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是誰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最近因為上了朗讀者而備受大家的關注,他的資料背景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小編acefouder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單霽翔簡介

>

  單霽翔,漢族,1954年生於北京市,祖籍江蘇江寧,1971年1月參加工作,1985年6月入黨,2002年起任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黨組書記。2003年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讀研究生,並獲工學博士,高階建築師,註冊規劃師。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2年1月初,單霽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2014年9月22日,單霽翔榮獲文物保護專業內最高學術榮譽“福布斯獎”。2016年1月6日,獲頒“2015中華文化人物”

  單霽翔人物經歷

>

  1992年01月至1994年05月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

  1994年05月至1997年08月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

  1997年08月至2000年01月 中共北京市房山區委書記。

  2001年01月至2002年08月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2002年08月,任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黨組書記。

  2003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2008年獲工學博士學位。

  2012年1月,任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霽翔相關介紹

  還有3年,到2020年,紫禁城將迎來600歲生日。

  從1925年算起,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是故宮博物院第六任“掌門人”。在2017年兩會期間,自稱故宮的“看門人”,絕不是什麼“掌門人”的單霽翔對媒體稱,看護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品、看護好故宮的古建築群、看護好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故宮精神”,是每一代“故宮人”的職責所在,也是永恆的使命。

  國務院為故宮博物院提出了中長期目標,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基本實現故宮博物院進入安全穩定的健康狀態,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邁進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單霽翔介紹道,故宮博物院為此正在實施兩項工程,一是從2002年開始為時18年的“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二是2013年4月16日被國務院批准立項,成為重大文化建設工程的“平安故宮”工程。

  故宮“看門人”的挑戰

  連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單霽翔,在今年的兩會上向全國政協提交了16篇提案,他提到,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針對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和故宮博物院發展所提出的提案,另一個方向主要用於推動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具有普遍性的阻礙問題,以及探討文化領域未來發展方向的一些意見建議。

  單霽翔提到,目前,故宮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面臨的壓力來自內外兩個方面:內部壓力存在於古建築群、文物藏品、觀眾這三者在文化遺產的儲存、保護、利用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與制約。外部壓力來自於快速推進中的城市建設對故宮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以及公眾對傳統文化與社會教育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國家復興目標的提出,故宮的價值及其所承擔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日漸顯著。

  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這五年來,單霽翔稱,在一次次的走訪中,在紫禁城九千間房屋、每一個院落的考察體驗中,在與每位故宮人交談中獲得最為深切感受的是故宮是一個活態的生命體。故宮博物院從1925年建院至今,已經91年。他將自己定位為故宮的“看門人”,絕不是什麼“掌門人”,將看護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品、看護好故宮的古建築群、看護好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故宮精神”視為每一代“故宮人”的職責所在,也是永恆的使命。

  2016年,故宮接待觀眾量已經開始超過1600萬人次,構成了全世界數量最龐大、結構最複雜的觀眾群。為了讓觀眾更有尊嚴地參觀故宮,故宮博物院除了擴大開放、繼續推進並堅持限流措施,還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削峰填谷和觀眾參觀的精細化管理,從根本上保證觀眾參觀的良好環境,並拓展博物館的管理和展示空間。

  為迎接故宮600年生日到來,故宮博物院正在實施兩項工程,一是從2002年開始為時18年的“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這是自1911年以來的一百餘年間,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故宮古建築修繕。二是2013年4月16日被國務院批准立項,成為重大文化建設工程的“平安故宮”工程。開展這一工程的目的是徹底解決故宮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旨在全面提升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觀眾服務能力,實現對故宮的完整保護和故宮博物院的可持續發展。

  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目前,故宮文化已經成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起到在世界各地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傳播中華優質文化的作用。

  單霽翔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講故事”是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生動精彩地講述中國故事,潤物無聲地展示中國形象,關鍵在於找準世界需求,把想講的和想聽的結合起來。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紫禁城有豐富的文物收藏,這些文物所體現的是中國藝術的最高水平。同時,它也是“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的文化元素。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由於其特殊地位,成為能最早感受和彙集絲綢之路舶來品的地方。那些通過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運送到中國、進入紫禁城的各色物品,至今收藏於故宮博物院,成為當年中外交流的見證。故宮博物院也是中國國內收藏外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上萬件外國文物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很多是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接待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來賓不斷增加。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對外交流範圍不斷擴大,除了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還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印度、埃及、希臘等國,合作進行文物考古與調查、文物修復與保護。通過交流合作,使海上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中國商品外銷瓷器的銷售路線更加清晰,使佛教造像藝術自印度通過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逐漸東傳的脈絡更加明確,同時還向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介紹了中華傳統文化。

看了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