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黑白中秋節手抄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記得這首詩歌嗎?你知道製作一份中秋節的手抄報需要什麼圖片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資料1:經典語錄

  1、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2、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4、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5、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7、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資料2:趣味故事

  元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與唐詩宋詞一樣,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馬致遠***約1250~1321年***,晚號東籬,大都人。他在散曲和戲曲創作方面的成就很高,素有“曲狀元”的美譽。馬致遠早年為官,但因其漢人身份,在民族歧視嚴重的元朝無法施展抱負,故常獨自感嘆:“儒人不如人!”五十而知天命,馬致遠決定離開官府,隱退鄉間自由生活。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中的壓卷之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小令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本來就是一些易於讓人愁思一觸的悲涼秋色,加之黃昏將至,滿目蕭瑟之景則映射出其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的生涯;小橋、流水、人家等意象,以樂景與哀情,烘托出遊子淪落的無限悲涼。結尾“斷腸”孤客淪落“天涯”的場面,讓人思緒萬千。

  《漢宮秋》是馬致遠創作的雜劇中最著名的作品,描寫了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作品雖取材於漢代王昭君和親的歷史,卻並不拘泥於史實,而是在久經流傳的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參考了歷代詩人對王昭君的詠唱,結合元代民族壓迫嚴酷的歷史現實,重新勾畫情節。作品以漢元帝與王昭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敗,抨擊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威脅面前的怯懦和無能,也深刻地反映出了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

  馬致遠一生共寫了十五部雜劇,保留下來的主要有七部:《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江州司馬青衫淚》、《西華山陳摶高臥》、《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和《半夜雷轟薦福碑》,另一部《邯鄲道省悟黃粱夢》僅存其中的第一折。馬致遠的雜劇表現了他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文辭豪放有力,聲調和諧優美,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