土吧,老是把自己當做珍珠,就會有被埋沒的痛苦。”看輕自己,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不會為凡塵中的各種誘惑、煩惱所左右,從而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輕鬆地走過歲月。

  自我定位小故事篇三

  美國從事個性分析的專家羅伯特·菲力浦有一次在辦公室接待了一個流浪者。

  那人進門打招呼說:“我來這兒,是想見見這本書的作者。”說著,他從口袋中拿出一本名為《自信心》的書,那是羅伯特許多年前寫的。

  流浪者說:“一定是命運之神在昨天下午把這本書放入我的口袋中的,因為我當時決定跳到密西根湖,了此殘生。我已經看破一切,認為一切已經絕望,所有的人已經拋棄了我,但還好,我看到了這本書,使我產生新的看法,這本書為我帶來了勇氣及希望,並支援我度過昨天晚上。我已下定決心,只要我能見到這本書的作者,他一定能協助我再度站起來。現在,我來了,我想知道你能替我這樣的人做些什麼。”

  在他說話的時候,羅伯特從頭到腳打量流浪者,發現他茫然的眼神、滿面的皺紋、紛亂的鬍鬚以及沮喪的神態,這些向羅伯特顯示,他已經無可救藥了。但羅伯特不忍心對他這樣說。羅伯特請他坐下來,要他把他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說出來。

  流浪漢原來是因自己開辦的企業倒閉、負債累累、離開妻女到處流浪,悲觀絕望。

  聽完流浪漢的故事,羅伯特想了想,說:“雖然我沒有辦法幫助你,但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介紹你去見本大樓的一個人,他可以幫助你賺回你所損失的錢,並且協助你東山再起。”羅伯特剛說完,流浪漢立刻跳了起來,抓住羅伯特的手,說道:“看在老天爺的分上,請帶我去見這個人。”

  流浪漢提出這個要求,顯示他心中仍然存在著一絲希望。羅伯特拉著他的手,引導他來到從事個性分析的心理試驗室裡,和他一起站在一塊看來像是掛在門口的窗簾布之前。羅伯特把窗簾布拉開,露出一面高大的鏡子,他可以從鏡子裡看到他的全身。

  羅伯特指著鏡子說:“就是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夠使你東山再起,除非你坐下來,徹底認識這個人,當做你從前並未認識他,否則,你只能跳進密西根湖裡,因為在你對這個人作充分的認識之前,對於你自己或這個世界來說,你都將是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廢物。”

  流浪漢朝著鏡子走了幾步,用手摸摸他長滿鬍鬚的臉孔,對著鏡子裡的人從頭到腳打量了幾分鐘,然後後退幾步,低下頭,開始哭泣起來。過了一會兒,羅伯特領他走出電梯間,送他離去。

  幾天後,羅伯特在街上碰到了這個人,他已經不再是一個流浪漢形象,他西裝革履,步伐輕快有力,頭抬得高高的,原來那種衰老、不安、緊張的姿態已經消失不見。他說,他感謝羅伯特先生,讓他找回了自己,並很快找到了工作。

  後來,那個人真的東山再起,成為芝加哥的富翁。

  如今,在每一場的成功訓練課裡,都有這樣一個“照鏡子”的課程。我想,每位失敗的朋友和追求成功的朋友,進去“照一照”,定會與你以往出門前“一照”的效果大不一樣。

  閱讀感悟:

  塞萬提斯說:“喪失財產的人損失很大,可是喪失勇氣的人便什麼都完了。”

  世上沒有救世主,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你,只有你能改變自己,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打敗你,也只有你自己打敗自己。自己拯救自己,你就要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面對坎坷永不屈服的人,你就會想盡辦法克服一切險阻到達成功。

  有一位曾贏得世界冠軍的中國羽毛球選手熊國寶接受記者的訪問,記者問他:“你能贏得世界冠軍,最感謝哪個教練的栽培?”

  他想了一下,說:“如果真要感謝的話,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的栽培。就是因為沒有人看好我,我才有今天。”

  原來他入選國家代表隊時,只是要他陪著明星選手練球。許多年,他每天練球的時間都比別人長很多,因為他是好些隊友的最佳練球物件。拍子線斷了,他就換上一條線,鞋子破了,補一塊橡膠,球衣破了,就補塊布,零下十幾度的冬天,依然早上五點去晨跑練體力。

  有一年他入選參加了世界羽毛球大賽,第一場就遇到最強勁的對手,事實上,沒有人在意他會不會打贏,因為大家都覺得他是做犧牲打的,但他竟然表現得令所有人都大為意外,他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贏了教練心目中最看好奪冠的隊友,登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

  沒有伯樂,他一樣證明自己是一匹馳騁的千里馬。他的故事很令人感動,因為,他沒有放棄自己,埋沒自己。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一個人被擊敗,不是因為外界環境的阻礙,而是取決於他對環境如何反應。積極的人總是使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掌握自己的人生;消極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總是處在過去的種種失敗與困惑的陰影裡。人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也不可能總是在困厄之中,心態不可能一直都是積極的,也可能有時是消極的。但是,當你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只要經過自己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而且會努力去做,實現成功。一件事,如果你連嘗試都不敢,哪來的成功?

  忠告和建議:

  一個人的一生,要學會怎麼認識你自己,怎麼經營和管理你自己。

  管理大師杜拉克說,你要問自己5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的長處是什麼?很少有人真正知道正確答案。你應該向周圍的人尋求反饋並加以分析,發現自己真正的長處,然後努力完善自己的長處。同時,找到那些妨礙了自己發揮長處的地方,把它們改掉。

  第二個問題是:我做事的方式是什麼?就像人的長處各有不同,做事方式也各有不同。

  在做事方式這個大問題下,要問的小問題還很多。比如,我是擅長團隊合作,還是習慣單打獨鬥?我是在高壓之下越戰越勇,還是在和平有序的環境下才能出色發揮?我是在大公司還是在小企業更能取得績效?關鍵不在於如何回答這些問題,而在於回答問題後,立刻採取相應的行動。

  第三個問題是:我的價值觀是什麼?人和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價值觀,如果二者衝突,就難以發揮績效。

  回答前三個問題後,你才能回答第四個問題:我該去哪裡工作?或者,至少知道不該去哪裡工作。知道該對什麼樣的工作機會說不,知道自己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做一項新工作。

  這時該回答第五個問題了:我該貢獻什麼?要考慮到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現實的要求;二是基於自己的長處、做事方式和價值觀,怎樣能作出最大貢獻;三是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認識自己之後,要付諸相應的行動,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這才是正確地管理自己,實現自己的成長。


看了自我定位小故事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