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的護理方法

  早產的寶寶身體比起正常的寶寶問題較多,需要特別的護理才可以和正常的寶寶一樣,除了對身體各方面能力的加強,爸爸媽媽還要對寶寶充滿愛心,加倍呵護。有哪些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1、早產兒保溫:早產兒面板膚嬌嫩,身體脆弱,當早產兒能自己吮奶並保證每日吸入量;在室內溫度21—24℃下能保持正常體溫;體重每日增加10—30克,並達到2300克以上;無併發症;不須吸氧,無貧血及其他營養缺乏等疾病症狀,即可出院。

  2、注意保暖:對早產兒要注意保溫問題,但保溫並不等於把孩子捂得嚴嚴的,在家庭護理中,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4-28℃,室內相對溼度55%—65%之間,如果室內溫度達不到,可以考慮用暖水袋給孩子保溫,但千萬注意安全。嬰兒體溫應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測體溫1次如最高體溫或最低體溫相差1℃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以保證體溫的穩定。

  3、如何給早產兒洗澡:當早產兒體重低於2.5千克時,不要洗澡,可用食用油每2—3天擦擦寶寶的脖子、腋下、大腿根部等皺褶處。若體重3千克以上,每次吃奶達100毫升時,可與健康新生兒一樣洗澡。但在寒冷季節,要注意洗澡時的室內溫度和水溫。

  4、面板要勤清潔:很多家長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早產兒體質弱,怕感冒,就給他減少洗澡次數,其實早產兒的面板薄,更容易受細菌感染,清潔顯得更為重要。廣東氣溫高,即使是冬天也可以通過開暖氣等來保證室溫,沒必要擔心孩子會感覺冷。清洗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其褶皺部位,屁股每次換完尿布後要及時用清水清洗並擦乾。口腔要用涼開水清理,防口腔感染。

  5、精心餵養:早產兒更需要母乳餵養。因為早產母親的奶中所含各種營養物質和氨基酸較足月兒母乳多,能充分滿足早產兒的營養需求;而且早產母親的奶更利於早產兒的消化吸收,還能提高早產兒的免疫能力,對抗感染有很大作用。所以媽媽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乳汁最適合餵養孩子,要想辦法讓孩子吃到母乳,或者想辦法讓孩子出院後吃到母乳。

  6、多進行撫觸和語言溝通,給孩子一些愛的傳遞:早產兒待病情穩定後即可開始撫觸療法,經過一定時間按摩,可以使寶寶的攝入奶量明顯增加,頭圍、身長、血經蛋白、體重均明顯增高。撫觸對早產兒生長能帶來諸多益處,可作為早產兒時期綜合干預措施之一。撫觸是一種被動式的運動,面板的接觸能刺激觸覺神經、運動神經等的發育,利於大腦發育。

  7、防止感染:除專門照看孩子的人***母親或奶奶***外,最好不要讓其他人走進早產兒的房間,更不要把孩子抱給外來的親戚鄰居看。專門照看孩子的人,在給孩子餵奶或做其他事情時,要換上乾淨清潔的衣服***或專用的消毒罩衣***,洗淨雙手。母親患感冒時應戴口罩哺乳,哺乳前應用肥皂及熱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早產兒存在的弱點

  1、吸吮和吞嚥反射能力不成熟

  正常的新生兒是靠吸吮和吞嚥來攝取奶液的,但是,早產兒吸吮和吞嚥的協調功能要到34周才能成熟,這些功能如果不成熟,不僅會妨礙經口攝入的充足餵養,而且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吸入。

  2、胃容量小

  早產兒胃容量很小,胃竇和十二指腸動力也不成熟,兩者之間缺乏協調的活動,其收縮幅度、傳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約肌壓力均是降低的,胃的排空也較慢,因此,早產兒比足月兒更易發生胃食管反流。

  3、胃腸動力不健全

  胃腸道的蠕動促進食物在胃腸道的消化,早產兒胃腸道動力不成熟,胃腸蠕動往往很弱。胎兒年齡小於31周的早產兒,小腸蠕動幅度低,而且收縮也無規律,幾乎沒有推進性活動,只有隨著胎齡的增加、胃腸功能的成熟,蠕動的頻率、振幅和時間逐漸增加,才能將食物向下推動。這就是為什麼小早產兒更易出現腹脹、胃瀦留等餵養不耐受問題。早產兒結腸動力也不成熟,當有呼吸窘迫或感染時,常可出現類似於巨結腸的動力性腸梗阻。

  4、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在腸道起著重要的吸收和消化作用的是一些消化酶,早產兒這些酶類分泌少,而且活性液較低,對於營養素蛋白、脂肪、糖的吸收和消化有一定的影響。如乳糖酶在36周時才能達到足月兒水平,因此早產兒常有乳糖不耐受問題。

  5、腸道免疫功能不正常

  正常的胃腸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可以防治細菌的合併侵入,如胃酸、腸黏膜、腸道抗體等,早產兒胃酸低、腸黏膜滲透性高、腸道抗體能力弱,因此早產兒容易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早產兒出院後如何護理

  1、寶寶出生後數日內每天睡眠時間可達20小時左右,即除哺乳時間外,基本上處於睡眠狀態。

  2、仰臥睡姿可使全身肌肉放鬆,對新生兒的心臟、胃腸道和膀胱的壓迫最少。但仰臥時因舌根部放鬆並向後下墜,會影響呼吸道通暢,應密切觀察新生兒的睡眠情況。

  3、對於側臥睡的寶寶,家長應適時調整左右方向,以免造成偏臉現象。新生寶寶不提倡俯臥位睡姿,容易發生意外窒息。

  4、建議把寶寶放在搖籃或嬰兒床裡,床的兩邊要有保護欄。不要給寶寶穿的、蓋的太厚。

  5、嬰兒要在溫暖和舒適的地方睡覺,睡眠環境的溫度以24℃-25℃,溼度50%左右為宜。夜間睡眠時光線不能太過強烈,儘量營造一個柔和而安靜的環境。

  6、搖晃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震盪,造成腦組織表面小血管破裂,輕者發生癲癇、智力低下、肢體癱瘓,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腦水腫,腦疝危及生命,所以不要搖睡。

  7、媽媽不要陪睡,因為媽媽熟睡後不注意就可能壓住寶寶,造成孩子窒息。

  8、3個月內的寶寶存在生理性驚跳現象,這是由大腦發育未成熟所致的正常現象,不需要處理。

  9、吃奶量可根據孩子的體重來確定,一般說來,每千克體重每天需要150~180毫升,2.5千克重的嬰兒每天喂350~450毫升就可以了。餵奶的次數每天7~9次或按需哺乳。

  10、不要使早產兒傳染上疾病,除了專門照料寶寶的人以外,其他人員不要接近寶寶,也不要在家餵養小貓小狗,因為貓狗身上往往帶有病菌。室內空氣要清新,常開窗戶通風換氣。

  11、由於早產兒機體狀況很弱,因此不要讓早產兒消耗體力,不要加重早產兒的心臟負擔,而保暖和安靜對早產兒顯得更為重要。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讓風直接吹到寶寶的身上。

  12、媽媽在為寶寶授乳、擦身體和換尿布時,動作要儘可能地敏捷,輕手輕腳。例如,換尿布時不能像對待健康兒那樣握住兩腳向上提,而要輕輕地把早產兒的臀部和整個後背向上抬起來,尿布也不能壓迫身體,要準備一些窄小、柔軟的尿布才好。

  13、早產兒會經常嘔吐。早產兒易發生紫紺,就是區域性或全身因血液中缺氧,面板和黏膜變成了青色的症狀。這是早產兒的危險訊號,爸爸媽媽要特別地留心,如有這種情況,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要耽擱。

  14、爸爸媽媽中總要有一個人留在能看到早產兒的地方照看寶寶,以防緊急情況的發生。

  15、體重低於2.5千克時,不要洗澡,可用食用油每2~3天擦擦嬰兒脖子、腋下、大腿根部等皺褶處。若體重3千克以上,每次吃奶達100毫升時,可與健康新生兒一樣洗澡。

  16、剛出院回到家的寶寶,頭兩三天內,其每餐的餵食量先維持在醫院時的原量不必增加,待適應家裡的環境後再逐漸加量,因為環境的變遷對嬰兒的影響是蠻大的,尤其是胃腸的功能。

  17、預備必須的裝備:如氧氣筒***機***、抽痰管、餵食管及餵食空針等,視寶寶出院時的狀況而定,需於出院前即事先準備。

  18、一般採用餐多量少及間斷式的餵食方式。每喝奶一分鐘,便將奶瓶抽出口腔,讓寶寶能平順呼吸約十秒鐘,然後再繼續餵食,如此間斷式的餵食,可減少吐奶發生或呼吸上的壓迫。

  19、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及治療:如體格生長、神經運動發育、視聽覺篩查、黃疸、心肺、胃腸消化、大腦超音波、營養諮詢及接受預防注射等。

  20、與醫師保持聯絡,以便隨時諮詢:原來負責照顧寶寶的醫師對其狀況有詳盡的瞭解,在處置上比較得心應手。如果換別的醫師,對寶寶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