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你知道山西太原春節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山西太原春節習俗,一起看看吧!

  山西太原春節習俗

  舊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這和中國春節習俗的其他地區是一樣的,為區別於公曆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閤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山西各地春節習俗

  左權——豆腐頭腦和麵茶

  春節要守歲,要吃餃子,還要放炮。故鄉在晉冀交界,春節風俗和多數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但有兩樣習慣,卻是在外地很少見到的。

  一個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頭腦。頭腦是山西名吃,用黃芪、羊肉、長山藥、黃酒等製成,傳說由傅山發明,算是一種滋補食品。但故鄉的頭腦卻很簡單,只是用豆腐和粉條同炒,吃時撒蔥末。但為什麼這樣吃,爺爺奶奶輩的人也說不上來。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節日專吃炒豆腐的風俗,似乎只有蘇南人有冬至吃大蔥炒豆腐的習慣,但一個在蘇南,一個在晉中,應該只是巧合吧,說不上有什麼淵源。

  另一個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廣東一帶有喝早茶的習慣,左權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暢喝,而茶也不是廣東習慣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麵和玉米麵混和後炒成的一種“麵茶”,加水煮開,滿屋子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麵茶裡還要煮素餃子和豆腐條,總之都是素食,絕無半點葷腥。曾經問過很多人,只知道河北一帶有這樣的炒麵茶法,但沒有人說得清正月喝麵茶的來歷和講究。

  盂縣——點燃年草迎年神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戶戶都要舉行一個儀式——迎神,大約是早上五點,天還沒有亮,人們點燃提前一天準備在院子裡的年草,其實就是一些莊稼的秸稈,這與山西好多地方不同,盂縣也是產煤大縣,可是卻不是用煤燒旺火,而是燒年草,期望通過這個儀式,驅除往日的煩惱與不幸,祈禱來年五穀豐登,同時也寄託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所有美好的憧憬。

  這堆年草大約能燒半個鐘頭左右,在這半個鐘頭裡,全家老小都得起來,穿好新衣戴好新帽,然後大聲向自家的長輩們道“過年好”,彷彿新的一年的運道都在這新年第一縷陽光到來之前的祝福聲裡了。每一個接受祝福的人,都會有一年的好心情,好運氣。

  然後是家裡成年的男人們,開始燃放爆竹,這幾乎是各家同時開始,剎那間,金蛇狂舞,銀舌騰空,一派火樹銀花。於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個黎明來到了,一元復始,永珍更新,新的希望洋溢在人們的臉上。

  天亮了,一家人相伴三五成群地出去給本家族的人拜年,走在街上,無論碰到誰,都是三個字的問候“過年好”,原先晚輩給長輩們拜年是要磕頭的,現在伴隨著移風易俗,這個跪拜的儀式免了,可是新春的祝福一點也沒有少,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時的祝福才最合時宜,最有力量。

  趕到快八點的時候,出門拜年的人,陸陸續續回來,家裡已經熬好了土豆豆腐的素頭腦,煮好了熱氣騰騰的餃子,當然還有滿盤滿碗兒的各式佳餚,新年的第一頓飯就緒了,懷揣著每個人真摯的祝福,吃飯的胃口當然會格外地好。

  山西太原春節食俗

  老太原人對年夜飯有著獨特的一番講究。首先,飯菜要豐盛。餃子、油糕、雞、魚這四樣是必須有的。餃子寓意團團圓圓,油糕寓意日子年年高,雞寓意大吉大利,魚寓意年年有餘。其次,菜名重“口彩”。如年糕稱“步步高”,餃子稱“萬萬順”,酒水是“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全魚為“年年有餘”。此外,開飯時家人務必聚齊,因故未到者也要留出一個座位,再擺放一套餐具,以體現全家團圓之意。席位的安排上也有特別說法: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用餐時不分男女老少,一律都要飲用幾許酒水。吃飯時常常關門閉戶,一直熱鬧到午夜,甚至持續到五更時分方盡興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