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重陽節有關的詩

  重陽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歡迎閱讀。

  1: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代: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徵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譯文

  重陽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這與傳統的習俗是一樣的。

  封將軍治軍威嚴峻厲,常讓人感到一股肅殺之氣。

  橫笛淒涼的聲音令南飛的大雁悚然驚動,嬌美的歌聲令邊塞的雲彩陶醉而降落。

  邊廷上,幸喜沒有戰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們得以放懷歡樂、醉舞軍中。

  註釋

  ⑴封大夫:即封常清。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

  ⑵黃花酒:菊花酒。

  ⑶會:契合,相一致。昔聞:以前聽說的。

  ⑷霜威:威嚴如霜。亞相:此處指封常清。

  ⑸殺氣:秋日肅殺之氣。傍:依附。中軍:此處以中軍指代主帥。

  ⑹徵雁:南飛的大雁。

  ⑺荷:承受恩惠。吾君:對封常清的尊稱。

  2:

  九日寄岑參唐代:杜甫

  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

  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

  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

  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

  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

  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

  維南有崇山,恐與川浸溜。

  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

  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

  譯文

  方欲應邀出門造訪,又返回門內,那密集落地的雨點只是依然下個不停。

  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濘,欲去看望於你,無法啟行,想你想得我容顏消瘦。

  我獨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連吃飯也辨不清是黃昏還是白天。

  雖然我距您的住處很近,卻難得去與您會面一次。

  唉,可憐!那些受苦受難的老百姓,被水淹毀的莊稼是無可挽救了。

  怎麼才能除去那可惡的雲師?誰能去將那天漏處補住?

  日、月隱去了光輝,禽獸在空曠的原野裡哀號。

  官員們勉強做出從容自得的樣子,老百姓卻困於泥濘而難以行走。

  城南邊有座終南高山,恐怕它也會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沒漂走。

  今天這個重陽佳節,東籬的菊花你在為誰開的這麼好?

  岑參先生有很多新詩,生性也特別喜歡香醇的美酒。

  雨中,眼看著那樣繁多的黃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裝滿呢?

  3:

  己酉歲九月九日魏晉:陶淵明

  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

  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這首詩是公元409年***義熙五年***重陽節作,前八句描寫時景:“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九月已是暮秋,淒涼的風露交相來到。“靡靡”,漸漸的意思。用這“靡靡”與下“悽悽”兩個細聲疊詞,似乎也傳出了深秋特殊的氣息。這兩句是概括描寫,下兩句寫園林:“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有頑強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長了,園中樹木也紛紛凋零,這見出秋氣摧敗零落的厲害,“空自”,含有無可如何之意。再兩句寫天空:“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清爽的秋氣澄清了塵埃,秋空顯得特別高遠。所謂秋高氣爽,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覺兩個方面,這“杳然天界高”中就顯出了目接秋空時那種新鮮感、那種精神的超曠感。最後兩句寫“群動”:“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秋蟬的哀咽停止了,只有群雁在高空鳴叫。這一息一鳴,把節序的變遷表現得更強烈了,那嘹唳的雁聲又最能引發人的悲涼意緒。這三個層次的描寫,空間的變化、感覺的變化,歷歷分明。

  後面八句是感想。“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萬化”,萬物的變化。“尋繹”,連續不斷。這是指上面所寫的那些變化。於是自然聯想到人生。人生沒有不憂勞的。正如後來歐陽修所說,“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自然易於衰老了。***《秋聲賦》***萬事萬物都在生生滅滅,人也如此,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糾纏過每一個有理智的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何況今天是重陽節,這是個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徵長久,這就更能激起他的憂生之嗟了。所以下面他說:“念之中心焦”。這個“焦”字把那無可名狀的痛苦表達出來了。寫到這裡可以說他的心情是極不平靜,但他又是個通達的人,他不會像阮籍那樣作窮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緒的精神支柱:委運任化,順乎自然。下面他寫道:“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他說:什麼才叫我稱心如意呢?還是喝酒吧。千年的變化不是我所能瞭解的,還是來歌詠***通永***今朝吧。執著於“今朝”,把握這可以把握的實在的人生,這樣他就可以做到“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形影神》***了。這裡他似乎是在“借酒澆愁”,但並不怎麼勉強。重陽節的習俗就是喝酒,這個應節的舉動正好作了他消解萬古愁的沖劑。

  陶淵明寫有兩首重九詩,意思差不多,寫法不太一樣。這首寫景佔有較多篇幅,寫景也較細緻,這是後半抒懷的出發點;另一首以感慨為主,中間只有四句寫景的穿插。比較起來,這首詩要顯得自然平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