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養殖農村創業事例

  創業要想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事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夫妻倆養鴿子年利潤百萬

  膠州膠東街道辦事處朱家寨村的孫立國夫婦,在偶然的機會發現養鴿商機,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每年10多萬隻鴿子銷售到島城市場。由於養殖的鴿子供不應求,每年的利潤達到百萬元。眼下,致富後的孫立國有了更大想法,除了擴大規模增加蛋鴿養殖數量外,還將對鴿子進行深加工,對於愛好養鴿的村民,他願意免費傳授鴿子養殖技術,帶動更多人致富。

  夫妻倆改行養殖鴿子

  記者在朱家寨村的國霞養鴿場看到,一隻只白色的鴿子在籠子裡悠閒地吃著飼料。據孫立國介紹,他原先從事過很多行業,開過半掛車,開過收割機,經營過飯店,養鴿子之前還販賣辣椒。

  2001年初,他到威海收購辣椒,偶然間看到有家大型規模化養鴿子企業,當時就萌發養殖鴿子的念頭。剛開始父母覺得風險大並不支援他的想法,但妻子卻非常支援他,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購回600對“美國白羽王”和“泰森”種苗,由於缺乏養殖經驗,養殖的鴿子生病了不少,好在及時請教專家,到了年底一算賬,鴿子數量增加了不少,還小賺了一筆,讓他對養鴿信心倍增。

  一年出籠10萬隻乳鴿

  “養殖鴿子有很多學問,剛開始我不懂,都是一步一步琢磨出來。”孫立國告訴記者,鴿子喂原糧,只要把小麥、玉米、高粱、豌豆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就行,不需要加工,再配以中沙、貝殼粉、骨粉、魚粉和紅土等礦物質,讓種鴿多產健康蛋、促進乳鴿快速增長。他還安裝了自動飲水器,全自動喂料機,既節省了人力,又減少了飼料的浪費,降低了鴿子的餵養成本。現在每月至少出欄上萬只乳鴿,由於鴿子不適合長途運輸,他養殖的鴿子主要銷售到島城市場和周邊的高密、諸城等地,一年下來至少能出欄10多萬隻。

  “今年的飼料比往年便宜,鴿子的利潤自然增加了不少,每隻鴿子的利潤在7元左右。”孫立國說,自己養殖鴿子的品種是“美國白羽王”,因繁殖率高,宰殺褪毛後皮色和肉色好,非常受客戶的青睞,每年向他購買種鴿的養殖戶也有很多,每對種鴿的售價在120元左右,每年的利潤近百萬元。

  “下步我打算再擴大規模,對鴿子進行深加工,通過網際網路銷售到全國各地。”說起今後的養殖規劃,孫立國信心滿滿地說,爭取在三至五年內,將養鴿場發展成為山東省內最大的鴿子養殖基地和種苗基地。現在他已經成立養鴿專業合作社,他願意免費傳授養殖技術,讓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二

  “富二代”回農村創業養蝦 年收入500萬

  夏天,重慶市合川區太以及鎮沙金村,天氣異樣悶熱。27歲的張正全以及工人一道,正忙著將一張張捕滿鮮蝦的網從蝦池裡撈上來,再裝上車。“這麼悶熱,但願不要下雨,否則,這些蝦就運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樣,就慘了。”張正全有些耽憂地望著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從臉上淌下。

  左近村民們都很奇怪,這個“80後”的年青人,為啥子要放著城裡的好日子,來這裡吃這類苦。

  軍旅人生,讓“公子哥”變了樣

  張正全家在沙坪壩,在周圍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產品生意,優勝的人生前提讓張正全這輩子哪怕不工作,也會衣食無憂,朋友們常開玩笑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佐明將高中畢業的張正全送進了部隊,退伍後不久,張正全驟然對父親說想在重慶自我弄個海蝦養殖場。儘管兒子的設法讓張佐明既詫異,又欣慰,但他其實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耽心他幹不好。”

  較了幾個月的勁,張正全終究說服了父母,專程到福建考察學習了海蝦淡養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入了近1000萬元,在合川區太以及鎮沙金村建成為了重慶傲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張正全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起了20多口蝦池。又從沿海空運來基圍蝦苗以及海水,再就地逐步淡化飼養。目前在重慶市,用這類技術養蝦的,只有兩家。張正全恰是看中了這一產業的市場前景。

  張正全說,是3年部隊人生扭轉了他:“我不能一生啃老,自我的未來得靠自我雙手努力。”

  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就這樣,張正全一個人來到偏遠的沙金村,租了一間民房,開始了以及以往完整不同的人生。每一天,他都以及聘用的農民工一塊兒,頂著酷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著,有時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兩年下來,張正全白淨的面板變得漆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以及時,張正全很不習氣,這裡沒有鬧市的燈紅酒綠,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講,更難捱的是孤單。“之前晚上往往以及朋友一塊兒出去飲酒唱歌,可現在這裡,晚上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發愣。還好,現在漸漸適應了。”張正全說他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蝦場位於涪江邊上,張正全當初選擇這裡,就是看中了涪江優良的水源,可恰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遭受了巨大損失。

  去年7月以及前不久的暴雨讓涪江水位上漲,漫進了蝦池,蝦以及大閘蟹跑了許多:“每一次損失都在20萬元以上。”張正全說,他打算拉網,或者將蝦池堤壩抬高加固,否則年年都會因而遭受損失。

  對張正全來講,下雨還會呈現一個問題。“蝦場到太以及場鎮其實不遠,可有一段約1千米長的陡坡土路,一下雨,運蝦車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當地政府正在斟酌硬化這段路。

  他學到的,不單單是如何創業

  張正全請了十多個當地農民工,蝦場閒時,還將他們介紹到其父位於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幫忙。

  “張老闆人好,隨以及,一天80—100元的工資,從不拖欠。而且咱們每一天只工作8小時,超越時間,還另算加班費。”左近農民周純友說,蝦場建起後,他以及好幾個村民都再也不外出打工,到這裡掙錢來了。

  目前,張正全的蝦場每一年可產兩季,每一季蝦飼養約3個月便可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

  “銷路不愁,價格也能夠,每一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這些蝦池一年總有約半年時間閒著。”張正全說如果蓋上大棚,安裝鍋爐加熱,冬天也可養蝦,便可實現一年3季。但這需要更龐大的資金,張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我掙了錢,再擴充套件範圍、改良設施吧。還得將父母為我提供的成本還上。”

  “部隊人生讓我明白了,好人生要憑自我的雙手去首創。這兩年養蝦閱歷讓我知道了農村、明白了掙錢的不容易,這或者許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成吧!”張正全說。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