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的名詞解釋
漢賦的意思是什麼呢?怎麼漢賦用來造句?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漢賦的意思,欣賞和精選造句,供大家閱覽!
漢賦的意思
漢賦是漢朝流行的主要文學體裁,由《楚辭》發展而來,吸收了荀子《賦篇》的體制,外加縱橫家的誇張手法,形成一種兼有詩歌與散文特徵的文學形式。有大賦與小賦之分,大賦多寫宮廷生活,小賦富於抒情描寫。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採摛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漢賦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好堆砌冷僻之字,表面富麗而艱深難讀,是漢賦的特色。左思《三都賦序》中就說漢賦“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
漢賦造句欣賞
一、唐詩的簡潔搞不懂。宋詞的細膩難弄清。漢賦的華麗學不會。元曲的精粹練不成。文采太低您別嫌棄。真心送福您就收聽。
二、漢賦常常虛構人物,假設問對,並在此背景下虛構情節,亦多言及鬼神怪異,從而使其具有了小說意味。
三、本文重點分析論述了道家思想對漢賦的影響,認為道家哲學思想及文學特質不僅影響了漢賦以大為美、以奇譎恣肆為美。
四、憶秦風周雅、唐詩漢賦,便遺忘、從頭始。李暮寒
五、漢賦“勸百諷一”現象,反映了文藝理論建設落後於創作實踐的窘困。
六、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唐詩、宋詞、元曲、漢賦並稱為我國文化之瑰寶。
七、漢賦,之所以長期受冷落,其主要原因在於它是專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潤色鴻業的宮廷文學。
八、漢代器物賦是漢賦長河中的一個支流,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而大量散佚。
九、漢賦無論從其內容還是文體特徵來看,都表現迥然有異於其他文學的獨特風貌。
十、班婕妤、班昭是同出一門的兩位漢賦女作家,她們以各自的作品確立了自己在賦史乃至文學史上的地位。
十一、漢賦話語具有虛指性特徵。它主要表現在語言的虛指性、內容的虛幻性和抒情方式的隱蔽性等三個方面。
十二、漢賦從它產生之初起就與駢儷結下了不解之緣,漢賦是最便於產生並容納駢儷的土壤,因此,漢賦是駢文之一體。
十三、中國文學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小說,構成了一卷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發展史。
十四、回望我國文化長河,先秦散文、漢賦、晉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一座座高峰,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是其鮮明的底色。
十五、漢代的文章,也就是漢賦,講究辭藻的華麗和堆砌,而失去了先秦散文樸實、清新的特點。
十六、然而且慢,對比於唐詩宋詞,我們是荒漠,對比於漢賦先秦散文,我們仍然是荒漠,對比於解放後的文化繁榮期,我們仍然在某種程度上是荒漠。
十七、對於漢賦的評論,一般都肯定其鋪採摛文的立賦大體,而對思想的認識評論卻紛紜不一。
十八、回望我國曆史文化長河,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那個時代獨有的文學樣式。
十九、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無疑包括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白話小說等,而其源頭是先秦散文。
二十、純屬誕妄不稽的東西,但撰寫這玩藝要擅長撰寫漢賦駢體長文,需要極高的藝術修養,不是一般只讀經學文章的文人所能寫出的。
二十一、漢代的富強與社會侈糜相競風氣成為漢賦表現的主要內容,成就了漢賦上言富麗下言德化的基本結構。
二十二、小橋流水、平湖歸帆,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頭落日、墟上炊煙……詩經、楚辭、漢賦和唐詩宋詞所表達的,大多是寄情於景。
二十三、後世公認,《上林賦》在許多方面都度越前人而成為千古絕調,是漢賦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後代賦類作品的楷模。
漢賦造句精選
1. 從詩體形式看,漢代文人五言詩是民間樂府詩不斷地被文人化的結果,相對於漢賦與散文而言,五言詩在當時只是通俗讀物,是居於正宗文獻之外的流行文學,這些多是隨意性的娛樂之作,應多不會寫在昂貴的帛書上,在紙流行之後多不會寫在簡牘之上。
2. 他的詩一方面具有質樸的漢樂府的基礎,保留著許多民歌中的生動活潑的表現手法,同時又能夠擯古競今,博採新詞,刻意錘鍊,變漢賦的體物與樂府的敘事為抒情,變質樸為華美,進一步發揚光大了由曹丕所開拓的情多慷慨而詞采華麗的建安詩風。
3. 通過語文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欣賞漢賦駢文的華美,感嘆唐詩宋詞的丰韻,感受明清小說的魅力,更通過一個個躍然紙上的人物,聞其聲,聽其言,見其行,感受民族精神,在耳濡目染之中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
4. 無論是秦文漢賦,還是唐詩宋詞,抑或是明清小說,之所以能彪領一個時代的審美思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它們都吸納了所處時代縱橫雙向各種文藝形式創造出的審美思維成果,並在交融整合的基礎上勇於創新。
5. 而且作家的思想也不為經學所拘,開始表現內心的情感同時,古文經學反對讖緯,迷信成分極少,這在客觀上增強了文學的理性批判精神,這在政論散文中表現得尤為鮮明,同樣的光芒在漢賦和詩歌中也有體現。
6. 不過,西漢賦稅貨幣化的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增加了商品經濟表面繁榮的程度,但由於它超出了以自給性生產為主的小農經濟的負荷能力,到東漢中期以後就難以為繼了。
7. 所以不妨以這些作品中的酒文化現象作為探討物件,或可收窺一斑以見全豹之功,探求漢代酒文化的精神核心及其流變,以期對漢賦和中國酒文化都能有進一步的認識。
8. 這說明,歌與誦不僅是歌詩與漢賦在文體上的區分,同時也說明,是否配樂可歌也是影響並左右漢代詩歌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影響漢初詩歌發展的重要因素。
9. 其實如果從音樂與詩的關係的角度來看,同時參照班固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漢賦還是漢詩,都可以從屈原那裡找到根源,並且有比較分明的發展趨勢。
10. 而審美性是文學的基石,漢賦作家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追求,使漢賦具有了強烈的審美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漢賦具有鮮明的文學自覺化的傾向。
11. 因此,劉勰不是以魏晉人的賦學觀,而是以漢人的賦學觀,不是尊重魏晉新賦風的特點,而是以漢賦為標準來觀照評價魏晉賦,也就可以理解了。
12. 可以這樣說,漢賦繁富巨集大的狀物,還停留在對物的橫向的張揚上,但對於正蹣跚學步的山水景物描寫來說,它的啟發和引導意義是巨大的。
13. 可見,漢賦厚重典奧的語言在方苞看來是板重無用的,其無益於文等之於小說家和魏晉駢語,為了雅潔起見,這種板重字眼是在擯棄之列的。
14. 人開始馴化自然,但只是圈定了一個範圍,馴養一些植物或鳥獸,漢賦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仍缺少那種親切感,更不要說相互的融通和滲透。
15. 除了漢賦以外,其他文體的產生和發展也還有不少與遊戲有關者,茲不一一列舉,相信在未來的研究中,人們會越來越深切地認識這一點。
16. 這種在考察易學發展歷程時注意發掘漢賦中的相關材料,而在研究漢賦時又密切關注它與易學等文化思潮的內在聯絡的作法,很值得推廣。
17. 當然,關於漢賦的淵源問題,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定論,但說漢賦充分吸收了先秦的各種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文學性因素,這應該是事實。
18. 漢代社會生活中酒文化現象的存在對漢賦的意義是雙重的,它既是漢賦對酒文化進行描述和記載的物件,又是漢賦賴以傳播的文化背景。
19.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面對如此興盛的酒文化,漢賦作為當時文學樣式的傑出代表,就歷史地承擔起了反映漢代酒文化興盛的使命。
20. 對於漢賦諷諫弱化這種文化現象,龔克昌師沒有簡單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將其放在漢代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考察其產生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