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書計劃讀後感

  人這一生需要有很多經典來作為自己的必讀書。這些必讀書你讀過幾本呢?下面小編將給大家帶來幾本必讀書計劃中的經典的讀後感。

  讀《家》有感

  家,一個愛、溫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舊社會,家是一個惡魔、監獄、劊子手。

  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徹底地反映了舊社會封建的醜惡面貌,使我不禁為他們感到遺憾。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結果。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後,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積極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真心地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為了自己純潔的愛情,不惜拋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毀了自己,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選擇這種壯烈的方式反抗;瑞鈺,一個善良貞靜的人兒,任人擺佈,因肚子裡的孩子受到眾人的排斥,被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溼的房裡,而他的丈夫覺新太懦弱,導致了她在生下雲兒後離開人世,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這些女性人物表現出了在封建社會裡有太多的人做了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不敢揹負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失去了所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著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有一絲遺憾,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犧牲了一個原本美好的生命。高老爺的封建思想、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裡洋溢著愛!那麼就讓它作為我鼓舞自己的源泉吧!

  讀《紅樓夢》有感

  《枉凝眉》中有這麼一段話: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紅樓夢》書寫了多少書中人的悲劇?曹雪芹不僅體現出了一個封建權貴家庭走向衰敗和榮枯,而且從側面彰顯了封建禮教下純真的愛情。一邊是功名成就,一邊是金玉良緣。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讓我們看到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與林黛玉兩人無比淒涼憂傷的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讓人有時似乎至於千里煙霧之中,琢磨不透這裡面的一切,書中共900多名人物,而最讓我能為其流下辛酸淚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在《紅樓夢》中有一段,講“黛玉葬花”,我閱盡《紅樓夢》,卻唯獨對這一章情有獨鍾,令我魂牽夢繞。這一段將黛玉的自卑、自尊、自憐展現無遺,尤其是那一首《葬花詞》:“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捧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著這首詩,我的心彷彿震動了一下,她把自己的渴望、夢寐、生活的苦澀,全都埋入土中,卻埋不掉孤獨,如影隨形的孤獨,與生俱來的孤獨……

  她與寶玉相愛,卻只留下悽苦。本是兩對打不散鴛鴦,情投意合、情意綿綿,可是天不由人,不愛說話、性格內向、人緣不好,卻成為她最大的絆腳石。所有人都離她遠去,不願搭理她。由此,命運的天平加速傾斜,傾向了城府頗深的薛寶釵這邊,鳳姐的一出偷樑換柱使寶玉與黛玉二人錯失摯愛。黛玉含淚而終,含恨而去,而寶玉也變得瘋瘋傻傻,看破紅塵,削髮為僧,可悲!

  黛玉的慘劇,正是因為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輿論導致的,作者塑造了這樣一個讓人傷懷的人物,也許是想告訴我們:“還有更多的古代女子和黛玉一樣飽受折磨,在苦難中掙扎。”曹雪芹是否也將自己的痛苦寄託在“黛玉”的身上呢?這只是猜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紅樓夢》留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幾本書卷,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次次讀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讀《悲慘世界》有感

  《悲慘世界》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傑作,同時,也是一部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他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他的作者雨果,19世紀的偉大小說家,用了近30年,構思,動筆完成了這部鴻篇鉅著。

  小說共分為5部。起初,雨果將第一步定名為《苦難》雨果說:“世間的一切不幸,統稱為苦難.”這一部的題目在最後修改階段被替換,但仍表現了悲慘世界的主題。故事的主線是一個被釋放的苦役犯受到一位聖徒式的主教的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小說中介紹了多個人物,他們地位不同,經歷不同,但都曾經在苦難中掙扎。這種苦難的源頭,一部分來源於自身,但大部分來源於當時的社會。

  那個因為飢餓偷麵包而獲刑五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被釋放後,以為自己終於要開始新的生活。他入獄時戰戰兢兢,痛哭流涕,出獄時卻神情冷漠;他入獄時了,艱苦絕望,出獄時神色黯然。他原來是心地善良的人,只是非人的苦役生活和別人對他們的冷嘲熱諷中他決心報復這個社會。他原以為自由了,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只有主教卞福汝在知道他的來歷後依然留下他。冉阿讓雖然心存感激,但出於心裡對社會的憤恨,他偷了主教家的銀器,被警察逮捕了。這一次,主教告訴警察說:“銀器是他送給冉阿讓的。”把冉阿讓救了回來,冉阿讓在驚異之餘主教勸導他棄惡從善。他離開主教家,在內心的掙扎中一步步走向光明,他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一位商人,他不在乎錢,變得像主教一樣樂善好施,謙虛有禮。他收養了一個孤兒珂賽特,盡力把他養大成人。他把這世界上所有貧苦的人都當成自己的兒女,像父親一樣的盡力照顧他們,雖然經歷了許多坎坷,但冉阿讓終究成為了一位令人敬重的人,他用後半生的寬容,善良,堅韌去彌補自己曾犯的錯誤,他是一個偉大的人。在他的墓地上寫了四句小詩:

  他活著,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

  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閤眼;

  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規律;

  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種道理;

  悲慘世界熔鍊出來的靈魂,它不代表哪個階層,哪個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地公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的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合法的東西。他告訴我們良心的覺醒便是靈魂的偉大。與冉阿讓相比,現在的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苦難,在父母和老師的庇護下成長,就更應該靠自己的努力生活的精彩,讓自己的品格高尚,無論曾經有過怎樣的錯誤,都是過往。“現在”才是屬於我們的。

  通過《悲慘世界》得到的一些對我們有益的啟示,只是這部經典名著中的一小部分。細細品味,我們能從中獲益更多。

  讀《邊城》有感

  薄薄的晨霧籠罩著河面,蘆葦的氣息淡淡瀰漫,破霧而來的是一條古老的棕色的船,船頭那個年邁卻硬朗的老人認真地渡著船,船尾是個可愛的少女,歡快的吹著竹管,美妙的聲音震盪在空氣中……

  《邊城》很美,大量的描寫文字營造了一個很浪漫的氣氛。這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來談談本書兩位主角:翠翠和儺送。

  翠翠是個單純清澈的女孩,她有著純樸女孩子的本源,有著人性最美的一面。這與她的生活環境有關。翠翠從小在茶峒這個民風淳樸的邊城長大,正如書中所述,“翠翠在風日立長養著,把面板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也教育她。”對於親情,她能很好的孝敬爺爺,十幾年來一直陪伴著爺爺,當爺爺渡船疲倦時,人在隔岸招手喊渡船,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溜刷在行,從不誤事。對於愛情,翠翠又表現出了那種純樸的美。他知道自己愛誰,並要為愛守候,那麼純樸的等著不知歸期的儺送。

  儺送是個秀拔出群的人,他的氣質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但是深得茶峒人民的愛戴。儺送也擁有著純樸美好的性格。他在兩年前的端午節上與翠翠偶遇,翠翠在他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可見,在儺送的眼中,沒有名和利,只有愛情的堅定。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雖對愛情執著,卻依舊珍惜親情。哥哥天保因自知無法得到翠翠而離家,不幸身亡,此時的儺送,本可輕易的得到翠翠,卻離開了家,自己下桃源去了。他對於親情,也有著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哥哥的死,讓儺送自責,給他負罪感,於是,她無法接受翠翠。當親情與愛情發生衝撞時,他只好選擇逃避。我想,儺送的逃避,更能反映出他人性的美,他沒有接受翠翠,而是為了已亡哥哥,選擇離開。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最純樸,最擁有人性美的。《邊城》一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