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海賓城市秦皇島導遊詞範文

  秦皇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海賓城市秦皇島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美麗的海賓城市秦皇島,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車號為*****這幾天由我們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大家能合作的愉快,如果大家有什麼要求可以及時向我們提出,我們一定會竭盡權利為大家服務!

  現在我先把這幾天的行程和大家介紹一下.......,好了,這回大家可以向車窗外看一看我們秦皇島的市容市貌,是否和我們想象的秦皇島相吻合呢?我們所處的這個位置是秦皇島的海港區,它是秦皇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政府也坐落在這個區域內,可以說它是秦皇島最繁華的區域了!

  秦皇島是由3區4縣組成的,佔地面積7812.4平方公里,人口有270萬,可以說是人口少面積小的城市,大家可不要小瞧這個面積小,人口少的地方,這裡不僅是河北省唯一的賓海旅遊城市,它還具有“夏都”這樣的美稱,不僅如此它也成為了衛生城市、花園城市、足球城市——08年奧運會足球外圍賽賽場就定在了秦皇島,等等很多光榮的稱號。

  秦皇島歷史沿革

  秦皇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並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於此,因而得名秦皇島。

  盧龍縣武山喀斯特溶洞出土的文物證明,五、六十萬年以前,這裡便有人類居住;山海關區孟姜鎮的小毛山新石器遺址,山海關區高建莊的將軍臺新石器遺址,又證明了新石器時代,這裡的先人已掌握了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創造了較高的文化。

  有文字記載,秦皇島境內最早出現的地名就是《禹貢》中記載的碣石,屬冀州。地處古碣石地區的秦皇島,在商代,屬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國,國都便在今盧龍城附近;商被滅後,孤竹又歸屬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齊滅孤竹,孤竹古國曆經1100百多年。孤竹是東北古國。

  從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商族開始到明朝1381年前的4000多年,秦皇島地區一直屬於遼西,明山海關的修建把秦皇島與東北分割,但文化上仍然是東北遼西文化。

  商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讓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戰國時期,此地屬燕國遼西郡。秦漢時期,這裡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藥,秦皇島由此得名。

  春秋戰國時,這裡屬燕地。肥子奔燕,並被封於今盧龍城西北建住侯國,成為燕國最富庶之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三十六郡,此地屬遼西郡。

  西漢時,屬幽州。撫寧北部及青龍屬北平郡,在撫寧城西設驪城縣治,盧龍、昌黎、秦皇島市區屬遼西郡;在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在昌黎城附近設絫縣治。

  從東漢到三國魏,再到西晉,秦皇島都歸屬幽州遼西郡。東漢,曾在今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在撫寧榆關處設臨榆縣治。西部屬肥如縣,東部屬臨榆縣。三國魏時,在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城東設遼西郡和陽樂縣治。西晉,郡治和陽樂縣治設在城東,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榆關處設臨榆鎮,今盧龍北部及青龍大部為肥如縣地,昌黎西部為海陽地其餘為陽樂縣地。

  東晉十六國時,此地先後為前燕、前秦、後燕、北燕之遼西郡,郡治在撫寧城西。南北朝時,歸屬平州。北魏,盧龍城北設平州、遼西郡、肥如縣治,盧龍城設北平郡、新昌縣治;撫寧城西設陽樂縣治。東魏,仍在盧龍城北設平州、遼西郡治,州郡治為一城,在盧龍城則設北平郡治。北齊,在盧龍城北設州治,在盧龍城設郡治,郡下設肥如縣和新昌縣。

  隋統一南北朝,分天下為五十七郡。秦皇島市以今戴河、榆關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半部及青龍為遼西郡的柳城縣地,郡縣治在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西半部,初屬平州,領新昌、肥如兩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又有肥如入新昌,到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盧龍,郡縣治設在今盧龍城。

  唐代,這裡分屬兩個州。榆關以西為河北道平州,唐初為北平郡,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為平州,治所設在今盧龍城,領肥如縣***治所在盧龍城***、臨榆縣***治所在撫寧榆關***。是年,肥如改名盧龍,更置撫寧縣***治所在撫寧城***。

  武德七年省臨榆、撫寧縣,歸盧龍縣,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又設臨榆縣,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改名石城縣,天寶二年***公元742年***,平州改為北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平州。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至開寶二年***公元743年***,在盧龍城始設安東都護府,開寶二年***公元743年***改設盧龍軍。榆關以東及長城以北屬河北道營州柳城縣地,州、縣治在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今榆關為榆關守捉城。

  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樑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佔據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為契丹所據,後契丹改國號遼。

  遼時,榆關、戴河以西屬南京道,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並設遼興軍;在昌黎城設營州、廣寧縣治,並設鄰海軍;在盧龍城南望都縣治;撫寧城時為新安鎮;營州及各縣都隸屬平州,榆關、戴河以東及長城以北屬中京道,在山海關設遷州、遷民縣治,並設興善軍;在撫寧海陽鎮設潤州、海陽縣治,並設海陽軍。

  金滅遼後,今秦皇島市境為金地。榆關、戴河以西屬中都路平州。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並駐守興平軍;金初,昌黎城仍為廣寧縣治,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改名昌黎縣;同年,升新安鎮為撫寧縣***治所在今撫寧城***;遼時的望都縣仍保留,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名海山縣。榆關、戴河以東及長城以北屬北京路瑞州,在今撫寧海陽鎮設海陽縣治,山海關為遷民鎮。

  元時,榆關、戴河以西屬中書省平州,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改平州興平軍為興平府。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將興平府升為平灤路,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因這一帶常有水患,遂將平灤路改名永平路,路治及盧龍縣治皆設在今盧龍城。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將撫寧***治所在今撫寧城***和海山***原海山縣治址***併入昌黎縣***治所在今昌黎城***,一年後,撤消昌黎縣,復置撫寧縣和海山縣,到元四年,又將撫寧、海山省入昌黎縣;至元七年,復置撫寧縣,昌黎、海山省入撫寧;至元十二年,又復置昌黎縣,榆關、戴河以東及長城以北屬遼陽行省大寧路,南部由瑞州總管府管轄,在海陽鎮置大寧海陽千戶所;北部屬盧山縣。

  明初,此處為永平路,隸屬山東行省,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名平灤路,改隸北平行省;洪武四年改名永平府,並設府治;永樂十九年,直隸京師。府下轄秦皇島市範圍內的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縣治皆在今縣城址。其時,撫寧縣管轄範圍東至山海關外,北轄青龍縣南部。洪武四年,在府治南建永平衛,在山海關設山海衛。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在撫寧城北設撫寧衛,在府治東北建東勝左衛,後入府南新建盧龍衛,後入永平衛。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又添置燕河營路、臺頭營路、石門寨路、山海關路,隸屬薊州總兵,各路駐守參將。

  清代,這裡隸屬直隸省通永道永平府,在盧龍城設府治,下轄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縣治皆在今縣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山海關始置臨榆縣,割撫寧深河以東土地歸臨榆縣。現青龍滿族自治縣的東部屬臨榆縣,中部屬撫寧縣,西部屬遷安縣。清初,在山海關設山海關副都統,直至清末。同時,還保留山海衛、撫寧衛。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設山海關鎮總兵,臺頭營協駐守副將山海關路、石門寨路、燕河營路,各駐守參將。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裁山海關總兵,改設副將;山永營遊擊改設山永協副將;裁義院口副將,改設把總;裁臺頭協副將,設都司,後又改操守;山海關路、石門寨路參將改設都司;裁黃土嶺參將,改設操守;燕河營路參將改設守備。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撫寧衛併入山海衛,乾隆二年廢山海衛。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裁山海關副將統歸山永協,順治十三年設蒲河營都司。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山海關路都司改為遊擊,道光二十八年移駐永平府。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礦務大臣張翼奏準開秦皇島為商埠,陸續修建運煤碼頭,從此,秦皇島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

  中華民國成立後,裁盧龍縣,保留永平府及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屬直隸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恢復盧龍縣建制,撤消永平府,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屬直隸省津海道,各縣治均在今縣城,管轄範圍同清代。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撤消津海道,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直屬河北省管轄。第二年,在青龍雙山子鎮設都山設定局,籌建青龍縣。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在大杖子鎮***今青龍鎮***正式建立青龍縣,割遷安縣和撫寧、臨榆兩縣長城以北的絕大部分為青龍縣地,屬熱河省管轄。同年《塘沽協定》簽定後,此地為所謂的“非武裝區”。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通縣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隸屬之,各縣先後成立偽縣政府。從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起至解放,在此地建立了雙重政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42年建立了青***龍***撫***寧***臨***榆***綏***中***凌***源***聯合縣辦事處,和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辦事處等抗日民主政權。1943年,上述兩個聯合縣辦事處分別改建青***龍***凌***源***綏***中***聯合縣、臨***榆***撫***寧***昌***黎***聯合縣、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昌***黎***樂***亭***聯合縣,次年,又建撫***寧***昌***黎***聯合縣路南辦事處,同年4月,將遷盧撫昌聯合縣改建為盧撫昌聯合縣,劃出遷安縣,年底,又改建為盧撫昌青聯合縣。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聯合縣撤消,恢復各縣制,青龍縣委、縣政府在青龍鎮建立,隨後又遷至雙山子,1949年底遷回青龍鎮;撫寧縣委、縣政府在深河建立,後遷至臺營、後石河,1949年初遷回撫寧城;臨榆縣委、縣政府在山海關建立,後遷至螞蟻溝,1948年遷至撫寧海陽鎮;昌黎縣委、縣政府在昌黎荒佃莊建立,後遷至今樂亭姜各莊,1948年遷回昌黎城;盧龍縣委、縣政府在盧龍城建立,後遷出縣城。

  1945年11月,國民黨軍進犯解放區,臨榆縣在山海關、撫寧縣在撫寧城、昌黎縣在昌黎城、盧龍縣在盧龍城,先後建立偽縣政府。以上各縣,除青龍屬熱河省外,其餘均屬河北省管轄。

  1948年,秦皇島全境解放。

  1984年4月,秦皇島市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進一步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

  1990年,北京亞運會唯一的外場地秦皇島海上運動場:帆船。

  2008年,秦皇島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成功舉辦了相關的奧運賽事。

  2018年9月,秦皇島市入選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名單。

  秦皇島的地名來源

  秦皇島之名的起源地是指今海港區東山,這是一座由風化花崗岩組成的剝蝕性殘山,海拔20餘米,方圓不足平方公里。今天與陸地連在一起的東山,在200多年前,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島嶼,直到19世紀末,隨著港口的建設,島嶼才與陸地相連,成為大陸的一部分。

  秦皇島相傳因秦始皇東巡至此而得名。秦皇島之名最早見於明英宗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楊琚《秦皇島》一詩,其中有“古殿遠連雲縹緲,荒臺俯瞰水潺湲”之句。

  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永平府志》中有關於秦皇島的記述:“秦皇島在撫寧縣東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萬曆年間,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記述的更為詳細:“關***山海關***南六裡有孤山,屹然獨立於海上,四面皆水,俗呼秦皇島……俗傳秦皇至此山見荊,愕然曰:‘此裡師授吾句讀時所用樸也’。下馬拜,荊皆垂首向地,如頓伏狀,至今猶然。石上有秦皇下馬跡,因名秦皇山”。之後,地方史志和文人詩作中多有記述。到清代,又有秦王島之說。秦王島之名最早見於康熙八年《撫寧縣誌》,其中有“秦王島誤秦皇島,在縣東七十里,四面皆水,惟島居中,唐太宗徵高麗駐蹕於此,島上荊條伏生。相傳秦王下拜,伏。”秦王島之名傳說與李世民徵高麗回師途中經此地有關。至此之後,一直到民國年間,地方史志和文人詩作中,則將秦皇島與秦王島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