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治療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系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炎症性面板病,同時累及面板和神經,其臨床表現為病發突然或患部先有灼熱感,皮損初起為規則片狀紅斑,迅速形成群集性丘疹和發亮的水皰。水皰排列成帶狀,各群之間面板正常。皮損多沿肋間神經和三叉神經走向分佈,常伴有神經痛症狀,嚴重者可發熱。那如何用鍼灸醫治它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病情簡介

  ,五十年代初就見諸報道。四十餘年來,特別是八十年代以後的實踐表明,鍼灸常可迅速制止劇烈的神經痛,多數病人往往首次接受鍼灸後,疼痛就明顯減輕甚至消失。皮損經數次治療後亦不再擴大,結痂需一週左右的時間。國內外均有人作過對照觀察,發現針刺治療較之藥物組止痛時間短,皮損乾涸快,紅斑消退也快。根據所收集的資料統計,鍼灸治療本病的平均率約在95%左右。在方法上,除了主的體針、耳針、穴位注射等外,近年來應用鐳射針治療,也取得十分明顯的效果。

  關於的作用機理,有人通過測定針刺前後的機體免疫功能變化,發現治療全身和區域性細胞免疫功能明顯增強。針刺迅速制止疼痛,改善症狀很可能與這一功能增強從而抑制病毒活動有關。

  治療方法

  體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夾脊穴、支溝、陽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關;腰以下病灶:三陰交、太沖、血海。

  阿是穴位置:係指皮損周圍***約離皰疹0.5~1寸處***。

  夾脊穴位置:取與皮損相應之夾脊穴。

  ***二***治法

  一般僅需取主穴,療效不明顯時酌加1~2個配穴。阿是穴針法:以1.5~2寸毫針,呈25度角朝皰疹方向斜刺,按皮損範圍,在周圍進4~8針,略加捻轉提插,有輕度得氣感即可。相應夾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針感循神經分佈線路傳導。餘穴均施提插捻轉瀉法,留針20~30分鐘,5~10分鐘運針1次。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基本痊癒:皰疹結痂,症狀消失;顯效:皰疹結痂,症狀明顯消失;有效:部份結痂,症狀減輕;無效:治療前後改善。

  共治療431例,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100例按上述標準評判,基本痊癒67例,顯效11例,有效19例,總有效率為97%[2~8]。

  穴位鐳射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陽陵泉、俠溪。

  配穴:支溝、太沖。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下同***。

  ***二***治法

  應用波長6328埃,輸出功率25毫瓦,鐳射針功率為2~3毫瓦的氦-氖鐳射鍼灸儀進行治療。依據症情選穴:凡皮損面積大,水皰多,感染為主而疼痛輕者,僅用主穴第一組。採用鐳射散焦照射,照射距離為40~60毫米,照射密度為0.5~1毫瓦/平方釐米,每處照射5~10分鐘。以疼痛為主,皮損面積較侷限,僅有紅色丘疹或皮疹已結痂者,則取主穴之第二組,以鐳射鍼灸儀照射,劇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別照射5分鐘。如果上皮損面積大而疼痛又劇烈者,則二組宜結合應用。每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11例,以治5次為限,按上述療效判斷標準,其總有效率為94.2%***痊癒率為69.8%***。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點。

  配穴:皮質下、內分泌、交感、腎上腺。

  敏感點位置:指耳廓上,與病灶相應位壓痛明顯處。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據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側。採用捻轉手法,刺激宜強,持續運針2~3分鐘,留針1小時。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乾淨的墨汁和5克雄黃粉調勻,搽在患處周圍的邊緣上。每日一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172例,平均療效在95%以上。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藥液:維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雙側,以5號齒科針頭,深刺得氣後,每側穴注入1 毫升。每日1次。皮損有滲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鋅軟膏。

  ***三***療效評價

  200例本病患者,經穴注射2~8次,全部痊癒。

  面板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脊柱兩側旁開2釐米之平行線;2、距病灶邊緣1釐米之環狀區。

  ***二***治法

  取第一組作整體治療,第二組作區域性治療,一般宜同時取。先依皮損所在部位和範圍,定平行線長度和環狀區大小。如在胸脅部,取相當於胸段長度;皮損在下肢,取腰骶段長度。然後,以較強手法叩刺平行線和環周線,面板針針尖方向與面板表面垂直,針尖接觸皮面應短暫***約每秒2次***,針間距離0.5~1.0釐米左右。每條刺激線連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癒:皮損炎症全退,水皰乾涸,無新疹,自覺症狀全部消失。

  共治110例,按此標準,痊癒107例,治癒率為98.2%。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一為艾炷灸。於阿是穴之二處***一處為先發之皰疹,一處為皰疹密集處***各置一麥粒大之艾炷,點燃後,覺灸痛即吹去未燃盡之艾炷。再以同樣的方法,延伸至 遠端皰疹密集處各灸一壯。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

  一為艾卷灸,取純艾卷或藥艾卷,點燃一端後薰灸阿是穴。其薰灸方法有三種:一為用2支艾卷同時作廣泛性迴旋灸,以病人感覺灼燙但能耐受為度,灸治時間據皮損面積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約30分鐘。二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勻緩慢地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動。應注意艾火巨集壯,集中於皰疹頂部,以有灼熱麻蘇蘇的特殊感覺沿肋間隙或經脈循 行路線感傳為佳。三為“圍灸法”,用艾卷在病損處由中心向周圍圍灸,直灸至區域性潮紅,患者自覺舒適,不知痛為度,通常需時30~40分鐘。上述三法,可任選用,每日1次,4~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艾炷灸100餘例,均在5~7天獲愈[14]。用艾卷灸共治166例,其中用圍灸法及單支艾卷薰灸法治療136例,均在5次內獲得痊癒[18,19]。另30例,用雙支艾卷同灸法,經治7次,結果痊癒17例,顯效4例,有效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

  火針

  ***一***取穴

  主穴:肺俞、膽俞、脾俞、阿是穴。

  配穴:病變在腰以上加支溝,在腰以下加陽陵泉。

  阿是穴:皮損區周圍。

  ***二***治法

  主穴均取,據病變部位加配穴。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灼,至針尖紅而發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毫米,快刺疾出。阿是穴則採用皰疹周圍圍刺之法。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針孔清潔,勿用手抓撓。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05例,均於1~3次之間獲愈。火針後疼痛消失一般為12小時,皰疹乾枯結痂平均3天。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病人選好體位,一般取坐位。然後充分暴露病灶區。用閃火法,先在皮損兩端吸拔,接著沿帶狀分佈,將罐依次拔在皰疹密集簇擁之處。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選,但必須拔緊。如鬆弛不緊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數,按病灶範圍而定,以排滿為度,留罐約15分鐘。留罐期間,如罐內出現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後如有破潰者,外塗龍膽紫藥水,區域性感染重者,可撒氯黴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計療程,直至痊癒。

  ***三***療效評價

  以上 法共治111例,全部治癒,最短2天,最長10天。平均治癒時間為4.2天,無一例後遺症。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常規消毒皮損部位,用三稜針沿皰疹周圍轉劃一圈,以面板輕微出血為度。然後用毛筆或棉籤蘸雄黃酒少許,外塗於皰疹之上,每日3~5次,不計療程。雄黃酒泡製:雄黃少許研成細末,裝入瓶內,罐入酒水各半調和而成。老年或體虛病久者,同時服人蔘敗毒散,加黃芪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日1劑,早晚分服。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例,結果全部獲愈。

  燈火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內關、委中;2.列缺、合谷。

  配穴:四肢取陽陵泉,腹部取足三裡、三陰交,臀部取環跳。

  ***二***治法

  穴位均根據皮損部位選取,主穴第一組用於胸脅腰背部皮損,第二組用於頭面部。每次取一穴,以燈心草一根,約3寸長,一端蘸植物油,點燃後迅速將燃著端接觸穴位的面板,一點即起。施灸處可出現綠豆大的水泡,不必處理,會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時,宜在原灸點之旁邊***,4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以燈火灸法治療52例,結果全部治癒。一般1~4天疼痛及炎症基本消失,2~5天水皰開始乾涸結痂。