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術觀後感範文

  電視劇《心術》正揭示出當代中國的醫患關聯現狀,醫務人員們在自己的崗位中成長著,也在他們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與昇華,在醫院的大舞臺上完善著醫界的“仁心仁術”。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形勢下,日趨緊張的醫患關聯正在嚴重衝擊著醫療服務市場。近幾年來,患者或其家屬衝擊、打砸醫院,毆打甚至殺害醫務人員的惡性事件在各地時有發生,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有些地方的少數患者矛盾急劇升級,有向暴力事件演變的趨勢。重構和諧的醫患關聯,維護正常的醫療服務市場,維護醫患利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峻而又刻不容緩的課題。這時,電視劇《心術》正揭示出當代中國的醫患關聯現狀,醫務人員們在自己的崗位中成長著,也在他們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與昇華,在醫院的大舞臺上完善著醫界的“仁心仁術”。透過觀看該醫療劇,我領悟到了信、望、愛的大能,這也是當代社會重塑和諧醫患關聯的關鍵。

  信任是一縷陽光,能夠溫暖他人的心靈;信任是一條紐帶,能夠連結我們的心靈。但在如今,由於醫療技術的侷限性及醫療管理的不完善、很多患者及其家屬不瞭解醫學的特殊性及對醫療效果期望過高、部分新聞媒體對醫療糾紛的過激報道,導致社會公眾對醫院產生懷疑,對醫務人員失去信任。因此,重建患者和醫務人員之間的相互信任關聯顯得尤為重要。

  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鍵在於加強溝通。在《心術》中,霍思邈深刻地教育了鄭艾平如何用嚴肅的態度跟病患家屬進行術前談話,他十分專業嚴肅的告知了家屬們患者的病情以及不做手術對身體的危害,之後講訴了手術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良後果,最後病患家屬才做出慎重的決定。要重構和諧的醫患關聯,醫務人員在尊重病人的知情權和自主權的同時,需要注意向患者及家屬做好交流溝通和宣傳教育,打破疑慮,取得他們的支援、配合和諒解。

  二

  醫院是死亡和期望的集合地,書中劉晨曦大夫說:“我們在用專業知識扮演著上帝”。說到底,醫生只是個職業,從醫者用的是自己的專業知識每一天在和病魔死神搏鬥,其目的就是讓患者的期望變為現實。很多時候,我們務必堅信醫生,要堅信他們的專業知識,也要堅信他們治病救人的本心。

  期望是我們的動力。一個沒有期望的人生,處處暗淡無光。霍思邈說:“醫院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穿白大褂的大夫們,也不是那些先進裝置,我到了重症監護室,看見那些瀕臨死亡的人躺在床上,渾身插滿了管子,重症監護室裡十分安靜,但你能清晰的感覺到了那些人對生命的堅持,那種不放下那種決不放下!那就是。。。期望!”我們需要期望來點綴人生,更加需要期望變成現實來延續我們的精神力量。我堅信,有期望,便有可能創造奇蹟。

  書中劉晨曦對南南說“愛”這個字的場景讓我印象很深,繁體的愛字中有個“心”,有心才會有愛。此刻的愛中少了心,才會讓愛變得這麼少了。感覺這種解釋挺犀利的。好在書中的這位劉大夫一向運用自己的“仁心仁術”在廣播愛的種子,重要收穫了一個好的結局,也驗證了“好人有好報”這個真理。中央曾號召“要將學習雷鋒常態化”,不能“三月來,四月走”,最後變成了口號和形式。知識看著我們的社會,好像愛越來越少了,愛也越來越功利化了,小愛都不叫愛了,只有大愛才算得上愛。前段時刻的杭州司機吳斌,固然值得大家學習,他在危急關頭,身負重傷的狀況下還不忘剎車救乘客,確實非一般人可做到,只是世上有幾個司機能碰到這種狀況?大多數司機都是盡職盡責的開好車,保證乘客安全到達。我覺得這些平凡的司機也值得宣揚啊,如果人人都著眼於小愛,都自覺獻出自己的小愛,讓小愛一點一滴傳下去,慢慢,大愛也就構成了,我們需要愛,不僅僅需要大愛,更需要無處不在的小愛。誠如一句歌詞:“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

  心術留給我們很多思考,每一個人物都極富個性,也基本還原了醫生的真實生活,於簡單幽默中探尋生命和職業的好處。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書中的王主任,劉晨曦是我學習的榜樣,今後的工作中,生活中會給我無窮的力量,堅定的信念,給予患者重返健康的期望,以仁愛之心去工作,去生活,無愧於白衣天使的稱號。

  三

  魯迅以前說過:“期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期望,有期望,便是光明。”人活著不能沒有期望,否則會像失去控制的小船,隨波浮沉。若有了期望,便有了前進的動力,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有了奮勇拼搏的力量。期望是熱情之母,它孕育著榮譽,孕育著力量,孕育著生命,它使瀕臨死亡的人看到了生存,使身處絕境的人看到了力挽狂瀾的可能。總之,人活著絕對不能夠沒有期望。

  劇中,霍思邈接收了一個已經失去了生命指徵的病患,但是經過醫務人員的發奮和病人的堅持,病人還是被搶救了回來。霍大夫在談及這事的時候回想起他第一次到醫院的情景,醫院給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穿著白大褂的大夫,也不是那些先進的醫療裝置,而是他在重症監護室裡看到那些瀕臨死亡的人對生命的堅持,那種決不放下的精神和對生活的期望。在治療過程中的人最容易感到灰心沮喪,醫務人員就應鼓勵病患勇敢應對各種痛苦,給他們的生活創造期望。

  正因冷漠,愛在半空中墜落。醫患關聯緊張,以致引發醫療糾紛的大部分原因與醫務人員的愛心、職責心和同情心有關。醫生應對病人,重醫療程式服務,注重病人軀體上疾病的治療,忽視心理疾病的治療,只是埋頭於自己的工作,忽視患者的心理感受,導致出現醫療效果不盡人意時,病人就認定是醫生的問題。醫學的物件是人,是關於人的科學,醫學的目的是尋求人類的健康,醫務人員就應尊重患者的權利,尊重生命的尊嚴。要營造和諧的醫患關聯,需要醫務人員發奮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自覺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不能只看到病毒,而看不到作為病毒載體的人的存在,看不到人的生存和發展所依託的廣闊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具有比較好的人文素質,才能在醫療工作中,給病人更多的親情關懷,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四

  我國自古便有“濟世救人,仁愛為懷”的人本主義思想。愛是人類最完美的感情,愛使人間充滿溫暖。在劇中,醫護人員們都有著無私的仁愛,應對著多重性格的患者,他們奉獻的是海一樣博大的情懷;應對著刁難者,縱使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他們對病人講的也是醫德和表率。他們奉獻的是一絲溫情,一份關愛,一滴汗水,一份真情;他們奉獻的是最最寶貴的青春,換來的是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健康擁有者的安詳。從繁體字“愛”來看,最底下是一個“友”字,表示愛的基礎是建立於相互之間的友好關聯;中間是一個“心”字,表示愛的核心是要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醫務人員就應懷著純潔的心靈和高尚的節操走進每一位患者的世界,用仁愛感動他們,溫暖他們。

  但願醫務人員如春天的雨露滋潤患者久旱的心田;如夏天的微風吹走燥熱的空氣帶走患者心靈的創痛;如秋夜的明月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靈彼岸;如冬天的陽光溫暖著患者蒸發他們的憂傷。把信、望、愛傳遞下去,共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聯。

  五

  前段時刻熒屏熱播的大劇《心術》改編自六六的小說,再次直面社會最熱門、最敏感的話題。平時上班忙,沒時刻看電視劇,就下載了電子書,用一週時刻看完了它。作為篇中人物的同行,我深有感觸,從中我讀懂了也感悟到了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生活中的艱辛,不為世人明白的無奈,出現醫鬧後的無助;但他們無怨無悔,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給病人患者帶去生的期望,給予患者無盡的仁愛。

  書中神經外科主任曾說過一句話:“信念這個東西,對人來說是多美重要。醫生就是成就英雄的行業,三年碩士,二年博士,當你選取醫科的那一剎那,你就要明白你所踏上的是怎樣一個征途。”這是一種信念,我們從事的每一個職業,都需要有一個職業信念。人有信念,才會有奮鬥的動力;人有信念,才會活的坦然;人有信念,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也許有些職業,信念的力量體現的不是那麼明顯,但如醫生、公務員、警察等職業,假如心中沒有信念,心中沒有信仰,最後的結果,不是職業繼續不下去,便是禍害社會。

  此刻的我們,往外太過浮躁,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生活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我們製造了太多太多的誘惑,也使得我們彷徨不已。在黑白之間,似乎存在著越來越多的灰色地帶。我們開始迷惑,開始不確定,似乎要想與社會與時俱進,自己的某些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得發生相應轉變。而這些轉變是好是壞,已經無法準確界定。面的糖衣炮彈的攻擊,應對這些灰色思想,信念恰恰發揮了巨大無比的能量,一個心中有著無比堅定信念的人,精神世界之強大,是無堅不摧的。而那些抵受不住腐蝕侵入的人,最後缺失的,也就是信念了。也許從此刻開始,我也需要尋找自己的信念,惟願自己多年後回首這天,能夠對自己說,還好,我找到了自己的信念,並堅守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