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的愛與恨

  小編贈語:在最無助的人生路上,親情是最持久的動力,給予我們無私的幫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親情是最真誠的陪伴,讓我們感受到無比的溫馨和安慰;在最無奈的十字路口,親情是最清晰的路標,指引我們成功到達目標。

  父母離婚後,他和妹妹跟了母親。父親搬出去,和一個女人一起離開了小城。母親常常坐在家裡,精神恍惚,他瘦小的身子承負起了這個家的重擔。

  那年,他十三歲,妹妹十歲,那年,父親也曾回來看望他幾回,他總是一言不發,把父親的禮物丟之門外,他的眼中全是恨意。

  那時,他只恨自己長得不夠快。為了這個家,他一邊學習,一邊在家的工廠裡做著最累最最苦的工作。母親的間歇性精神病發作時,他把淚往肚裡嚥了又咽,父親每次回來時,他滿臉的漠然,彷彿來的只是一位陌生人,從不和父親對話。

  後來,他結了婚,日子依舊過得磕磕絆絆。有時母親犯了病,損壞了家中的東西,妻子沒有埋怨,而是很溫和的面對。他覺得,這個家也算幸福平安。對父親的來來去去,很禮貌,沒有表現得象少年時的恨意,但有種拒之門外的淡然。

  他三十歲那年,日子剛過安穩,有一天,父親回來了,原來,那女人離開了他,並拿走了他全部的家當。

  父親說:“這次回來了,就不走了,我要好好照顧你母親。”

  妻子有些憤怒:“該養兒子時,不見你的影子;快要養老時,你才跑出來當爹。”

  母親走過來,拉住兒子的手,說:“讓他回來吧……”

  他不吭聲,抽了一地的菸頭。末了,他問母親:“你真的不恨他?”既是問母親,又是問自己。

  母親點點頭:“這些年,他過的也不容易,你們都不乍理他,哎,他還是你的父親……”這時的母親異常的清醒。

  他去了父親居住的小屋。那天,已是深秋,小屋裡冰冷冰冷的,只有一張小床、一個小電爐、幾包方便麵。

  父親見到他,緊張得像一個孩子,說:“坐吧。”

  他坐在床上,居然比父親高了一截。兩個人對著抽菸,很快,屋裡煙霧繚繞,他不說話,父親也不說話,這些年,父子基本上也沒有說上幾句話。

  後來,他站起來,走到門口,父親跟在後面。他說:“這周星期天,我來接你。”

  他在離家很近的地方,給父親租了房,跑前跑後地忙著裝修,牆壁是他親自刷的,屋裡的桌椅碗筷,都是他去買的,做這些事時,他好像不恨父親,居然有些欣喜。

  妹妹來了,說:“哥,你想好了?”妹妹知道哥哥這些年所有的苦難。

  他點點頭。為了母親,他嘗試著接受父親的迴歸,四十歲的他彷彿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怨恨父親。

  於是,母親跟著父親生活,很久都沒犯病。他經常去,坐在小院裡,依舊很少和父親說話。

  有一天,他看到父親給母親梳頭,很輕很輕,掉的頭髮,父親一根根拾起來,放進一個小盒子裡。

  父親說:“老伴啊,葉子都掉光了,我們這兩棵老樹,就該走啦。”

  母親微微一笑。

  他站起身,那天他的心第一次變得寬廣了許多,柔和了許多。

  那天,他教兒子寫字才猛然發現,愛比恨只多一筆。就這麼一筆,寫出的卻是人間的冰火兩重天。

  小編的編後語:他是我的一個朋友,我知道,那天他接父親回家時,心結已經開啟。前幾天,帶來了他的一全家福,父母笑的很開心,他說:母親的病很久沒有發作了,全家都很開心,是母親的愛成全了這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