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簡筆畫邊框_花邊邊框簡筆畫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行為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大方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小編整理了花朵簡筆畫邊框,希望大家喜歡!
花朵簡筆畫邊框展示
花朵簡筆畫邊框1
花朵簡筆畫邊框2
花朵簡筆畫邊框3
花朵簡筆畫邊框4
花朵簡筆畫邊框5
兒童學畫---關於技巧的思考
幼兒畫似乎無技巧可言,但許多藝術大師卻都對那些塗鴉之作激賞不已。與此相類的情況是原始繪畫和民間繪畫。自從它們被審美的慧眼發現,被重新評價以來,藝術家們居然紛紛從中汲取靈感。排除人們獵奇的成份,這些稚拙繪畫確實蘊含了感人的內涵,這就是人類或個體在童年期那種初原的、樸質的生命感受。
就兒童畫而言,它那頗具原創意味的稚拙筆觸,既放射出開闢鴻蒙的生命之光,又折射著兒童的智力萌芽、感情雛形、體質發衣和人格進步。這種獨特的內涵,成年人已不可能重複,卻又嚮往不已。
當然,幼兒還欠缺對工具材料的駕馭能力,他們的圖式都極其簡單粗糙。但感受的初原性和技能的稚拙性,恰好佳趣天成,形成了打動我們的稚拙風格。稚拙藝術就以其稚拙取勝。技能雖稚拙,但它既然已傳達了某種東西,感染了人們,就說明它是有價值的。它們應該經得起藝術規律的檢驗,能被藝術理論所認定。
這裡僅以兒童畫線條為例:藝術家們無灑傾倒於它的自由可愛,這就已證明它是有質量的。你可以說這種技巧並非出於自覺,但卻是出於自然。對這種質量,完全可以加以解析。
我觀察過許多低幼兒作畫,一方面他們作畫時毫無心理負擔,有一種滿不在乎的大氣,所以線條遊行自在,絕無拘謹呆板之感;另一方面,他們的小手控制能力尚差,畫線過程必須全力以赴,絕不馬虎,這又避免了油滑輕薄之弊。能同時做到這兩點的藝術家,並不是很多的。所以這種高水平絕非對兒童的溢美之辭,而是完全可以一視同仁的加以評判的。這水平不由功力所致,而是幼兒的生命狀態所致。正是生命之初天生的藝術胚芽,成為有獨特審美價值的現象。
當幼兒產生心理障礙、性格問題,或被成人干擾和扭曲,他們的畫就不可愛了。幼兒不斷長大,優勢也會漸漸失去。但他們曾有的狀態不會毫無意義。這種狀態曾給藝術家們以啟迪,也應該給美教工作者提出重要的課題:能否開發利這一“自然資源”為兒童的藝術和人格發展服務?對此,我們也許可借用蘇東坡評論某詩人的句子概括如下:低幼兒繪畫“雖可愛,卻不可恃;雖不可恃,終不可棄”。放棄這一問題,將使我們失去一個有意味的起點。
技巧和創造性
把技巧和創造性對立起來而輕視技巧的教師最反對的是對兒童“橫加干涉”,其確切的意思是反對給兒童以具體技法灌輸。在這一點上,抽象畫家康定斯基的觀點最為偏激:“早春嫩芽,必遇嚴霜。等待著每一位天才兒童的是-學院***更不用提幼兒園、少年宮了-筆者按***……美術學院毫無疑問是糟蹋兒童才能的場所……一個受過學院教育而天賦一般的人的特點在於,他雖學得了一些帶有實用目的的技法,但卻失去了聆聽內在共鳴的能力。這種人雖然會畫幾幅‘正確’的圖畫,但是這些圖畫都毫無生氣。”這種情況在我們的兒童美術教育成果中也能見到。
兒童學會了以熟練的“技巧”作畫,卻失去了感人的真切的力量。所以許多傑出藝術家都以羨慕的口氣談論兒童的天然感覺和自發的兒童繪畫。布朗庫西甚至說:“當我們不再是孩子時,我們也就死了。”馬蒂斯說,“必須懂得怎樣保持童年時代接觸客觀事物時的那種新鮮感”,“必須像孩子一樣地觀察生活。”這些激情洋溢的表述與工具論者的理性思考相互印證,確實擴充套件了美教工作者的思路和眼界。
灌輸的“技法”和教給的“正確”畫法其實都是“技巧空殼”。技法灌輸和輕視技巧貌似對立,但在重要一點上倒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把技巧看做是孤立的東西,而忽略了它與視覺感受的血肉聯絡。前者使兒童在所謂的技巧訓練中疏離了真正的藝術活動,後者則架空了兒童的藝術創造性。無論對畫童還是對藝術家而言,這兩面種傾向都將導致偏失。
所以我覺得,應該把技巧和創造性統一起來。我們的問題是否應這樣提出:如何把兒童對繪畫的自發興趣引導到對藝術的自覺認識和追求?面對這一課題,我們才可能同時避免“技法灌輸”與輕技巧之弊,努力使兒童在學畫活動中懂得技巧的表達功能。在這個引導過種中,兒童幼稚的新鮮感將逐漸轉化為藝術家或藝術愛好者的新鮮感,一種藝術敏感;兒童原始的創造天性將轉化為準藝術家的創造性思維。這樣我們也就包容了工具論的“人格發展”和本質論的“培養美術能力”兩個目的。
如果一個學生學了幾年畫,卻對藝術依然沒有自覺的認識,又何談對人格發展有什麼裨益;而一個人美術能力的提高,對人格成長亦自有獨特的貢獻,兩者本是相互聯絡的。說到底,兒童的創造性只有完成上述的轉化,才能真正樹立起信心***無論美術還是人格方面的***。而在這引導轉化的過種中,技巧-表達能力,無論如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關花朵簡筆畫邊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