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在農村致富的故事

  成功的比例幸運佔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慧,勤以創業,儉以聚財,誠以待人,遜以自處。看看那些在農村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愛發明創造的養兔“土專家”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滕州市南沙河鎮的青草源養兔場,雖是三伏時節,但兔場內安靜整潔、綠樹成蔭、涼風習習。該兔場始建於1990年,後於2007年進行了標準化改建,目前兔場佔地0.7公頃,兔舍建築面積2180平方米,總投資100多萬元。場區佈局合理,生活區和生產區分開,生產區建有6個標準化養殖舍,年可出欄商品兔76000只。養殖場繁殖均採用人工授精技術,全部做到同期發情、同期配種、同期產仔。?

  但吸引記者前來的緣由並不只是這些,而最主要是兔場的當家人——王學記。王學記是一名退伍軍人,1990年因傷退伍回到家鄉,本可安排到當地大企業上班,但他看到家中的貧困,毅然回到村裡養起了兔子。憑藉著軍人特有的堅強意志和幹勁,他力排眾難、白手起家,從最初借來的1400元買來7只長毛兔種兔開始,幹到如今成為當地有名的養兔專家和致富帶頭人,這一干就是25年。目前,王學記擔任滕州市兔業協會會長、棗莊市兔業協會副會長、山東省畜牧協會兔業分會常務理事等職務。記者採訪當天,王學記正在舉辦一期近200人的“滕州市兔業交流與技術培訓班”。他說,目前兔業市場低迷,但越是在困難時期,越要給廣大養殖戶培訓新技術、交流新經驗,給他們“打打氣”。?

  王學紀是一個特別愛鑽研的人,用他的話說就是“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他一直堅持“以兔為本、生態養殖、健康養殖”的養兔理念,搞出了許多小發明、小創造和新技術,不但使所養殖的兔子免疫力、成活率大大提高,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近年來,他在自己的養兔場相繼發明了地窩繁殖、清糞自動化、舍內廢氣排放、兔舍窗戶聯動開啟、室外噴霧降溫和兔籠改造等創新設計。?

  1.地窩繁殖。兔子具有穴居的生活習性,野兔一般居住於穴中,馴化後的家兔依舊保持這一習性。如果你把兔養在土地上,它自己就會打洞做窩;同時,兔子膽小怕驚,特別是在繁殖期間,外界的干擾***比如驚嚇***很容易影響母兔的繁殖效能和仔兔的成活率。王學記發明出的地窩繁殖,主要是利用母兔習慣穴居的天然習性,結合現代化畜禽舍建築工藝,將產仔舍建於地下,並與母兔籠通過通道相連,使母兔產仔時進入地下的產仔舍進行生產,減少了外界干擾,使之更接近野生狀態下的母兔生產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母兔的繁殖效能。不僅減少了人工,還大大提高了繁殖生產率和成活率。地窩冬暖夏涼,為仔兔創造了更適合的生長環境,降低了取暖、降溫成本,大大節約了能源支出。?

  2.清糞自動化設計。養兔場採用自動清糞系統,並在區域性進行了創新:一是將自動清糞走道設計成U型,兔尿沿U型底部流出,使兔糞兔尿得以分離。二是自動清糞機加裝了豎杆,豎杆兩側再加裝聯動裝置,不僅能清理糞溝的糞便,也同時清理了殘留在上層兔舍外的糞便。?

  3.舍內廢氣排放設施。位於舍頂的負壓通風裝置通過管道直接與兔舍底部相連,使兔舍底部的廢氣也得以充分排出舍外。?

  4.兔舍窗戶聯動開啟。新建的幾棟兔舍的窗戶設計新穎,通過在牆上設定滑輪與鉸鏈,使每棟兔舍的所有窗戶都能實現一次性控制,只需一人一搖一轉,即可同時開啟、同時關閉,大大節省了人工,也使窗戶通風效果達到最佳。同時,窗戶設計距地面50釐米,也充分考慮到了兔舍底部的通風需要。?

  5.兔籠改造。兔籠設計新穎,兔籠門採用向下開的方式,並且三個兔籠一個籠門;兔籠門向下開避免了抓母兔時碰傷母兔乳房。這一細小改造,大大減少了因外傷而導致母兔乳房炎的發生。?

  王學記對養兔幾乎達到了“痴迷”的境界,他沒事就在兔場內鑽研、改造。這不,針對他的“地窩繁殖”模式,他又發明出一種自動喂料裝置,目前已除錯完畢,很快就可投入使用。為了在養兔方面進一步創新,他常常走南闖北,到全國各地同行那裡學習交流。為了把養兔這一心愛事業傳承下去,他還讓自己的大女兒考入山東農業大學學習畜牧專業。目前女兒已考上研究生,他又讓女兒專攻養兔專業,並聯繫上了國內一位著名兔業專家,他力爭讓女兒攻讀他的博士。現在,王學記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正積極尋求一位合夥人或投資者,他想把自己經營多年的兔場交出去,自己專心整理、研發養兔新技術,同時把這些新技術推廣到協會的所有會員當中去,帶領大家一起走健康養兔、科技養兔的致富新路子。?

  滕州市畜牧獸醫局畜禽良種推廣站站長王兆勇參加了王學記這次培訓班的開班儀式。他說,近年來,滕州市對當地養兔、養羊等規模化養殖大力扶持,從新品種的引進、改良到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都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對王學記這麼有“執著精神”的養兔“土專家”,行業主管部門一定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大力扶持,真正發揮其行業帶頭作用,把滕州的養兔業做大做強。***本刊記者?張明海***

  二

  西門塔爾牛養殖幫殘疾的他走上致富路

  ——記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張雲德

  在外漂泊二十多年,因為右眼先天殘疾,他受盡人白眼,仍沒能圓了自己的創業夢。無奈之下他回到家鄉搞起了肉牛養殖,沒想到卻從此走上了致富路。“去年養殖肉牛收入達到40萬餘元,被區殘聯局表彰為‘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自己也成了鎮上的肉牛養殖狀元”,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生活終於奔上了小康。”近日黃溪鎮黃橋社群6組殘疾人張雲德樂呵呵的告訴記者,在外漂泊多年,他終於圓了自己的創業夢。

  漂泊在外:嚐盡人世心酸

  張雲德從小生活在農村,他的家位於黔江區黃溪鎮出名的高山大蓋—芭蕉蓋,成裡交通不便,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初中畢業後,迫於家庭經濟壓力,成績名列前茅的張雲德毅然放棄了學業,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去廣東追逐自己的夢想。

  那時候,進入電子廠,不僅乾的活路比較輕鬆,比較體面,而且工資待遇也比較理想,可是,張雲德進廠卻碰到了一個大釘子——因為右眼殘疾,幾乎所有的廠都拒絕招收他。無奈之下,張雲德只好放棄進廠謀一個體面的工作這樣的想法,十八九歲的他,跟著叔叔伯伯們,到建築工地做建築,每天搬轉,扎鋼筋,和砂漿,手上的皮磨破了一層又一層。這樣一干就是10多年,他完全記不得磨破了多少次皮,看著滿手的繭,張雲德有時候很無奈,面對生活給他的痛苦,他從來沒有服輸過,從來都堅信著明天會更好,累了,休息休息再幹,生病了,吃一顆藥,繼續上班,不管多苦多累,都不告訴爸媽,怕的是讓他們擔心,他一個人默默的承受著,實在抗不過去了,就抽菸解悶,這樣一下子就堅持了10多年。

  這10多年裡,張雲德干過搬運,搞過建築,做過清潔工,雖然又苦又累,可是他憑著那股永不服輸的勁,硬是堅持了下來,逐漸的,習慣了這樣的重體力勞動活,看著自己存摺上逐漸增多的數字,張雲德心裡樂滋滋的,幹起活來也不覺得那麼的累了。

  廢品回收: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1年,張雲德與朋友合夥在深圳開辦了一個廢品回收站,專門從事廢品回收生意,張雲德為人誠實、耿直,而且也比較辛勤勞動,逐漸的,他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

  通過十年的時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大金,雖然從事的是在別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廢品回收生意,但是,不管怎麼說,他賺到錢了,還是自己當老闆,跟著自己乾的,還有10多號兄弟,每年,給他們開工資,都需要幾十萬。但是,張雲德毫不吝嗇,從不虧待員工,他寧願自己少賺一點,也不能虧待了他們,由於張雲德為人善良、坦誠、耿直、守信用、講義氣,他小小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錢也越賺越多。包裡的錢包鼓起來了,張雲德在黃溪鎮老家蓋上了三樓一底的小洋房,全家人都住進了平房,生活樂滋滋的,還有很大一筆存款存在卡里。

  但是,在外從事廢品收購生意雖得心應手,收入也理想,而新的困難也隨之而來:父母年老,子女上學,這是擺在眼前急需解決而又不能解決的燃眉問題。“2012年家人的一場大病,讓我突然感覺到外面久了,該回家了”張雲德說,“父母年齡大了,孩子上學也需要人好好照顧。”張雲德經過認真的思考,最後,決定回老家創業,既能夠照顧父母,又能夠帶動家鄉的發展,這是不錯的選擇。

  返鄉創業:肉牛養殖幫他走上致富路

  2013年9月,張雲德回到黃溪鎮老家,開始尋找專案,最終在多次諮詢後選擇了養牛,“你看,牛肉價格連年高,現在畜牧局的扶持政策也不錯,而且我和老婆又能在家照顧父母和孩子。”張雲德說。

  張雲德告訴筆者,回到家,他通過認真的觀察,不斷的分析總結,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近些年生豬行情波動比較大,而且養豬的比較多,養牛羊的人比較少,而且牛羊價格穩中有升,牛羊肉的市場消費也來越樂觀,但是,養羊疫病防控相對投入要多,產品附加值相對於肉牛要少些,同樣的見效慢,生長週期,肉牛養殖的效益要可觀多了,而且,才開始搞養殖,自己沒什麼經驗,肉牛養殖的風險相對也比較小些。”,經過再三的權衡,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張雲德一臉微笑的說。

  目前,張雲德的養牛場已投資60餘萬元,共有牛舍兩棟,共佔地面積1700餘平米,通過一年的擴繁,現在存欄肉牛100餘頭。

  “現在的牛好賣,由於這品種是優質西門塔爾肉牛,並且全是喂的自己種植的牧草和玉米秸稈等,牛肉質好,差不多是遠銷山東、湖南、廣東一帶,銷路根本不成問題。”張雲德說,今年9月份又可以賣掉一批,去年一年我賣肉牛和牛肉,產值45萬元左右,今年我的目標是存欄200頭,出欄肉牛100頭,實現年產值100萬元,比上年翻一番。

  面對未來: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野百合也有春天,殘疾人當然也有我們的春天,我們只要自立自強,那麼我們的春天一定是更加絢爛的。”張雲德一邊給牛拌料,一邊笑呵呵的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黨和國家就是好,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仿”、“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在今後的養殖過程中,他打算學習好肉牛飼養技術、母牛配種技術、疫情診斷技術,通過自繁自養,實打實的搞養殖,並且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養殖場來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張雲德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幹勁十足,通過兩年的時間,他就已經把肉牛養殖推上了正軌,這不僅得力於他敏銳的生意頭腦,更得力於他吃苦耐勞的精神,目前,他的肉牛養殖場存欄100多頭,每年能夠出欄40餘頭,年產值40餘萬,對於一個才開始發展的肉牛養殖場來說,取得的效益已經非常可觀,相信在今後的發展中,那是不可預料的,張雲德,當之無愧“殘疾人自強模範”,也當之無愧“黃溪鎮肉牛養殖狀元”。

  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笑呵呵的說,“這些榮譽代表著黨和國家對他的關心,代表黨和國家對發展畜禽養殖讓百姓富裕的舉止的重視,他在以後的路途中,一定會虛心學習耐心請假,學習好肉牛養殖的各種技術,實打實搞好肉牛

  張雲德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區殘聯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範”、“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表示,他在以後的路途中,將實打實搞好肉牛養殖產業;待自己有一定的實力後,他將發展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讓更多的鄉親參與進來,幫助他們實現小康夢。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