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的鄭家大屋介紹
澳門歷史城區的鄭家大屋大約建於1881 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祖屋,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後來,鄭家後人四散,該大屋長期沒有進行整體維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築物被完整地儲存下來。文化局於2001年7月接管該大屋,並開始按原貌進行維修工程。
鄭家大屋約建於1881年,由鄭文瑞籌建,鄭觀應協助父親興建。其後,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時,常與鄭觀應在此議論時政,相討救國救民的路徑。在 1894年,鄭觀應在此完成《盛世危言》,提出“富強救國”的思想;1907年,鄭觀應完成了《盛世危言後編》。1950年代的鄭家大屋曾分租,高峰期曾住了70多戶人,共500多人。
約在1990年,有發展商從鄭家後人收購了鄭家大屋的屋權。自鄭家後人遷出後,曾被多戶佔據。當中不少文物亦成為賊人的目標,以致破敗不堪。自1991年開始,澳葡政府已跟發展商談判收購鄭家大屋,可惜一直不成功。經多次磋商後,澳門政府終於在2001年成功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接收了鄭家大屋的業權。 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建築風格:
鄭家大屋,位於媽閣街側,建築範圍約4000 平方米,是一嶺南派院落式大宅,建築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米,主要由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建築以及由內院連線的僕人房區建築及大門建築等組成。
整體建築均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屋頂平面為連續不斷的中式坡屋頂,建築高度因房區性質不同而有所分別,僕人房區一般為一層高之硬山式建築,有時也有可上人之平屋頂出現;主房區建築多為兩層高,間中也有達三層者。
建築主***位於東北方向的龍頭左巷,為一兩層高之宅門建築,建築長13米,深7.9米。它與主建築群分離,宅門***牆身自簷口往內退縮,上層開有窗戶、下層為***大門,簷壁上有中式繪畫,為典型傳統中式風格,門廊內牆身上設有神龕,而天花則是西式石膏圖案裝飾。門廊內有花崗石梯級過渡至水平面稍低的主建築群空間。與傳統中國民居不同的是,主建築群各房區之大門***與大宅***不在同一方向,它們都面向西北,且都在同一直線上,前面有既寬且長的晒場,晒場中段有另一房門將主次建築分開,前段為僕人房區及外花園,後面為主房區。
兩房區之間以大內院相連。主房區主要由兩座四合院式建築組成,建築都作三進深三開間式,其間以水巷相連,建築外牆簷壁均有泥塑浮雕裝飾,而牆基則由花崗石砌築而成,建築之***,特別是兩個主***,都採用與宅門***相同的處理手法,即自簷口往內退縮,與外牆身不處在同一直線上,而為表示其重要性,門框更以花崗石作材料,其中最重要之建築***更作兩重花崗石門框設計,建築室內一般作傳統中式設計,但廳堂之位置則有別一般置於地面層的傳統做法不同,它設在二樓,整個廳堂佔據三開間一進深之空問,為一抬樑式木結構形式。
相關人物:
鄭觀應***1842─1921***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署羅浮偫鶴山人等,祖籍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他是中國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理論家,揭開民主與科學序幕的啟蒙思想家,也是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和熱忱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